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和平發展是中國現代化的唯壹道路。
第二,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第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
第四,實現同各國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動詞 (verb的縮寫)建設持久和平繁榮的和諧世界。
結束語
1.和平發展是中國現代化的唯壹道路。
實現和平發展是中國人民的真誠願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地走出了壹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和平發展道路。通過這條道路,中國人民正在努力把自己的國家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並通過自身的發展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回顧歷史,立足現實,展望未來,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實現和平、開放、合作、和諧的發展。
——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
——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同時堅持對外開放;
——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努力實現與各國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同各國壹道建設持久和平、繁榮的和諧世界。
和平、開放、合作、和諧、共贏是我們的主張、理念、原則和追求。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國的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壹起來,把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中國堅持對內和諧發展,對外和平發展。這兩個方面緊密聯系,有機統壹,有利於建設持久和平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國的和平發展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全新道路,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莊嚴選擇和承諾。
——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1840鴉片戰爭後的100多年,中國飽受列強欺淩。消除戰爭,實現和平,建設壹個獨立富強、人民幸福的國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壹直為之奮鬥的目標。今天,中國雖然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中國的中心任務。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國人民最需要、最珍惜和平的國際環境,也願意盡自己所能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文化是和平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諧壹直是中國人的精神特質。600年前,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七下西洋”,足跡遍布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來了茶葉、瓷器、絲綢和工藝品,沒有占領別國壹寸土地,給世界帶來了和平與文明,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加強與有關國家和人民交流的誠意。立足當代,中國的發展不僅惠及6543.8+0.3億中國人民,也給世界各國帶來巨大的市場和發展機遇。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
——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特別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化,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爭取長期和平的國際環境是可能的。同時,中國也清醒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許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人類仍面臨許多嚴峻挑戰,但機遇大於挑戰。只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就能逐步實現建設持久和平與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目標。長期以來,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目的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早在1974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時,鄧小平就向世界宣布中國永遠不稱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趨勢,堅持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重大戰略判斷,多次公開表示,中國過去不稱霸,現在不稱霸,將來也不稱霸。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只會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廣闊的市場。事實表明,中國經濟發展正在成為亞太地區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意誌。
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奮鬥。不久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2006年至201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其中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的基礎上,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壹番;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為了實現這壹目標,中國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面發展。中國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的同時,堅持對外開放,廣泛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世界各國共享人類文明成果。尊重和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在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中解決分歧和問題,努力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遵守國際義務和承諾,積極參與國際體系和國際事務,努力發揮建設性和推動性作用;平等對待所有國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各國的友好關系。
第二,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和平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是和平的基礎。多年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們珍惜世界上愛好和平、追求進步的國家和人民所取得的和平國際環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謀發展,通過自身發展不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增添積極因素,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中國的發展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1978以來,中國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努力發展自己,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人民幣(按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直接折算約2153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59878億元人民幣(按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直接折算約1936544)。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不到300美元增加到65,438美元+0,400美元。中國政治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公民的自由和權利依法得到維護和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中國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得到落實。中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快速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中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得到加強,國家努力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了世界和平,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了貢獻。
中國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中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總結過去的發展經驗,借鑒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多年來,中國堅持探索壹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推動全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文明發展道路。中國成功實施了人口政策,延緩了世界總人口的增長。中國高度重視節能,采取了各種節能措施。從1980到2000年,中國的GDP翻了兩番,但每年的能源消耗只翻了壹番。由於我國加強環保,在火電裝機容量20多年大幅增長的情況下,我國煙塵排放總量基本控制在1980的水平。2004年全國萬元GDP能耗比1990下降了45%。中國頒布了中長期節能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年均節能率達到3%,累計節能6543.8+0.4億噸標準煤。
中國為減少人類貧困和提高生活質量做出了貢獻。中國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決了世界近22%人口的吃飯問題,創造了人間奇跡。中國6543.8+0.3億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政府已使約2.2億人擺脫貧困,為2205萬城市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並幫助了6000多萬殘疾人。目前,人均預期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71.95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做出了貢獻。在和平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同世界各國發展了友好合作關系,促進了國家間的和平與平等。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以鄰為伴的方針,與周邊國家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不斷發展,共同利益不斷擴大。中國與主要大國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關系,對話、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中國不斷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努力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中國積極參與處理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不僅承擔了廣泛的國際義務,也發揮了負責任和建設性的作用。
