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國近代歷史事件論文

中國近代歷史事件論文

九壹八事變後中國的現代化及其滯後。

今天,我們回望20世紀的中國,發現在痛苦的轉型中,中國的現代化伴隨著外國列強的入侵而發展,卻因外部勢力的幹擾和破壞而無法正常發展。甲午戰爭對20世紀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壹方面激發了民族覺醒和民族凝聚力,另壹方面也造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滯後。

壹個

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急劇衰落。也是中國人探索新的生存發展模式的迫切時期,也是世界列強瘋狂瓜分中國的危險時期。1839-1842年英國發動的第壹次鴉片戰爭打響,隨後1855-1860年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83-1885年中法戰爭,65438+。這壹系列旨在徹底征服大清帝國的侵華戰爭都以勝利告終,並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了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但處於迅速衰落過程中的清政權仍能“茍延殘喘”。

在分析這壹現象時,發動侵略戰爭的侵略者也包括壹些西方學者,總是簡單地將其定義為先進與落後、開放與封閉的鬥爭。瑪麗·b·蘭(Mary B. Lan)以中國近代史為視角說:“滿清政權下的中國古代秩序是多麽強大,多麽善於自保,在壹次次的人民起義和外來打擊下生存了壹個世紀。然而,就是這種力量毀了自己。它主動接受現代工業化運動、民族主義、科學和民主的速度如此之慢,以至於註定了它的最終滅亡”[1] (P3)。總的來說,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但是,不揭示殖民者掠奪性和破壞性的壹面,就無法解釋為什麽自1840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壹蹶不振,屢屢受挫。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停滯和挫折,既是自身反現代化和非現代化勢力的頑強抵抗[2] (P7),也是外部勢力的幹擾和破壞。因為現代“後發”和“新發展”國家不僅需要外部沖擊和引導,也需要和平的發展環境。外國列強的入侵不僅刺激了中國的現代化,也阻礙和打破了中國的正常發展。

縱觀所有國家或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其演進模式都是沿著三個層次進行的:工具技術的現代化、制度的現代化和觀念與行為的現代化。無論什麽級別的晉升,都需要和平的環境和制度的推動。沒有和平的環境和制度的推動,現代化進程必然是無序和緩慢的。

在外國列強不斷入侵的形勢下,中國全面的社會危機隨著由外國列強“瓜分狂潮”引發的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凸顯。

民族生存和民族發展的危機也造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危機。當時,“從哪裏獲得能與列強抗衡的能量和意識形態,成為20世紀中國政治家最關心的問題”[3]。因此,中央政府不可能從思想上和政治上建立包括法律、商業和教育制度在內的新的社會制度,以適應現代化的順利和快速發展。因此,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只是靠壹些帝國大臣和政府官員的個人力量推動,通過洋務官員和中外企業家在各個通商口岸的努力而緩慢進行。這個現代化過程不同於以英美法為代表的“原始”現代化過程。壹切都由社會自然進化,人們不知道進化的最終結果。也不同於那些不受外力幹擾、政府行為強勢的“後發”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他們既看到了模式,也看到了結局,可以借鑒“原創-開發”的經驗和教訓。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由政府推動,以適應現代化的制度體系,包括思想、法律和教育體系。19年末20世紀初的中國。

現代化是必由之路,但沒有“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也沒有日本這樣“發展中”國家的條件。所以,19。

20世紀末,中國的現代化只能在外力的刺激和幹擾下緩慢而畸形地發展。

雖然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緩慢而畸形的,但它壹直在堅持不懈地發展,直到九壹八甲午戰爭。甲午中

甲午戰爭的結束,讓很多先進的日本人意識到,實物層面上的現代化進程完全不可能應付整個日本社會。

面對危機。戊戌變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其重要意義在於改變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和理論結構,並開始爆發。

打破“物我分離”的思維模式,提出既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又要學習民主制度。應該說,這

挽救民族危機,堅持現代化進程,是中國人認識上的壹次飛躍。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簽訂《辛醜條約》,給中華民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傷害和屈辱。

