目前,“普世價值”理論正在流行。有些人要麽宣揚西方自由主義的“普世價值”,要麽贊美民主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要麽把所謂儒家經典“聖心、王意誌”、“天道自然”視為“普世價值”既然是“普世價值”,似乎就符合世界上所有人的利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效仿,不要說“不”。這不免讓人覺得有點神秘。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壹方面把意識形態內容說成是“普世價值”,另壹方面又把所謂的“淡化意識形態”說成是“普世價值”,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本文試圖對此作壹些分析和探討。第壹,為了深入理解問題,澄清我們對“普世價值”問題的基本看法,以及為什麽不應該在歷史領域談論“普世價值”,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壹步分析和探討。因此,我們應該回顧並引用恩格斯對都靈“永恒的道德”理論的分析和批判。杜林是壹個超驗主義者和形而上學的學者。為了主張人類歷史領域存在永恒的真理、永恒的道德和永恒的正義,他首先確定自己的道德和正義觀適用於全世界,道德原則淩駕於“歷史和今天民族特性的區別”之上,不允許“對這些原則的絕對適用性表示失望”。他的道德理論就是這種普遍的“永恒真理”。如果用今天某些人的語言來說,這些原則顯然是“普世價值”。恩格斯對這種“永恒的道德”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歷史性的。人們的道德觀念隨著歷史時代和歷史條件的發展而變化。就拿被認為在道德領域具有絕對意義的善與惡來說,作為它的對立面是“在人類歷史領域中運動”。從壹個國家到另壹個國家,從壹個時代到另壹個時代,善與惡的概念變化如此之大,以至於它們之間經常是直接矛盾的。所以不存在適合所有民族和時代的超歷史善惡觀。其次,恩格斯指出,階級產生以後,道德就具有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的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得出自己的道德觀念。”所以,不存在“絕對適用於”所有階級的超階級道德。同時,恩格斯還分析了不同階級的道德理論中的壹些* * *特點和不同社會形態中的壹些* * *相同的道德戒律,指出不同階級的道德理論因其“歷史背景”而具有壹些* * *相似性。但歸根結底,人們總是從其階級地位所依據的經濟關系中得出自己的道德觀念,所以每個階級“都有自己特殊的道德”。由於“經濟發展階段”的相似性或制約性,不同社會會出現大致相同的道德理論,但這並不意味著“永恒的道德”的存在。從動產私有制發展起來的時候起,在這種私有制存在的所有社會中,道德戒律必須是相同的:絕不偷盜。但是,在私有制和階級已經消滅的社會,如果有人把“不偷”宣布為道德原則,只會被人恥笑。所以恩格斯說:“我們駁斥壹切企圖把任何道德教條作為永恒的、終極的、不可改變的道德法則強加於我們的企圖。這種企圖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淩駕於歷史和民族差異之上的不可改變的原則。相反,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以往所有的道德主義最終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社會直到現在還在階級對立中前進,所以道德永遠是階級道德。”他指出,在歷史發展中,道德是進步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超越階級道德。只有在不僅消除了階級對立,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遺忘了階級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才有可能超越階級對立和對這種對立的記憶。“恩格斯對都靈《永恒的道德》的分析之所以被評論和引用較多,是因為它直接涉及到對存在“絕對適用”的道德原則的評價。杜林鼓吹“永恒道德”理論的借口是,存在著淩駕於歷史和種族差異之上的道德原則,即類似於今天歷史和道德領域中某些人所說的“普世價值”。因此,可以認為恩格斯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對都靈“永恒的道德”理論的深入分析,實際上為我們今天思考“普世價值”問題提供了壹種重要的思路。由此可以進壹步形成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基本看法。1.歷史道德領域不存在“普世價值”,談論“普世價值”是沒有根據的,也是站不住腳的。既然前面的分析已經表明不存在超越歷史和民族差異的道德原則和“永恒的道德”,那麽它的邏輯結論就是在這個領域不存在“普世價值”。或者換壹種說法,價值觀和道德有相同的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所以價值觀和道德壹樣,也是歷史性的、階級性的。在歷史發展中,不同階層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訴求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也可以得出結論,超越歷史和階級的“普世價值”是不存在的。更何況在現實中,人性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特定歷史條件和特定社會關系下的具體人性,沒有超越歷史和階級的抽象“永恒”的“普遍人性”。怎麽能算是這種“普世人性”的價值取向和觀念的“普世價值”呢?誠然,作為“第三階級”領袖的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貴族的鬥爭中提出的自由、平等、正義、人權等價值觀,不僅代表了該階級的利益,也代表了當時工人階級的利益。這種情況是由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和資產階級作為進步階級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造成的。盡管如此,資產階級從產生之日起,就與自身的對立面和不同的價值訴求發生沖突。因此,“雖然,從整體上看,資產階級在與貴族鬥爭時,有權認為自己代表了當時所有工人階級的利益,但在每壹次大的資產階級運動中,都出現過那個階級的獨立運動,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某種發達的先驅。“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後,表明其理性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王國,資產階級所有制被宣布為主要人權之壹。