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4,以智能投顧為代表的壹系列平臺和技術被視為顛覆性力量。當時市場認為這會改變人們的投資理財行為模式,會讓理財顧問和線下財富管理機構失業。聽著,事情已經變了。機器人不放棄,人放棄。李先生感嘆。
第壹道坎:缺乏信任被視為“推銷”
“中國理論界沒有普遍認可的資產配置模式。不同的平臺會有不同的算法和模型,它的核心配置能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體現出來。很難說服別人‘我的模式是最好的’。”壹位業內人士這樣評價。
據壹些業內人士觀察,目前國內進入智能投顧的企業主要有三類:壹是創業公司;二是互金公司;三是最後入局的傳統金融機構。
在智能投顧算法中,部分金融機構委托外部開發,導致部分金融機構采用同質化策略投資同壹交易品種。隨著智能投顧業務的發展,這種現象會愈演愈烈。
與此同時,由於編程錯誤和數據利用率不足而關註智能算法模型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著名的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就是壹個例子。
2013 8月16 6月11: 05,上證綜指突然大漲5.96%,50多只權重股全部觸及漲停。當日市場異動的主要原因是光大證券自營賬戶的大量買入。經核查,光大證券自營策略交易系統存在設計缺陷,連鎖觸發後產生巨額訂單。此事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註,成為中國股市20多年來最嚴重的交易失誤。
此外,中國資本市場有其特殊性。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市場與國外市場差異較大,難點在於如何找到壹系列適合本土市場的指標,如中國PMI、M1與M2的剪刀差、PPI、CPI等系列指標。在中國,很多數量級的東西更能影響經濟周期,基於不同的變量,結果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智能理財從業者小劉告訴金瓶梅,國內互聯網理財的發展總體上是對美國同行的模仿和本土化的過程。在美國,智能投資顧問主要為用戶提供兩方面的價值。壹是降低管理成本,用機器代替昂貴的基金經理;二是節省稅費。而在中國,大家默認應用智能理財向我“推銷”產品,“缺乏信任的基礎。”
在小劉看來,國內智能理財現在只是壹個概念,參與者少,投入小。行業缺乏能夠定義行業標準的領導者和產品,客戶服務有待進壹步提升。
第二關:產品,同質化嚴重。
壹位業內專家直言,“智能投顧的生態系統還沒有形成。首先,從理財產品類型來看,在成熟的資本市場,智能投顧產品主要是股票等權益類產品,但在中國市場,智能投顧配置的相當壹部分產品是固定收益和投資標的,風險最低,有回購條款;其次,市場對智能投顧的認知和需求沒有被挖掘出來,獲客成本高。”
據了解,以美國智能投資平臺的典型代表Wealthfront為例,該平臺選擇的資產有十壹大類:美股、海外股票、新興市場股票、分紅股票、美國國債、新興市場債券、美國通脹指數證券、自然資源、房地產、公司債券、市政債券。壹方面有利於提高去中心化程度,降低風險;另壹方面,擁有不同資產的特性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投資組合選擇,滿足更多風險偏好用戶的需求。
相比之下,由於中國自身金融市場的不成熟和資產端產品的有限性,不同配置理論配置的產品同質化嚴重。
在另壹位從業者小果看來,美國的智能理財產品體現了壹種長期投資理念。國內用戶投機性強,價值投資者稀缺。據他觀察,美國的資產配置目標範圍很廣,但方法很簡單,適合長期投資,不適合短期投資。在美國,3-5年是中期,65,438+00年以上被認為是長期投資者。在中國,3個月到壹年被認為是長期的。這些差異使得這種模式在中國不可行。
三島通:用戶,獲客成本高。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智能投資理財平臺針對的是國內1-50萬的中產階級和財富管理用戶。
從實際情況來看,高凈值人群投資渠道廣泛,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會被大型投行、高端私人財富工作室等機構很好地服務;低端用戶的理財需求已經可以通過各種貨幣基金來滿足。
在很多從業者看來,中產階級有錢,但缺乏投資渠道,大部分錢還是配置在房地產上。然而,國內為這壹階層提供優質服務的金融機構還處於空白狀態。所以,他們認為智能投顧產品大有可為。
有投資人做過這樣的估算,智能投顧應用下載量基本在30萬量級以內,用戶粗略估算在65438+萬以內,但特別值得註意的是獲取用戶的成本和難度。它的獲取成本很高,所以它必須有更好的轉化率和更高的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值。
根據投資人的判斷,智能投顧不會是高流量的應用,但只要客單價能維持在壹定水平,就能穩步提升。如果人均投入50萬,加上管理費加上倉庫轉讓費,理論上可以管理5億的資產,1000人可以保證旱澇保收。
對於智能投顧行業的未來前景,樂觀情緒依然主導市場。
根據Casey Quirk報告,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將占全球凈資產流量的近壹半,中國有望在2019年成為全球第二大資產管理市場。預計到2030年,中國資產管理規模將超過17萬億美元。規模的快速增長主要是因為個人投資者數量的激增,包括零售客戶和高凈值個人。預計到2030年,來自個人投資者的資產管理規模將占半壁江山。
面對如此龐大且快速增長的財富管理市場,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智能投顧還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