中國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近年來,在世界經濟波動加劇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了希望和動力。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00年至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3%。2004年,世界經濟實現了近30年來最快的增長,中國經濟增長9.5%,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04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比三年前翻了壹番,達到11548億美元;進口總額為566543.804億美元,比三年前增長近壹倍。截至2004年底,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達到7453億美元,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0多萬家。
中國為周邊地區的穩定發展做出了貢獻。亞洲有20多個國家與中國接壤或隔海相望。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惠及周邊國家。從1999到2004年,亞太地區的經濟壹直保持著6%以上的增長率。為了使周邊地區能夠在穩定的環境中持續發展,在1997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和擴大內需的方針,向重災區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最終起到了戰勝危機的作用。2003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中國政府采取果斷措施,與周邊國家同舟共濟,有效遏制了疫情的發展。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和海嘯災害發生後,中國政府和人民為救災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及時和真誠的援助,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對外救援行動。5438年6月+2005年10月南亞發生地震後,中國向災區人民提供了積極的幫助。
雖然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統計和中國公布的最新數據,2004年,中國經濟總量僅為美國的16.6%,人均GDP僅為美國的3.6%,日本的4.0%,在世界20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29。2004年底,中國農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為2665438+萬人,每年城鄉需就業人口近2400萬人,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超過654380+億人。中國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還需要進行長期艱苦的鬥爭。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
中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立足本國實際,同時堅持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努力實現更加均衡的發展。
中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不發達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壓力之間的矛盾。歷史經驗表明,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要靠中國自己。這不僅是對中國人民負責,也是對世界人民負責,是確保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原則。中國不把問題和矛盾轉移給其他國家,更不通過掠奪其他國家來發展自己。
中國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具有許多優勢和條件:擁有支撐經濟更大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不斷增長的巨大市場需求和較高的國民儲蓄率,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豐富勞動力資源,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策保障,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
為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中國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堅持理念創新和制度創新。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進取,調動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中國就能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推進各方面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註重制度創新,力爭在壹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取得突破。通過改革,中國將進壹步提高國民經濟市場化水平,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形成壹套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立足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中國正處於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階段。在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擴大進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繼續為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做出貢獻。同時,巨大的內需和廣闊的國內市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發展應該也有可能以內需為基礎。中國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規模和速度增長,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中國通過實施正確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費政策,更多地依靠國內消費需求來刺激經濟增長。近年來,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呈快速增長趨勢。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中國把轉變增長方式作為戰略重點,努力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汙染、註重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中國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和生物產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結構調整在增長方式轉變中的作用。中國大力發展節約型經濟、循環經濟和環保經濟,努力形成集約清潔的國民經濟體系。
——加快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國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任務。中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努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再創新能力。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力爭到2020年,科技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1.44%提高到2.5%左右。
——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中國努力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教育結構調整,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重點加強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大力發展教育,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類專業人才。從2006年到2010年,中等職業學校將向社會輸送2500萬畢業生,高等職業院校將向社會輸送11萬畢業生。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左右。同時,中國將積極引進各類海外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進壹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機制和社會氛圍,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歷史經驗表明,要實現世界經濟平衡有序發展,國際社會必須處理好能源問題。中國通過與世界各國的能源對話與合作,共同維護世界能源安全與穩定。中國把節約能源資源作為壹項基本國策,以節約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盡可能少的能源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國堅持立足國內市場的方針,不斷增加國內能源供應。中國不僅是能源消費大國,也是能源生產大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能源自給率壹直在90%以上。中國的能源供應潛力仍然很大,現有探明煤炭儲量與地質儲量之比很低。發現新的油氣田還是有可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景廣闊。同時,中國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逐步改善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中國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從源頭上加強汙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有序開發,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加強自然資源生態保護。
中國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國認真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不斷完善涉外管理體制和政策,營造公平、可預見的法律環境;進壹步開放市場,優化投資貿易環境,改善貿易結構,增加貿易投資的自由度和便利度,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鼓勵企業對外投資,與東道國企業共同發展。對外開放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通過引進外資彌補了自身發展資金的不足;通過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促進了國內產業的發展;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通過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世界共享人類文明成果,提高了人力資源素質。
