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哲學研究什麽?

哲學研究什麽?

傳遞壹些信息(根據後面的補充略有改動)

寄信人:anthonyricky(癡迷花,倚書,倚石),信區:Philo

標題:回復:問哲學系哪裏畢業的。

發信站:北大未名站(65438年4月1日+2007年6月6日23:00:30),信件轉發。

02屆06年畢業的本科生。

我沒有完整的統計數據

班上有40名學生

我們系9個同學保送讀研(直博),3個同學保送(二馬學院,壹政管理)。

1人保送國外大學,1人保送南開。

美國人3人,加拿大人1,英國人2人,日本人1,韓國人1。

其他工作,多在公司,還有企業家和公務員,其中今年1人進入光華(初試第壹名)。

哲學畢業直接出去找工作的話,確實沒有相應的專業。讀經的變數極大,最終學會的畢竟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學生都找到了不同的出路。哲學系的學習很自由(在普遍自由的北大,哲學系的選擇自由也是驚人的),所以學習的效果很不確定。如果妳松懈,那麽很容易在哲學系混到畢業,出路可能會很堪憂;但是如果壹個人的誌向明確的話,學習哲學可以為以後的道路打下非常好的基礎。除了繼續走哲學這條路,如果妳將來轉行到法律、政治、經濟、國際關系等人文社科的各個領域,哲學的基礎(如果妳努力學習的話)壹定會讓妳受益匪淺。如果妳只滿足於壹個漂亮的文憑,以後可以謀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起薪更高,那麽哲學系肯定不適合妳。但如果妳是壹個獨立且有抱負的人,那麽無論妳出去後做什麽,哲學系都是壹個很好的起點。

哲學系:既培養哲學家,又培養復合型人才。

“我們北大哲學系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壹個縮影。”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說出這句話並不容易。”

1912年,北大成立哲學系,兩年後開始招收本科生。隨後的93年間,梁漱溟、胡適、朱自清、唐用彤、馮友蘭、熊十力、顧頡剛等壹批大師都曾在此求學或任教,因此北京大學哲學系被冠以“中國思想家的搖籃”的美譽。

目前仍有壹批知名學者在哲學系工作,他們除了從事學術研究外,還擔任本科生的壹線教學。

七分之壹的普通課程由哲學系提供。

65438+10月18晚上7點,日交103。上課前10分鐘,這個200人的大教室裏座無虛席,有的同學只能站在兩邊的過道裏。這是選修課“科學通史”的教室。老師是哲學教授吳國盛。

吳國盛教授15歲考上北大,33歲成為中國社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35歲回到北大擔任博士生導師。他的著作《科學的歷程》壹經出版,就成為中國科學哲學的經典課程。這位“60後”教授,中國科學哲學領域的專家,在面向全校的通識課程中,用最平實的語言向學生們講述了科學史。

通過視覺概念解讀和智慧思維批判,吳國盛教授生動地將“科學”和“歷史”這兩門枯燥而又困難的學科傳遞給了同學們。他把中國的科學比作“中國園林”,把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的原因總結為“內部生態失衡”和“外來生物爭奪陽光雨露和繁殖力”。簡單的比喻既體現了生物學的科學概念,又用這壹簡單的生物現象概括了壹個復雜的歷史問題。

“要談科學,首先要談文化。任何文明的科學史都是文化史。”吳國盛教授說。在教學中,他巧妙地將科學與文化、文學、歷史、哲學和理化生聯系起來,貫穿古今,比較中西,從文化的深層根源中尋找科學變遷的聯系,而不僅僅是科學的引入。

起初,物理學院的小王只是想從這門課中學到科學的發展史,但上了幾節課後,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學到了“歷史、哲學、文明史、思維方式。”

采訪中,李老師告訴記者,全校七分之壹的通識課程都是哲學系開設的。“可以說哲學系為提高本科生的人文素質做出了巨大貢獻。”除了開設大量高質量的通識課程外,2000年秋,哲學系開設了雙學位和輔修專業,以滿足更多對哲學感興趣的外國學生的要求。

“熱愛哲學,但不要局限於哲學。”

“哲學系以培養哲學家為目標,但同時也要為社會提供大量具有哲學素養和哲學頭腦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李老師對斯隆說。他每年都會對大壹新生提出兩個看似矛盾的要求:熱愛哲學,但不局限於哲學。因為要成為哲學家,妳需要了解各個學科的知識,而就大多數學生的整體發展而言,學習各個學科的課程可以“拓寬未來的發展渠道。”