2.對打著“普世價值”旗號宣揚的價值觀,要進行歷史的、階級的分析。這是承認價值觀和道德的歷史性和階級性的必然要求。這樣才能認清它的本質,給予它符合事物真實本質的評價。讓我們以民主為例。民主是國家制度和階級統治的壹種形式。不能只看到不同社會制度下可以采取的壹些具體形式和做法,而忘記了事物的本質。其實從來沒有什麽“普遍民主”、“純粹民主”、“普遍民主”,只有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階級民主。所謂“普遍民主”和“普世民主”,是資本主義捍衛者用來掩蓋民主的階級性,以此欺騙群眾,輸出資本主義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的策略。因此,在民主問題上,鄧小平指出,我們在發揚民主方面有“許多制度上的不完善之處”,要把發揚民主作為“全黨今後很長壹段時間內不可動搖的目標”;壹方面,他指出“有公開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和* * *產黨領導的所謂‘民主人士’,”而“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這些所謂‘民主人士’的普遍傾向和真正目的是什麽,不要天真。”他告誡說:“在宣傳民主的時候,必須嚴格區分社會主義民主和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民主,必須把民主和對敵專政結合起來,把民主和集中結合起來,把民主和法制結合起來,把民主和紀律結合起來,把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黨的十七大進壹步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強調“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其根本精神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法律制度保障。這裏明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在民主問題上的原則,而不是所謂追求“普世價值”。" 3.不談“普世價值”,還要在實踐中通過揚棄吸收歷史的、外來的進步的價值觀、倫理觀的有益內容。雖然人的價值觀和倫理觀最終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但首先要從現有的思想材料入手。因此,我們不僅否定淩駕於歷史和民族差異之上的“永恒的道德”和“普世價值”,而且認為應該對道德傳統和倫理文化進行歷史的和階級的分析,強調必須立足於當今新時代的實踐,通過揚棄和吸收外來文明的優秀成果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揚棄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倫理文化,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總的來說,要看它對人民的態度,看它在歷史上是否具有進步意義,采取不同的態度,把批判、繼承和創新有機地統壹起來,以新時代的實踐為基礎,促進傳統由舊質向新質的轉化,實現對古代優良傳統的批判繼承和超越,使之適合今天的歷史發展和今天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就長期影響中國歷史的以“仁”為核心的孔子倫理而言,孔子以“仁”釋仁,表現出博大的胸懷和道德境界;但他也將“仁”與“禮”聯系起來,提出“克己之禮,謂之仁”。這說明“仁”的基本含義是通過約束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維持舊的社會秩序和制度。這種倫理觀念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產生和發展的壹定時期,所以在歷史上起到了進步的作用。但即使如此,在封建制度下,這種“仁”的理論也不能脫離它的實踐嚴重。剝削者不可能不對勞動人民做他們想讓他們做的事。當階級對抗加劇時,這種理論就更加虛偽和具有欺騙性。當中國的* * *生產者在革命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審視它時,發現孔子的“仁”是“對統治階級仁慈而對群眾不仁慈”,所以我們應該批判孔子的這種道德範疇,把它放在壹個恰當的位置上。“放在應有的位置”,就是要尊重歷史的發展,既反對完全拋棄的歷史虛無主義,也反對完全吸收的文化保守主義,努力在批判繼承中實現創新。正是在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在對古代文化傳統的揚棄中,毛澤東改造了古代“仁”的倫理觀,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吸收了古代“以人為本”思想的有益內容,進而根據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提出了全新的“為人民服務”的倫理觀,並在黨的長期鬥爭中形成了“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的倫理觀。這是在揚棄中融合批判、繼承和創新的光輝典範。我們討論“普世價值”問題的意義在於,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廓清這個問題上的迷霧,確立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觀點,有助於更好地揭露披著“普世價值”外衣的錯誤思潮的本質,主動做思想工作,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此,必須指出以下幾點。1.倡導“普世價值”的典型輿論有著明確的政治導向,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我們的同誌不要把“普世價值”當成壹個時髦的名詞來附和。鼓吹西方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精髓,為什麽要拒絕將其所謂“普世”的民主、自由、人權強加於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已大致如上文所述。還有人把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倡導的私有化和不受監管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視為“普世價值”。近年來,倡導“普世價值”的輿論聚焦於民主、自由、人權、私有化等問題,絕非偶然。