第四,實現同各國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堅持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於各國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互利共贏是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主流。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將其作為處理與各國經貿關系的基本原則,堅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發展與各國的經貿關系,不斷為全球貿易的持續增長做出貢獻。
中國努力推動多邊經貿關系和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和實施,與各國壹道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分歧和問題,促進世界經濟平衡有序發展。
中國是多邊貿易體制的積極倡導者和參與者。中國自2006年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嚴格信守承諾,為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中國清理和修訂了約3000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不斷完善涉外經濟法律體系,不斷增強貿易政策透明度。中國已按承諾逐步降低關稅,2005年平均關稅水平已降至9.9%,大部分非關稅措施已取消。在銀行、保險、證券、流通等服務貿易領域,開放步伐加快。在世界貿易組織劃分的160多個服務貿易部門中,中國開放了100多個,占比62.5%,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積極推動新壹輪多邊貿易談判,全面參與各項議題的談判,在農業、非農產品市場準入和服務貿易談判中進行了壹系列多邊和雙邊磋商,為促進發展中成員和發達成員溝通、減少分歧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其他成員壹道,為推動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並盡快達成諒解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程度正在加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正在加快。繼對“早期收獲”農產品實施零關稅措施後,2004年6月165438+10月正式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2005年7月,自由貿易區降稅進程全面啟動,為實現自由貿易區建設目標奠定了基礎。目前,上海合作組織建設已進入全面務實合作階段,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全面啟動。中國還啟動了中國-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中國-新西蘭、中國-智利、中國-澳大利亞、中國-巴基斯坦等自由貿易區談判,並與有關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區協定。中國也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亞歐會議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積極務實參與者。中國還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與110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80多個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成為雙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積極參與者。
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妥善處理貿易摩擦等問題,促進與各國的共同發展。國與國之間存在貿易摩擦,這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是完全正常的。中國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慣例和規則,堅持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處理貿易摩擦,在制定和實施國內經濟政策時認真考慮國際因素和影響,註意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給外部世界帶來的經濟效應。中國根據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認真考慮中國匯率改革對周邊國家、地區和世界經濟金融的影響,穩步推進匯率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壹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國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行為。
不斷發展的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給世界各國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和巨大的市場。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通過投資和服務貿易,從中國獲益匪淺。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有利於全球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豐富且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是中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天然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這為外國產品、技術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大量機會。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大市場之壹。中國的對外貿易與世界上許多國家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向美國、日本和歐盟出口的70%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從美國、歐盟和日本進口的80%以上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壹環。
中國質優價廉的產品既滿足了進口國的市場需求,又降低了進口國的支出和通脹壓力,增進了各國消費者的福利。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世界上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從1997開始,隨著來自中國的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美國消費者每年至少節省了數百億美元。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產品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僅2004年就節省了近100億美元。
中國互利的對外經貿關系的不斷擴大,給中外雙方帶來了巨大的實際利益。自1978以來,我國進口年均增長16%以上,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三年過渡期內,共進口約1.27萬億美元商品。2004年,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進口國。進口增量達到6543.8+0484.7億美元,占全球進口增量的9%。2004年,中國與美國、日本和歐盟的貿易額分別為6543.8+0696億美元、6543.8+0678億美元和6543.8+0773億美元。歐盟、美國和日本已成為中國的三大貿易夥伴和主要外資來源地。2004年,中國與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總額達到66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2%,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7.6%。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貿易夥伴和增長最快的市場。
中國巨大的市場為國際資本提供了投資機會,使各國投資者能夠分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好處。從1990到2004年,外國投資者從中國匯出的利潤達2506億美元。2004年,在華美資企業在中國市場實現銷售額約750億美元,中國制造的產品出口到其他市場約750億美元。根據中國美國商會2005年的調查,約70%的美國公司在中國盈利,約42%的公司在中國的利潤率超過其全球平均利潤率。中國對外投資的不斷擴大為東道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機遇。截至2004年底,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達到448億美元,覆蓋14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達到334億美元,占同期全部外國直接投資的75%。
中國發展對外經貿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光明的前景。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從2006年2月至2005年9月,中國每年進口近5000億美元的商品,為有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萬個就業崗位。未來幾年,中國年進口將超過6000億美元,到2010年將超過1萬億美元。到2020年,中國市場的規模和總需求將比2000年翻兩番。在這個過程中,世界各國都能從與中國的互利合作中找到自身的發展機遇和巨大商機,這將對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發揮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動詞 (verb的縮寫)建設持久和平繁榮的和諧世界。
人類在地球上只有壹個家。建設持久和平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崇高目標。
中國認為,和諧世界應該是壹個民主的世界、和諧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和包容的世界。
——堅持民主平等,實現協調合作。所有國家都應在《聯合國憲章》及和平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對話、交流與合作,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各國內部事務應由人民自己決定,世界事務應由各國平等協商解決。發展中國家應該在國際事務中享有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各國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不以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為代價來建設自己的安全和發展。國際社會應反對單邊主義,倡導和推動多邊主義,充分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國際事務中的積極作用。在處理國際關系時,要從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努力擴大利益交匯點,通過溝通增進了解,通過理解加強合作,通過合作實現* * *共贏。
——堅持和諧互信,實現共同安全。各國應攜手應對全球安全威脅。摒棄冷戰思維,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通過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防止沖突和戰爭,通過合作盡可能消除或減少恐怖活動、金融風險、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威脅,維護世界和平、安全與穩定。國際爭端或沖突應通過和平手段和平等協商與談判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