對環境和系統的破壞非常嚴重。但也讓清朝統治者從“中國大國”的美夢中清醒過來,清朝統治者

為了挽救中華民族,具體地說,為了挽救他們岌岌可危的封建統治,他們開始主動改革。1901 4月21,

執行“新政”的中央機構“督政所”的成立,標誌著清末“新政”的正式開始,也是政府使中國近代化的行動。

推動的開始。因此,它是20世紀中國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變革,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其廣泛性和深刻性是前所未有的。比如在教育方面,廢除了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在政治上,立憲運動準備推進,等等。這是清朝憑借其傳統政治權威發起的壹場運動,具有改革的性質。本文試圖在保留現有秩序的基礎上,逐步完成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最終無法完全實現“新政”目標,被辛亥革命打斷。原因如下:第壹,從時間上來說,已經失去了啟動如此全面深刻改革的機會(第壹次機會是1793年馬紮爾尼代表團來華時;第二次是洋務運動興起的時候。第三次是戊戌變法期間);第二,在空間上,內憂外患的現實中,不存在推出這樣壹項改革的環境;第三,從社會基礎看,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基礎的各級民眾對清政權的信任度已經下降到了極點;第四,從統治者自身條件來說,與實現目標的眼光、素質、能力相差甚遠。所以,在現實社會無法有效整合的情況下,發動壹場全面的社會變革,被壹場社會革命打斷,是必然的。

1911爆發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歷史賦予的兩大任務: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推翻了清朝。

直接目標是統治朝鮮,但也因為他們的活動總是處於壹種“沒有計劃的程序,沒有安排的組織,沒有角色的目標”

工作,有理想無真實感”。因此存在“構造不足”的嚴重缺陷[4] (P22-25)。盡管如此,辛亥革命

隨著這兩大任務的完成,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由被動轉向主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革命。

人生綱領不僅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第壹個比較完整的現代化發展戰略藍圖,對後來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程影響深遠。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國幾千年來朝代更替的奇怪歷史循環,建立了全新的社會政治制度。

度。革命者未能將他們的藍圖和全新的制度付諸實踐並不斷完善,既有自身的局限性,也有社會的制約。

問題

1919年爆發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從思想革命和文化變革的角度看,是對辛亥革命的延伸和補課。科學與民主的提出,標誌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開始在思想文化層面尋求現代化發展的範式。這種深度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社會革命的指導思想得到廣泛傳播,也為中國* * *產黨的成立做了準備。從那時起,科學和民主兩面旗幟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直到今天,這兩個旗幟仍然是我們認真思考和解決的深刻命題。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為20世紀初中國的現代化奠定了政治、思想和文化基礎。此後,雖然從1916到1928有壹段軍閥混戰時期,但現代化進程發展迅速。1911年末,我國境內銀行僅有16家,資本總額約為21.55萬元。從1912到1927,新設銀行311家,總資本2億元。在與外資、中外合資銀行的競爭中,內資銀行在1925中占4018%[5]。改變了中國金融業完全掌握在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手中的局面[6] (P56)。這壹時期,中國的棉紡織業、面粉業、制造業、化學工業、電力、采礦業和運輸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棉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最快。1912年全國只有22家紗廠,紗線51根,1927年增加到72家,紗線202萬多根[7] (P 182-187)。這壹時期,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政治文化推動,以及國內社會權威真空後國際市場競爭和自由提高的需求,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勢頭。

從1927年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的10年間,國民黨實行的是“以黨治國”的政治模式。雖然這種模式未能從根本上整合中國社會,但最終卻成為現代化進程的阻礙而被拋棄。但推進現代化的主觀意願是明顯的,強力推進的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客觀上也是程度不同的。

它在不同層面上促進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10年期間,國民黨在經濟方面采取了壹系列改革措施,尤其是在財經方面。這些措施雖然潛伏著發展的危機,但也促進了經濟發展。對比1928-1931和1914-1919兩個時期的民營工業發展情況,最近四年平均每年新成立企業165家,新增投資6360萬元。在此期間,公路裏程從31.2萬公裏增加到1.654.38+0.600公裏,新建鐵路7895公裏。1933到1935的幣制改革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使國內工商業從1935到1937增長了20%左右。楊格評論說:“1935年幣制改革後,現代化的內外力量獲得了巨大的動力”。這說明在現代化的各個階段,尤其是在啟動階段,以及在各種非經濟因素中,政治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從1927到1937的現代化進程,在國民黨的強力推動下取得了壹定的成就。但由於過度依賴權力,缺乏創新活力,尤其是“政府寧願站在人民之上,也不願與人民打成壹片”,在推進現代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政治經濟發展的深層危機。另壹種不同於國民黨依靠實力,拋棄廣大農村,淩駕於人民之上的現代化模式,也在這壹時期逐漸形成。中國* * *產黨把國民革命和民主革命結合起來,確定了新的鬥爭方向,從而整合了全民族不同階級、團體和個人的目標,給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帶來了希望。但是,由於* * *產黨只是在根據地或解放區實行,並不能影響中國現代化的整體進程。