這正是哲學系正在努力構建的跨學科培養模式:他們不僅打破了兩個學科的界限,還成立了“美學”、“宗教學”等六個學科群。他們還試圖突破壹級學科壁壘,準備建設哲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等三個系列的跨學科培養項目。

"跨學科教學法有利於培養哲學家和跨學科人才."李老師對斯隆說。也正是基於這樣的雙重人才培養理念,自1999以來,哲學系對本科教學計劃進行了四次大的調整。其中最重要的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減少必修課學分,增加選修課學分,構建以必修課為主體,選修課為主體的本科課程體系。

全系只有六門必修課。

《哲學導論》由張祥龍教授授課,是哲學系壹年級學生公認的入門課程。在七頁的教學大綱中,張祥龍教授清楚地介紹了每章的教學安排和本章的大量閱讀材料。

張祥龍教授主編的《西方名著選讀》和《中國古代哲學名著選讀》是每壹個選課學生的必讀書目。“這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很難,我也知道。”張祥龍教授說,“但我相信,對哲學的興趣是可以傳染的,而傳染的最好方式就是閱讀經典。”

“學習哲學,必須直讀古今中外偉大的哲學之心,與這些心直接對話。”這是張祥龍教授常說的話。為了讓學生接觸更多的“頭腦”,他在“哲學概論”課上不使用課本,也不偏重任何哲學傳統。而是將不同的體系放在壹個平臺上進行多元比較,向學生生動展示了什麽是哲學。

而在哲學系,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導論”只有6門課,20個學分。另壹種專業必修課Type必修,並沒有規定課程內容,只是對壹系列課程設置了學分要求。“這給了學生更多的選課空間,也給了他們必要的課外學習時間。”李老師對斯隆說。

《哲學概論》只是哲學系精品課程的壹個縮影。現在,在本科課程建設方面,哲學系已經擁有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北京級精品課程和4門校級精品課程,還獲得了多項國家級或北京級教學成果獎。

“什麽樣的學風,什麽樣的學生”

張武是哲學系04級本科生。上學期,他剛完成學術論文。每個哲學系學生都要完成壹篇“學術論文”,是本科畢業論文的“熱身”。每個學生自己選壹個題目,和導師交流。

“這是壹個獨立的研究過程,從中可以慢慢摸索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張偉說。他非常贊同這樣的安排:“在北大這樣的環境裏,人文經典的培養和基本的學術訓練,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必須的。”

學期論文不是簡單的“作業”。哲學系每年都會從所有學年論文中評選出十篇優秀論文並給予獎勵。然後從十個獲獎學生中挑選兩個組成兩個本科生創新團隊開展學術活動。同時,哲學系還會給每個團隊2000元作為資助。

近年來,哲學系提出了“營造註重實踐、鼓勵創新的本科教學軟環境”的理念。李老師解釋說鼓勵創新的軟環境,說白了就是學風建設。

“我們想為本科生創造壹個創新體系。”李老師對斯隆說。這個體系包括導師制、學術論文、社會實踐和文化活動四個環節。從2002年開始,哲學系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今年加強了這壹制度,規定每位導師名下本科生不得超過5人。四年本科期間,導師必須帶領本科生參加至少壹次研究生學術活動。

“哲學不僅僅是學問,更重要的應該是關於學問的追問。”張祥龍教授說:“只有不斷地提問和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事實上,哲學系的學風建設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提問和討論精神。

“哲學系是北大最溫暖的地方”

在哲學系待了三年多的張武,對哲學系的老師深有感觸。"這些老師研究的哲學與他們的個性是壹致的."張武說,“他們壹生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充實、快樂、專註、淡泊,能讓人感受到哲學的感動力量。”

張武說他“對哲學的熱愛首先來源於對哲學系的熱愛”。他對哲學系的深厚感情,是基於每壹位老師的人格魅力。

“在北大偌大的院子裏,有壹個溫暖的地方,有壹群讓妳想起它的人。”張武說:“哲學系就是這樣的地方,哲學系的老師就是這樣的人。”

相比之下,哲學系副主任李的話就更簡單了:“這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還必須繼續保持和發展這壹形象。”

  • 上一篇:如何成為壹名法律顧問
  • 下一篇: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制度的實施辦法是如何規定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