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夏姬龔雪是戰國時期的壹所大學。在這裏,運營經費由齊國直接提供,並從世界各地招聘高水平的學者為師,給予優厚的物質待遇,可以讓他們自由地學習和借鑒。
邀請學者擔任夏姬先生在龔雪,基本上類似於今天的大學教授。龔雪的主菜叫做“獻酒”,通常由學者中的佼佼者來擔任。比如著名的《荀子》就曾長期作為稷下學宮的“祭酒”。
在眾多野史小說中,這個夏姬·龔雪有著無數的傳說。這些故事也為這所歷史上最早的‘官辦大學’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那麽,夏姬·龔雪有什麽樣的歷史呢?為什麽戰國七雄中,只有齊國能像夏姬龔雪壹樣辦官立大學?為什麽其他國家沒有出現類似的大學?
這些問題其實還得從戰國時代的歷史背景說起。
戰國之初,隨著晉三家分裂的結束,原本在春秋時期很強大的晉國演變成了韓、趙、魏三國。其中,魏國從晉國獨立出來後,首先開始進行政治改革。
當時,魏國的君主是魏文侯。這個魏文侯是壹個優秀的君主。他不僅稱霸魏國,而且徹底完成了瓜分晉國的過程。而且,早在魏國完全獨立之前,就註意到了人才和政治改革的重要性,開始積極廣納賢才。
正是由於積極廣納賢才,魏在建國之初就有了充足的人才儲備。因此,魏建立後,著名的變法得以迅速進行。變法後,魏國力迅速飆升,逐漸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當時招賢納士的舉動,可能真的只是為了壯大魏。但他沒想到的是,他的行為給歷史帶來了兩大改變。
首先,魏文侯招賢納士的行為在當時是非常不合常規的。因為在過去,在春秋時期,各國都實行“仕祿石清”的制度。換句話說,只有貴族之後才能做官。至於外來人才,做官難。
但是魏文侯當時的行為打破了整個傳統。另外,魏的政治改革特別成功,使得各國紛紛效仿。所以後來隨著各國紛紛招賢納士,壹股培養士子的浪潮開始形成。
沒錯。事實上,戰國時期培養學者的趨勢始於魏文侯。
其次,為了吸引人才,邀請孔子的學生到魏。為了表示對人才的尊重,魏文侯本人,還特意拜夏紫為師。從此,夏紫開始帶著他的弟子在魏國的西和縣講學。後來,許多來此的學者逐漸聚集在魏國的西河縣,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西河學派。
西河學派的形成,加上培養士子之風的開啟,導致魏迅速成為戰國初期中原的文化核心。無數有學問的人來到魏宣傳他們的理論。而那些讀書人也紛紛來魏求學。
在這方面,其他國家自然非常眼紅。誰都看得出來,這個文化中心的位置,會為魏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所以當時其他幾個大國也在想著用各種手段取代魏的文化中心地位。
但遺憾的是,在戰國初期的幾十年裏,沒有壹個強大的國家能夠撼動魏國的文化地位。
這主要是因為,單就國力而言,當時的其他大國遠不如魏。所以只有魏能給這些學者提供相對穩定的物質待遇和相對平和的研究環境。至於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有壹些不足。
國內的太平盛世是魏保持其文化地位的核心法寶。而且,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戰國時期。即使在現代,這個道理依然適用。
然而,幾十年後,在的孫子的統治下,魏的文化壟斷被徹底打破。
事實上,這件事不能怪,主要是因為魏前幾十年的成功經驗實在令人羨慕。因此,在這幾十年裏,其他大國開始復制魏國的先進經驗。在魏惠王統治時期,集中開始爆發。
在魏惠王時代,各國紛紛開始進行政治改革。比如秦國進行商鞅變法,韓國進行申不害變法,齊國進行鄒忌變法。變法後,魏國在制度上不再領先於其他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魏國四處開戰。所以接下來,魏的生活很難過。
尤其是秦、齊完成變法後,幾乎同時開始從兩面夾擊魏國,使得魏國難以集中兵力對敵。所以最後在桂陵之戰和馬嶺之戰中,魏國被齊國打敗,損失慘重。與此同時,秦國大舉進攻魏國,最終攻占了整個河西地區。
經過這些戰爭,魏國的霸權在瞬間消失了。隨著魏國國力的崩潰,魏國要保持其文化中心的地位並不容易。因為此時的魏既不能給那些學者提供優厚的物質待遇,也不能給他們提供壹個和平的研究環境。
因此,隨著魏國失去霸權,那些原本居住在魏國的士人開始逐漸離開魏國。這時,這些學者開始面臨壹個新的選擇:下壹步何去何從?