從九壹八事變到1937年全面戰爭爆發,中國艱難曲折的現代化進程也受到影響,但並不徹底。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趨於停滯。考察壹個國家、壹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當然涉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但工業文明是核心因素。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對中國工業文明的影響

打擊很深。

當時中國極其薄弱的產業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等東部地區。全面戰爭爆發後,只有少數工廠倉促遷入,上海5000多家工廠只有152家遷入。到1940年,只有448家[14] (P87-88)工廠遷入中國。在搬遷過程中,由於運輸困難和敵機轟炸,許多機器沈沒和丟失。這是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工業的有形損害。當時蔣介石明確指示在平漢、粵漢線以西建立新的工業中心,以中國西部為抗戰和建國的大後方[8] (P540)。內陸工廠主要在四川、雲南、貴州、湘西。全面戰爭前,川、湘、桂、陜、甘、滇、黔七省的近代工業只占全國工廠的6102%,資本的41%,工人的0179%(P 15)。這七個省的工業已占工廠總數的88163%,資本總額的93152%,工人總數的85161%[14](p 102)。從表面上看,東部工廠的搬遷給上述七省的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但是我們設身處地。恰恰是這七個省的顯著變化,說明我們行業的受損是深刻的。

因為七省工業指數的變化並沒有促進全國的發展,反而造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停滯。戰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從未超過戰前水平的12%。棉紗、棉布、面粉的產量僅占戰前的513%、818%、513%[16](P647-648)。日本侵華對中國工業的有形損害還體現在,它迫使中國工業失去了作為其發展基礎的通商口岸,切斷了與世界市場的聯系。這對非常時期的中國工業影響深遠。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影響了中國的現代化,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已經形成的有利於現代化發展的社會環境。在民族危機嚴重的形勢下,它給國民黨的中央集權帶來了客觀需要和無可爭辯的合法性。在“國家第壹”、“軍事第壹”和“權力集中”的口號下,軍事組織成為壹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從而“鞏固了國家權力機構中的官僚結構,使其能夠通過政治脅迫和超經濟幹預加強對國民經濟的控制。”超經濟幹預的方法體現在利用權力資本幹預經濟活動[8] (P529-530)。這壹戰時經濟體制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動員作用。但是,這是以延緩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為代價的。

從九壹八事變到1945抗戰勝利,14戰爭中日軍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和破壞是人類發展史上罕見的。據韓關於抗戰以來六年內損失情況的調查(1937-1943),“六年來,敵軍困於我市者,共751。戰前沈陷區戶籍人口4499萬人,行政區域為5781,1,000平方城市,耕地面積為3888470平方畝。塌陷區壹半以上已被用作戰場,受災面積約為上述面積的70%以上。敵機襲擊了23個省和地區。在上述災區,我國遭受的損失共計44967571000元,約合13359416000元。”韓認為,上述統計結果是“最低的”,因為有許多有意或無意的遺漏,導致壹些損失沒有包括在內。這組統計數據深刻地表明,九壹八事變後的14年,是壹部血與火的歷史,是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掠奪、破壞、殺戮的歷史,是中華民族血淚史、屈辱史。這段歷史對中國現代化的滯後有著深刻的影響。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體現了全民族的意誌和利益,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扼殺的,更不用說拖延了很長時間。相反,它激起了中國人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強烈願望和創造潛力,促使人們懷疑和否定現有的現代化模式。這種心理機制為中國* * *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範式轉換創造了至關重要的契機。

  • 上一篇:競價,這些常識壹定要知道!
  • 下一篇:註冊消防工程師管理條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