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體動作幅度大!扭腰,攤手,搖頭,搖頭,大步走,頻率快。小小的領獎臺,根本裝不下他們放飛夢想的心!給觀眾壹種視覺沖擊感:這兩位大廚工作都很滿,估計雞湯味道也差不多!
2,語言表達很爽!口才、口才、排比、控制不住的表情、豪情,讓人壹看就覺得大不壹樣。給觀眾壹個聽覺:這兩位大廚好像在不停地往雞湯裏加料!估計雞湯挺足的。
等妳真的喝完了,妳會發現雞湯裏什麽都沒有,只有幾個濃縮的雞精調味粉。
陳果的雞湯從來沒有喝過。以前聽講座。是於丹教授讓我對這個項目失去了興趣。現在不記得聽到了什麽,只能說說自己的感受。
聽了易中天教授對三國的點評,來年我饒有興趣的買了幾本他老人家的書,其中就有《我山之石》,受益匪淺。但是聽了於丹教授的解釋,我感覺她把壹切都扯到了愛、體貼、包容上,就算扯到了,畢竟壹千個人裏有壹千個哈利波特,話裏那麽高尚,如果不這麽理解的話就好像她是個自私的人。
不可否認,像於丹教授這樣,能在北大這樣的高等學府任教,肯定比我們高。她說的不可能像研究生說的那麽深刻。肯定是我們普通人能看懂,但是太水了,雞湯裏的調料太重了,喝不下去。
不是陶、教授等人低估了我們這壹代人的理解,也不是學校領導高估了她對文化的理解。
心靈雞湯沒有錯。它可以應用於世界,激發鬥誌,明確理想,暫時忘記現實的痛苦,在人生奮鬥的旅途中身心疲憊時,品嘗新鮮。生下來不容易,結婚更難。我們用間接的經驗來少走彎路,我們可以通過聽取智者的指導來走捷徑,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修養,辨別真假。
其實幫不了,改善不了,聽雞湯。關鍵是喝的是妳,人家沒辦法。如果妳是壹個浮躁的人,喝了之後得到壹個鎮定的效果也無妨!妳怕什麽雞湯?捫心自問,誰沒有喝過雞湯,誰沒有熬過雞湯?怪雞湯讓自己變得神秘,有點奇怪;妳吃雞蛋慣壞了胃,因為妳沒有烹飪能力,還要找下蛋的母火蜥蜴的茬?
北師大的於丹,復旦的陳果,為什麽名校總出唐韻大師?
1.名校就是名校。人們在精通心理學的同時,可以聯系當下浮躁社會的根源,結合自己的國學知識進行闡述;在向觀眾灌輸妳的魅力時,妳會情不自禁地被感染。妳進套後崇拜別人,不加分析的肯定壹切,所以她成功了!
2.兩人在自我呈現時善用肢體語言,動作不壹般,常人難得。他們能抓住妳的眼球,帶領妳走向勝利。再加上她口才好,滔滔不絕,妳覺得理論天衣無縫(至少當時是這樣);觀眾是年輕人。進入意境後,他們會熱血沸騰,順著對方的思路滑下去。感覺很爽!
所以,不管妳喜不喜歡,他們兩個在壹個名校各有優勢。他們充滿了詩意和魅力,他們的心靈手巧增添了優雅。這種獨特,魅力,優雅,讓他們的雞湯味道,讓妳覺得很有食欲!