夏姬·龔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齊國變法之前,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壹就是建立稷下學宮。因為齊國的統治者很清楚,要想完成改革,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才。沒有人才,單靠齊國高層的努力,改革強國都是空中樓閣。
另外,當時齊國高層設立稷下學宮還有壹個目的,就是為自己爭取“政治合法性”。很多人都知道,齊國最早出現的時候,是姜子牙的諸侯國。然而到了春秋末期,齊國田家異軍突起,終於篡奪了齊國。
所以戰國初期,田家雖然控制了齊國,但缺乏壹定的政治合法性。當時,夏姬·龔雪公司的成立也是家族領導人洗刷自己名聲的壹種方式。
當夏姬龔雪剛剛建立時,它的影響實際上僅限於齊國內部。但即使如此,在修建時,齊國的高層官員還是花了不少錢。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夏姬龔雪的總遺址面積已超過4萬平方米!大概有壹百個籃球場那麽大!
稷下學宮的學者都是國家按時發工資的。根據學術水平不同,待遇也不壹樣。達到壹定水平的士人,齊國不僅支付極高的工資,還直接送房子給奴隸。而且在稷下學宮表現好的學者可以直接在齊國政府任職。水平高壹點的學者可以直接進入齊國高層!
這種待遇其實有些誇張。
然後,在被打開之後,魏在沒有太多少年的情況下就被齊秦打敗了。魏國衰落後,壹直在魏國求學的士人開始迅速向齊國轉移,最後逐漸聚集在境內。
當時這些從魏國流出的士人選擇了齊國,原因是多方面的。與齊國相比,當時秦國正在崛起,但名聲不太好。因為在春秋時期,晉國為了堵住秦國東進的出口,壹直在傳播秦國是“蠻夷”的思想。到了戰國時期,雖然大家對秦國的印象有了壹點改變,但是傳統的印象還在。
而且,自商鞅變法完成後,秦國就打出了法家的農戰,並不存在夏姬龔雪這樣的地方。所以秦當時雖然崛起了,但是對大家的號召力還是極其有限的。
除了秦國,楚國位於南方。當時中原文明的核心在北方,很多文人不喜歡南方的氣候條件。再加上楚國高層基本都被世家大族占據,對外來人才的態度也不是特別友好,遠不如齊國。韓國地處四戰之地,經常在自己的領土上遭到別國的打擊,不夠和平。
燕國地處北方,太冷,經濟條件不如齊國。至於趙,雖然趙與魏關系密切,但趙走的是高度軍事化的路線,對這些喜歡自由的文人並不是特別友好。
這樣,列強中,自然只剩下擁有稷下學宮的齊國,最適合大家。
就這樣,到了戰國中期,夏姬龔雪逐漸成為各國學者的聚集地。另外,齊國的高層管理相當自由。除了給錢,基本都是留給書院自治,而且不管學者的研究方向如何,學者也可以隨意討論政治。就這樣,夏姬·龔雪自然開始異軍突起,成為各國學者心中的聖地。
在魏國覆滅的盛宴中,無數文人離開魏國,來到龔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的亞洲聖人孟子。孟子作為儒家第二人,祖籍鄒國,家鄉離齊國很近。後來,孟子成名之後,也周遊列國,到魏國向宣傳他的學說。
魏國衰落後,孟子又去了齊國,並常年在齊國夏姬宮讀書。直到晚年,孟子才回到家鄉,寫了壹本書。最後,他留下了《孟子》這本書。
