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陵科技集團董事長陳武生近日獲得美國法院發布的中美知識產權訴訟勝訴判決書。雖然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中美知識產權領域勝訴,但陳武生卻出奇的冷靜。
7月11日,也就是陳武生獲得勝訴的第二天,他應國家知識產權局邀請,參加了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的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並作了報告。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官員詳細介紹了通靈科技集團的知識產權工作以及相關的涉外知識產權訴訟流程。此次知識產權研討會也是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次邀請企業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進行知識產權講座。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壹案
“這是壹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不起來就意味著行業的技術制高點和知識產權永遠受制於人,我們只能給別人做低端產業。”陳武生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到三年前開始的中美知識產權之爭,陳武生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痛苦的年代。
2004年,通靈科技集團出品的GFCI?接地故障斷路器產品進入美國,迅速占領美國主流市場。據報道,GFCI產品在美國有著壹年3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這引起了美國同行的恐慌。當年4月至7月,美國電器巨頭、世界500強企業萊夫頓公司在美國三個州的地區法院起訴了桐林公司的四家美國經銷商。
陳武生回憶說,他們拿到起訴書的那壹刻,第壹感覺就是恐慌,因為Lefton公司39年來打了38場官司,都是逼著對手選擇和解。這壹次,Lefton公司也派出了壹個由7名大牌律師組成的團隊,只為將壹份訴訟起訴書送到新墨西哥州。“他們顯然是想告訴我們,這是壹場非常殘酷、不平等的較量。再加上我們對美國法律壹無所知,還挺害怕的。”為此,公司討論了三天三夜,認為公司沒有侵犯Lefton公司的知識產權。最後,該公司堅持在美國當地法院依法維權。
為了保護美國客戶的合法權益,通靈科技赴美以制造商的身份主動加入訴訟,要求承擔被告的全部訴訟費用和侵權擔保,並成功將案件全部移送至美國新墨西哥州聯邦地方法院。最終拿下了美國地方法院簽署的兩個“馬爾曼令”,這是中國企業在美國海外維權的第壹個“馬爾曼令”。“馬爾奇曼令”是法院判定被告是否侵權的唯壹重要法律證據。
7月10日,新墨西哥州聯邦地區法院的布朗寧法官起訴桐林集團侵犯其美國專利第6246558號?該判決是在下文“558專利案”中作出的,認定中國通靈科技集團制造並銷往美國的GFCI產品不侵犯Lefton公司的“558專利”。這表明歷時三年多、耗資三百多萬美元的中美知識產權訴訟第壹案已經塵埃落定。
迫切需要突破知識產權壁壘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姚文平認為,此次獲獎結果不僅標誌著銅陵科技集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短路產品,可以順利進入和退出美國市場,也為中國堅持走自主創新發展道路的企業樹立了榜樣。也是對國際上中國濫用知識產權、醜化中國產品形象的惡劣圖謀的有利回應。
據介紹,經過20年的快速增長,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已從1985年的16.8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5494億美元。20年增長了254倍。在外貿出口中的比重從1985年的6.1%上升到2006年的56%。機電產品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從0.25%上升到9%。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已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德國和美國。
但是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加入WTO以來,我國機電產品頻繁遭遇國外反傾銷、知識產權糾紛等多起案件,涉及數十億機電產品。在美國,中國的機電產品也頻頻受到指責,美國對中國出口機電產品發起了60多起“337調查”。中國的DVD和彩電行業深受專利費困擾。
專家認為,目前國外公司往往設立專利網絡,收取巨額專利費,對中國公司形成專利壁壘。國外壹些企業在獲得某項技術的專利後,以此為基礎專利,對其改進技術和外圍相關技術進行專利申請,形成了由基礎技術和外圍相關技術組成的專利網絡,從而對其強勢技術形成了競爭對手無法突破的專利壁壘。
姚文平指出,中國企業應從三個方面應對:壹是堅持自主創新,這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靈魂;第二,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中國企業不僅要註意保護第三方的知識產權,還要註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第三,要註意增長方式。中國企業不僅要重視出口,還要重視在國外投資建廠的機會,使產品更貼近市場,有效規避貿易壁壘。
陳武生也深感,國內企業首先要有自己的核心專利作為後盾,以應對國外的專利訴訟,及時向國外申請專利保護;其次,與國外律師事務所合作,深入了解國外專利法律制度,對自己的專利進行侵權搜索分析,獲取不侵權法律評價文書;最重要的是敢於應訴,與對手正面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