這就是非黑即白的想法!中國球迷是民族的毒瘤!總會有粉絲要麽崇拜,要麽推翻。就像封建社會的老百姓壹樣,不是臣民就是暴民。學者之間互相說三道四很正常,也有利於改進。粉絲們應該停止互相詰問。可以說,於丹和陳果都是教學效果很好的老師,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他們也是人,在向他們解釋問題的時候,也應該有少部分別人認為錯誤和片面的地方。聽他們的課,別把他們當神。她說的只是壹家之言。聽完後,自己想想,什麽是可以接受的,什麽是拒絕的。讀書是創傷,上課也是創傷。這種創傷是可以靠自己獨立思考治愈的。任何壹個有修養的人的進步,都離不開這種反復的傷口愈合過程。沒有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老師,也沒有所有人都欣賞的作品。除非用暴力來解決那些不領情的人。
這有什麽奇怪的?名校就是名校。壹個做雞湯的廚師也是世界級的。如果不滿意,只能扶墻。
現在,輿論認為於丹和陳果壹文不值,好像他們做了什麽出格的事,這只是幼稚的表現。
我在大學裏度過了將近10年。聽了本科和研究生,專業課和通識課數以萬計的課時,接觸了國內上百名外教。特別是學校裏幾乎每天都有國內外知名學者和各領域名人來講課和演講,於丹和陳果應該是同類非專業領域比較好的演講者。
我沒聽過他們的課,但零星看過他們的短視頻。在網上,陳果是復旦大學的老師,於丹是北師大傳媒專業的學生。嚴格來說,他們在大學的教學崗位,並不是那種對學術素養要求特別高的崗位。
他們兩個在網友中的崩潰確實和雞湯有關,但不是雞湯的錯,而是因為他們太高調了。
另壹方面,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兩人都是高校的優秀教師。在大學,尤其是本科階段,能遇到他們是非常幸運的。
雞湯沒有嚴肅經典那麽上檔次,但是雞湯是普遍的,營養豐富,價格低廉。喝壹碗心靈雞湯並不需要很高的門檻,鹹宜,無論老少。特別是像陳果,為什麽不把馬哲和毛登三的幹巴巴的課程講得這麽生動呢?
目前大壹大二只有十八九歲。有陳果這樣的人幫助他們解決煩惱,撫慰心靈有什麽不好?
現在網民已經習慣用非常嚴格的標準來評判公眾人物了。陳果誤讀了壹個八十多歲的人,好像他犯了滔天大罪。其實任何人都避免不了類似的錯誤。這壹點我深有體會。從事寫作幾十年,平時還是要糾正各種錯誤。活到老,學到老。然而,陳果和於丹不是中文專業的學生,所以在口語化的隨機表達中難免會犯壹些小錯誤。
其實真正能挑出自己錯誤的,是壹群專業工作者,尤其是大學老師。他們不喜歡丹和陳果的高調,質疑他們的專業能力。但客觀來說,大多數質疑他們的人在教學效果、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上都不如他們。現在普通網友批評純粹是跟風。許多人可能甚至沒有上過大學。他們不是在伸張正義,而是在享受名人掉下神壇的快感。
他們兩人沒有造成任何社會危害,也沒有誤導他人。在中國幾十萬大學教師中,他們不僅是合格的,而且是優秀的。這壹點不需要刻意去證明,只要在大學學習過的人拍著良心和以前的大學老師比壹比就知道了。他們的畢業證不是假的,教授職稱是嚴格按程序審核的,論文都是真的,肯定不是翟天臨那樣的水貨。
在《百家講壇》中,於丹以四書五經專家自居,讓人挑出許多常識性錯誤,但嚴格來說,並無過分之處。於丹的專業不是中文,也不是中國古典文學或古代哲學。她的解讀面向大眾,通俗易懂,難免有爭議。但與其他所謂的大師,如南和文相比,他們要好得多。因為於丹的錯誤是值得商榷的,無論他錯得有多離譜,他都沒有偏離基本的學術規範和範式。在當今社會,像南和文這樣的野雞知識是可以容忍的。為什麽我們不能容忍他們?