與孟子同時期,鄒忌、淳於髡、田駢、介子、沈導、袁環等頂尖人才出現在夏姬龔雪。這些人可能在政治上沒有多大成就。但他們每壹個人都是當時頂尖的學者,代表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最高水平。
當他們齊聚稷下學宮,百家思想開始在稷下學宮激烈碰撞。毫不誇張地說,先秦時期之所以能夠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這種夏姬龔雪的存在。
因為那些著名的學者,他們發展出來的理論可能對後世的思想有很大的啟示。但是他們的研究本身,既不能生產糧食,也不能使齊國的軍隊強大。
簡單來說,要想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首先得有人為這些人買單,讓他們不用參加實際勞動就能安心學習知識。
這件事如果放在秦國,在秦國的高層眼裏壹定是很不劃算的買賣。因為與其高價培養這些士子,不如花錢養軍,充實,讓秦國更強大。
這兩種不同的選擇,註定了未來會有完全不同的結局。秦後來統壹天下,二世卻死了。最終齊國留下了很多燦爛的思想文化,卻被壹次五國行動徹底癱瘓。最後秦始皇滅六國,竟然不戰而降。
這兩個選擇哪個更好哪個更差,真的沒法說。
孟子死後沒幾年,由於齊國高層的外交政策失誤,齊國被秦燕、魏五國聯盟直接圍剿,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齊,也叫“樂毅破齊”。
這場戰爭導致了曾經強大的齊國的突然衰落。但最終,齊國仍在為恢復國家而奮鬥。而這場戰爭,對夏姬·龔雪來說,實際上是壹個沈重的打擊。因此,在這壹時期,夏姬龔雪基本上沒有特別著名的學者。
但後來齊國復辟後,稷下學宮幸存的老師們開始恢復稷下學宮的傳統。此外,齊國官方仍然重視龔雪,對龔雪的待遇也沒有大幅度降低,所以之後夏姬龔雪又恢復了繁榮。這時,又出現了壹個著名的拔尖人物,這就是荀子。
據說,荀子早年曾留學於夏姬龔雪。從時間上看,孟子死的時候,荀子才十幾歲,應該沒見過孟子。但孟子的稷下學宮思想深刻影響了荀子。
後來,荀子多次擔任稷下學宮的校長。這壹時期,稷下學宮培養了韓非子、李斯、張蒼等偉人。這些人對秦朝乃至漢朝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荀子死後,這壹年恰好是秦始皇掌權。此後,秦國逐漸席卷天下,統壹了六國。因為秦國開始橫掃天下,龔雪很難獨善其身。
尤其是在齊國滅亡、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為了維護國家的統壹,決定銷毀他國編纂的史書,同時對自己的言論進行壹定程度的控制。這從根本上切斷了夏姬·龔雪的繼承權。
因此,在秦朝建立之後,夏姬龔雪徹底消失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秦朝不重視文化研究。當時秦朝也效仿稷下學宮,在中央設立官學。但既然稷下學宮在齊國,為了維護國家統壹,秦始皇當然不能允許稷下學宮繼續存在。
這就是稷下學宮的歷史。
從頭到尾,夏姬·龔雪大概持續了壹百多年。在這百年間,夏姬龔雪曾是百家思想的碰撞之地,留下了無數的思想和作品。這些思想和作品壹直影響著中國文化在下壹個千年的發展。
這才是歷史上真正的稷下學宮。
雖然沒能幫助齊國統壹天下,但這個書院留下的思想和理論卻流傳了千年,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