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商品結構更加多樣化。近年來,中國非出口商品的構成逐漸由紡織品、服裝、箱包等輕工產品轉變為輕工產品。到工業成品和半成品。特別是2000年以後,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逐漸占到中國對非洲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如2005年6月165438+10月,布隆迪壹次性購買我國某品牌汽車1740輛,作為本國軍隊的車輛;中國自主研制的新舟60飛機也在非洲獲得17銷售合同;2006年6月5438+10月,山東某公司獲得向安哥拉出口110推土機的壹攬子銷售合同。家電銷售取得可喜進展,每年有數十萬臺空調、洗衣機、電動車進入非市場。從進口商品結構來看,中國從非洲進口的商品主要是石油和農林礦初級產品。目前,原油、鐵礦石、棉花、鋼材、原木、鉆石、錳礦、銅制品和煙草占中國從非洲進口總額的85%。其中,中國與非洲的能源貿易近年來大幅增長。2005年,中國從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進口了28%的石油和天然氣,非洲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海外石油來源。
“大經貿”戰略發揮了積極作用。早期對非貿易主要是壹般貿易範疇,也包括壹些援助項目帶來的出口。但近年來,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大力實施,中非貿易逐漸發展為壹般貿易與對外投資、承包工程、對外援助等多種經濟合作方式相結合,投資帶貿易、工程帶貿易的特征十分突出。以海外投資為例。從2000年到2005年,國內企業* * *在非洲設立了100多個境外加工貿易項目,其中70%投資於國內設備、工廠和儀器,每年還能帶動數億美元的零部件、主輔材料等產品出口。非承包工程的快速發展也是國內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中國在蘇丹的石油開發項目導致了大量石油鋼管和其他設備的出口。
貿易促進平臺和政策日益豐富。進入21世紀後,中非貿易關系更加密切。中國與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與40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與35個國家建立了雙邊經貿聯委會,與28個非洲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鼓勵和保護協定,與8個非洲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這些機制和法律框架的建立促進了中非貿易的快速發展。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召開,中國政府做出了包括減免債務在內的壹攬子承諾,表達了加強與非洲平等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真誠願望。自2005年6月5438+10月1日起,中國對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實施享受特別優惠關稅待遇的貨物原產地規則,為進壹步擴大從非洲國家進口貨物提供了新的機遇。根據上述規定,來自25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的* * 190商品進入中國市場,享受特殊優惠關稅待遇。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統計數據,2003年,在這190個稅目下,中國從非洲25個受惠國進口的貨物總額為7600萬美元;2004年進口額達到2.08億美元,凈增6543.8+3億美元。2005年,中國從上述25個非洲受益國的進口貿易總額達到58億美元,比上年的39億美元大幅增長47.2%。這壹優惠關稅措施與其他配套政策壹起,構成並不斷豐富對非貿易政策體系。
總的來說,近年來中非貿易的快速發展不僅促進了雙方的經濟發展,也給中非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中國的產品物美價廉,適合非洲市場的消費水平,為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從非洲進口的原油、原木、鐵礦石等能源和礦產品滿足了相關領域的發展需求,咖啡、鉆石、工藝品等具有非洲特色的產品也受到國內消費者的歡迎。這充分說明中非貿易的增長是壹種雙贏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