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與三年的退稅期限相對應,《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三年的追繳期限:“由於稅務機關的責任,致使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可以要求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在三年內繳納稅款,但不得加收滯納金。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因計算錯誤等原因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可以在三年內追繳稅款和滯納金;如有特殊情況,恢復期可延長至五年?”退稅期限和回收期限體現了雙方平等的原則。
為了更好地保護納稅人申請退稅的權利,2015公布的稅收征管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第八十五條將納稅人申請退稅請求權的期限修改為五年。該條規定,納稅人多繳稅款,自匯算清繳稅款之日起五年內,可以要求稅務機關退還多繳稅款加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稅務機關及時核實後應當立即退還。
癥結:問題出在退稅期的起始時間。
申請退稅設定壹定的期限是沒有問題的。認為劉案中行政合理性原則與稅收征管法第51條適用矛盾的癥結在於退稅期限的起算點。
行政合理性原則是行政法的壹項重要基本原則,它與行政合法性原則並列,是對行政合法性原則的補充。違反合法性原則會導致行政違法,違反合理性原則會導致行政不當。因此,行政合理性原則又稱行政適當性原則,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行為,特別是行政機關的行為,應當合法、合理、適當、適度。本案中,劉某的房屋交易已經無效,由他來承擔這筆無效交易的稅收顯然是不合理的。其中壹個關鍵問題是退稅期限的起點。
無論是稅收征管法第五十壹條,還是該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第八十五條,退稅期限的起算日期都是“自匯算清繳稅款之日起”。但是,“匯算清繳日”並不意味著“納稅人可以行使退稅權利的日期”,因為“匯算清繳日”可能需要申請退稅的稅款並沒有產生。
例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應稅所得稅務處理若幹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第12號)第六條的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的有關規定,企業對以前年度實際發生的、按照稅收規定應當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的支出進行專項申報扣除。如果納稅人發現2019年度2014的企業所得稅中存在未稅前扣除的項目,則按照上述規定進行追溯扣除,進而產生多繳稅款。此時已超出稅收征管法第五十壹條規定的三年退稅期限,申請退還多繳稅款。
另外,現行稅法規定稅收征收的依據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沒有考慮法律行為的效力問題。如果法律行為不生效、被撤銷或被認定無效,當事人因行為成立而繳納的稅款就失去了實際依據,這時就產生了退稅的問題。法律行為在納稅滿三年後不生效、被撤銷或者被認定無效的,也會出現與上述劉某某案相同的情形。因為在法律行為生效、被撤銷或者被認定無效之前,需要按照稅法的規定納稅,此時納稅人更不可能行使申請退稅的權利;然而,在法律行為未生效、被撤銷或被認定無效後,納稅人可以行使退稅權卻面臨三年的退稅期,這將使退稅權的行使陷入“兩難”境地。
設定退稅期限的主要目的是督促納稅人及時行使權利,因此將退稅期限設定為從其權利可以行使之日起算是符合目的的。就退稅而言,多繳稅款產生之日,也是權利可以行使之日。為避免像劉案那樣適用稅收征管法第51條與行政合理性原則產生矛盾,建議退稅期限從納稅人能夠行使權利之日起計算,而不是從匯算清繳之日起計算。如果是這樣的話,在這種情況下,劉燦行使退稅權的時間應該從二審法院認定涉案房屋所有權歸其前夫所有時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