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簡介》
我認為中國歷史學家有兩個優良傳統:
壹個是心直口快,寫得直;
另壹種是不被當時青睞,而被後世理解。
“在齊太史簡,在晉東胡筆。”
“見過不同的字,聽過不同的話,聽過不同的話。”
——《傳統再版序》
這些攻擊的動力大多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各種社會主義思想。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定義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壹個復雜的現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學革命、學生運動、工商罷工、抵制日貨,以及新知識分子倡導的各種政治社會改革。這壹系列活動受到以下兩個因素的激勵:壹方面是“二十壹條”和山東決議所激起的愛國熱情;另壹方面,知識分子主張學習西方文化,希望按照科學民主的觀點重新評價中國傳統,從而建設新中國。它不是壹場簡單而組織良好的運動,而是由許多不同觀點領導的活動的匯合,盡管其中沒有主流。
中國舊的寡頭政治之所以能維持,是因為三種社會力量的結合:壹是皇族和軍事集團;另壹方面是地主集團,兩者之間是士大夫集團。但到了20世紀初,這個傳統社會的權力聯盟平衡已經嚴重失衡,科舉制度已經在1905年被廢除,新的有效的人事選拔制度尚未建立。大多數有能力、有抱負的年輕人無法通過正規渠道獲得公職。在歷史危機時期,中國社會通常依靠家庭或村莊的各種自給自足和合作方式來補救困難;但是由於這次危機的難度很大,那些傳統的方式是遠遠幫不上忙的。此外,隨著新興城市的快速發展,新商人、企業家和城市工人的數量也在增加。20世紀前30年,中國的城市擴張速度驚人。比如1919年五四事件發生的時候,北京大概有60萬人。到1923,也就是四年後,北京人口已經增加到165438+萬,幾乎是1919的兩倍。“由於內戰(1915至1922,共發生了10次嚴重內戰,共持續了48個月)”、疫情和農村經濟的崩潰,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失業人口大量增加。他們成為難民後,大多背井離鄉,成為職業軍人,也有人成為土匪或流氓。這種不安分的人口助長了軍閥主義,這種主義在五四運動以前發展得最快。與此同時,壹個根本性的、長期的重要因素開始在中國社會發揮巨大作用:由於地主和文人的逐漸沒落,出現了壹批掌握了壹些近代西方知識的新知識分子。自1907年西方新式教育制度大規模實施以來,在隨後的10年間,約有10萬人接受過或正在接受各種形式的新式教育。他們與現代西方文明的接觸逐漸與傳統意識形態和統治階級背道而馳,使他們能夠帶領其他不安分的人向“救亡圖存”的目標進軍。五四運動恰恰反映了上述社會力量的重新組合。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在某些方面類似於五四運動的事件,如學生領導、批評或幹預政治。最早有記載的事件是鄭人在鄉村學校批判朝廷,發生在公元前542年,孔子誕生後的第九年。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北大新知識分子的聯盟只是暫時的,那些領導的意見和利益是不壹樣的。陳獨秀和胡適就是很好的例子。盡管陳獨秀同意在改革政治之前必須摧毀舊的傳統觀念,但他的繁榮仍然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會方面。然而,胡適和其他大學教授對文學和教育改革更感興趣。1917年,當他們通過倡導新思想和抵制舊文人集團而聯合起來時,他們達成了壹個普遍的共識,即他們的改革運動將以各種非政治活動為重點。事實上,這種聯盟是建立在壹般的、不精確的概念上的,比如自由主義、人道主義、民主和科學。
在另壹份宣言中,全國各行各業聯合會在解釋其目的是在法律範圍內爭取自由後,呼籲上海居民維持秩序。事實上,在城市的壹些地區,童子軍和學生走上街頭,幫助警察維持秩序。每個人都有團結和責任感。甚至土匪、地下幫派(如“青紅幫”成員)都表示愛國,暗中幫忙維持秩序。因此,上海這個犯罪率和芝加哥、紐約壹樣高的城市,通常。罷工七天,但秩序良好,完全沒有暴動。
第十四章
結論:有很多解釋和評價。
解釋:
1,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還是啟蒙運動。-自由派的觀點
2.中國的災難--來自保守民族主義者和傳統主義者的批評。
3.列寧影響下的反帝反封建新運動--對中國生產者黨的壹種解讀。
4.誰是五四運動的領袖?(-壹群難求的高手,我的觀點)
5.五四運動的真正本質——壹個僅供參考的解釋:
(1.)思想+政治——後來公認的
(2)個人解放是早期的主流意識,但與西方提倡的個人主義不同。
(3)集團內部對國家和民族的首要問題有不同看法。
(4)以過渡為特征。
評估:
正面:
1,意識形態最重要,其次是社會影響力。
2、最突出的是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
3.由於白話文的普及,文學、新聞等傳媒文化產業迅速爆發。
4.教育大眾化
5.經濟結構
6.決定了中國未來幾十年的思想、社會和政治發展方向。
否定:
1,缺乏對傳統的反思。
2.批判性研究只是口頭上的,實踐上做得不夠。
3.過度自信,缺乏耐心和毅力
壹些問題:
1,馮友蘭等人認為五四忽視了工業化的緊迫性,他們認為實現了壹定的物質文明之後,自然會出現相應的精神文明。反對者認為,制約工業化的是落後的觀念,而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案例告訴我們,物質文明的發展未必帶來精神文明的匹配。
2.保守派認為,五四運動應該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和* * *資本主義思潮負責。這個問題意味著五四運動首先不應該發動,自由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也不應該參加。
有些話,短評:
1,是短評,因為五四是壹個很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和本書作者給出的答案不壹樣。至少現在我不會提我的拙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讓我推薦壹本關於五四運動的書,它會是首選。
2.我很喜歡這本書寫歷史的方式。該文本不包含任何歷史觀點和政治偏見。只是在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所有的答案都是讓讀者自己去思考。作者所做的是在最後列出已有的觀點,最後提出壹些問題,答案交給時間。
3.個人認為,以五四為代表的民國,壹直是壹個令人神往的時代,沒有任何政治上的迷戀和揣測。如果我穿越了,我要做和蔡宇民壹樣的事,思想自由,包容。
4.我讀過幾十本書,更不用說壹百本了。民國的人物都可以用輪廓來形容,更不用說幾件珍品了。目前歷史最好的系列是嶽南的《南渡北歸》系列,寫的是從抗戰開始到臺灣省戰敗。對時代的掌控是最好的,內容也是最詳細的。寫得最好的人物史是“民國清流”系列,裏面有蔡元培、胡適、魯迅、錢鐘書、劉等。,都是大師的沈浮。但這是第壹本客觀理性地聚焦壹個事件主題的書,的確是五四研究的裏程碑。
5.這本書寫於上個世紀。最後,作者說,五四時期追求的問題,今天仍然值得追問。我也有同感
6、中國學生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確實是壹種傳統。金殺嵇康,三千學子積極抗議求情,換來嵇康生前的《廣陵散》。明末黃宗羲等思想家也強調學生和學校的監督作用。自近代以來,五四運動被視為壹種反饋,對植根於中國文人心中的基因的最強烈、最徹底的反饋。
7.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五四未完成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