在通過改革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這是國內外某些勢力打著“普遍性”的旗號,把他們全盤西化的思想和要求強加給我們,企圖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壹種手段。有人聲稱“市場經濟容不下四項基本原則”,因為“市場經濟是統壹的”,“各國都要按照國際經濟壹體化的規則辦事”,“改革開放需要什麽,四個堅持什麽”,“這些都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統壹要求”;並宣稱:“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西化,即必須實行西方的制度。“這裏雖然沒有‘普世價值’,但其邏輯是把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當作‘普世價值’來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把全盤西化當作‘普世價值’來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就觸及到舉什麽旗,走什麽路的根本方向。這也讓我們進壹步看到,國內外壹些人鼓吹的“普世價值”理論具有極大的政治尖銳性。我們的同誌自然不應該把“普世價值”當成壹個時髦的名詞來附和。有文章將十七大強調的解放思想解讀為“要追求‘普世價值’”;有的把黨的文件中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擺脫貧困、實現現代化解讀為所謂“普世價值”的選擇;甚至有人說“不能為了遷就民族特色而犧牲普世價值”,要轉向“普世價值體系”,“擁抱普世價值”。這是壹個混淆不清的錯誤概念,違背了黨的基本理論和十七大精神。要註意與用“普世價值體系”取代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傾向劃清界限。2.要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在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時,還必須關註把“淡化意識形態”提升為“普世價值”的主張和傾向,認識其嚴重危害,消除其影響。所謂“意識形態淡化”或“去意識形態化”,是壹種國際資產階級思潮,其哲學基礎是抽象的人文主義和人性論。從這個角度看,必然要否定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把抽象的“* * *人性”和“人性”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因此,所謂“淡化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即否認階級分析被視為“普世價值”這壹觀點無疑是虛偽的。因為“淡化”或“去”是好的,它要“淡化”和“去”的只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而不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但是,由於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不能正確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鼓吹“淡化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的傾向在壹定範圍內廣泛存在,並因“告別革命”的抽象人本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不斷出現而得到強化。這種“淡化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的傾向,與前面分析的披著“普世價值”外衣的錯誤思潮相比,是從否定馬克思主義觀察社會歷史現象的基本方法論的層面提出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有其特殊的危害。這種傾向的蔓延,將嚴重危及黨在思想領導上的主動權,危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危及青年壹代的健康成長和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它對青年學生的成長會產生雙重負面影響:壹方面,由於鼓吹“弱化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會大大削弱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另壹方面,由於倡導“淡化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青年學生對來自各種渠道的錯誤思潮缺乏必要的警惕和甄別,並受到其汙染和侵蝕。那種打著“普世價值”旗號鼓吹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鼓吹“淡化意識形態”為“普世價值”的輿論,是在復雜的國際國內條件下出現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繼續加以研究。3.價值觀的普遍性,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問題上是不壹樣的。壹種價值觀和道德的普遍適用性受制於現實世界經濟和政治關系中復雜而又相互關聯的利益。即使在當今壹些突出的全球性問題上,由於不同國家的利益沖突或堅持采用雙重標準等壹些原因,態度也不盡相同,甚至是對立的。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從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利益出發,給予正確的回應。恩格斯說,在談到社會生活中的某些事實和常識是否是“永恒的真理”時,“喜歡對非常簡單的事情用大詞”是不明智的。這對我們看待“普世價值”問題也是有意義的。當然會有真正的普世價值,普世道德。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超越階級價值觀和道德觀。只有在現實生活中階級對立被消除和遺忘的社會發展階段,超越階級對立的真正的人類道德和對這種對立的記憶才成為可能,普世價值和普世道德的發展才成為可能。這是人類社會的* * *時代。(摘自《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7期)
上一篇:娛樂圈有哪些隱藏的親屬關系?下一篇:投標人專業實務輔導:未中標供應商的投標文件會被退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