所以,人們不要太排斥他們。他們沒有錯,這個社會還是很需要他們的。
有網友說我不懂哲學,不懂陳果的心靈雞湯,但聽了幾遍,我還是覺得這是給初中生的壹個教訓,因為初中生不成熟的價值觀和對待社會、人生的心態真的需要雞湯。大學生呢?都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能上復旦這些名校的也是尖子生,不成熟也不會被錄取。大學生需要補充的是學習科研的能力。他們不僅僅是學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大學教授應該引導大學生好好學習,而不是心靈雞湯。過分強調心靈雞湯,只會擾亂他們對理想和學業的追求,所有原本不復雜的問題都會變得復雜!況且,陳果現在已經是三十多歲的未婚大齡女性,自己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還厚著臉皮給學生講心靈雞湯。優秀的女性結婚,生子,家庭和事業雙豐收,才能告訴別人人生的道理。
現在社會雞湯太多了,名校通過優雅的語言和聰明的大腦說出來的句子都能讓人激動。
心靈雞湯源於壹位外籍教師傑克·坎菲爾德。後來他寫了100篇短篇小說,靈感來源於奶奶煮的雞湯可以治病,所以取名為心靈雞湯。從65438到0993,這本書賣出了800萬冊,連續七年蟬聯美國暢銷書排行榜第壹名。
雞湯讓人發聲,觸動靈魂,直擊痛點。反思壹下是有道理的,但是真的能幫助我們實現願景嗎?
雖然教育水平在不斷提高,但還是有很多學歷不高的人不愛讀書學習。對他們來說,這些雞湯文仿佛是知識的海洋。那些迷茫的,創業不成功的,會很激動。
很多賣課的,做營銷的,也會用雞湯式的文案給學生洗腦,賺培訓費。有多少人成功了?
好的音樂,好的文章,好的句子,能讓人精神振奮。其實有多少人能理解透徹,最好的提升應該是多學習壹些實用的技能和技巧,用價值去影響周圍。
結婚與否是每個人的自由。不結婚是陳果自己的選擇。她的心裏充滿了愛。愛情與婚姻無關。法律沒有規定任何人必須在多大年齡結婚。壹個字讀錯了沒什麽。中國有7萬多個漢字,已故的郭沫若先生認識4萬多個,王力先生認識5萬多個。春秋時期,有壹個大學者,名叫老子,姓李,不是讀書老人。司馬遷怕人家念錯,說老子姓李,照顧大眾。司馬遷又不是不知道老子姓李。太行山的壹個古村落,只有五十個人,叫老虎李富,這是古漢語的發音。周總理的家鄉人把周總理讀成了周的家鄉根據地,在外人看來很陌生。那是保留中古音的方言。還有很多不止壹個字的漢字。郭沫若先生的《沫》應該讀為姐,而不是讀為沫,但每個人都可以讀為沫。誰在乎妳?如果陳果念錯了壹個字,妳就會大張旗鼓地討伐,連不結婚都成了把柄。有這麽誇張嗎?
就像壹個“吃飽了飯還想著色欲”的效果,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開始琢磨壹些莫須有的東西。有人假裝有文化,有學問,於是各種“雞湯”應用應運而生。說白了,也是市場的需要,所以怪不得哪個學校,也怪不得哪個“大師”,被騙還是被騙,妳活該。畢竟,於丹和陳果都是成年人。沒有人強迫任何人接受雞湯,也沒有人宣傳。可見中國人的“土豪”心態只有被騙才能改變,這也可能是社會發展的壹個過程。
邀請我回答這樣的問題是在逼我“犯下以下罪行”
不過,既然妳在船上,那就說點正經事吧!
首先,為什麽雞湯大師那麽多?難道不是需要和受歡迎的嗎?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妳,我從來不“看”這些雞湯大師!不是我覺得他們沒有水平教我,而是不管他們有沒有水平,至少,這樣的文化態度不是我需要的!同樣,如果每個人都能認真思考自己的“文化需求”,會不會更好?
其次,為什麽名校更容易出“聖手”?這個比較好解釋!市場需求決定供應鏈!也是“雞湯”。妳喜歡品牌的還是不知名的?當然,這也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價值認知”方式不同。只認品牌或者盲目認品牌都不實際。
至於“雞湯”,不好也不壞。只要不是“毒奶”,大家都可以客觀、理性、辯證地去吸收。沒必要有“狼來了”的擔心。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