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混用案例

中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混用案例

第壹,美國滯脹時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組合

(1)尼克松的“新經濟政策”。

面對“滯脹”的並發癥,1970年,尼克松對貨幣政策進行了180度的大變動。他突然從貨幣主義者轉變為凱恩斯主義者,大力推行擴張性信貸政策刺激經濟。顯然,他把重點放在抑制經濟衰退和失業上,並暫時抑制通貨膨脹。聯邦銀行的貼現率從1970年初的8.78%逐漸下降到1971期末的4.5%;銀行對大型企業貸款的優惠利率也從1969年6月的8.5%降至1971年末的5.25%。貨幣供應量也逐漸增加,從1969年的年均3.5%增長到1970年的6%。這些政策為更劇烈的通貨膨脹創造了條件,同時導致經濟過度繁榮,從而為新的經濟危機創造了條件。

隨著上述政策的實施,生產增加了,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從第二季度的1970增長到第二季度的1971,增長了2.5%。但這個增速太低,無法降低失業率,失業率在6%左右波動,遠遠超過1970年初的水平。物價繼續以高於5%的速度上漲,並有加速上漲的跡象。這就從“衰退”變成了“滯脹”美國統治集團的顧問們認為,這種通貨膨脹“已經成為壹種成本推動的價格,隨著成本的增加而上升”。於是尼克松在1971頒布了“新經濟政策”。這說明,為了應對“滯脹”,美國政府除了貨幣政策之外,還采取財政政策、收入政策等其他政策。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直接控制國內的工資、物價和房租,凍結期為1971的8月中旬起90天,目的是“制止工資和物價的螺旋式上升,弱化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然後從6月中旬11開始實施管控。要達到的標準是:年平均工資增長不超過5.5%,物價不超過2.5%。這是美國首次在和平時期實施此類管制。同時,尼克松還任命了生產成本、工資和價格三個委員會履行職責。

尼克松的“新政”是如何收場的?邁耶教授說:“尼克松在1971推出的工資和價格管制也有助於暫時抑制通脹,但它們造成了許多錯誤。價格管制在壹定程度上掩蓋而不是削弱了通貨膨脹率,因為企業在受控價格的產品上偷工減料。1974年4月取消價格管制後,物價大幅上漲,當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大幅上漲12%。”

就貨幣政策而言,1970年初實施的擴張政策,雖然擴張程度因時而異,但壹直持續到1972後期。1973年初,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略有收緊。同年第二、三季度,經濟危機的新跡象出現:工業生產在65438+2月開始下降,在1974+2月已經下降了7.3%。次年65438+10月,再次下降3.6%,是1930年代大危機以來產量下降幅度最大的壹個月。美國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六次經濟危機。同時,1974出現了“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

在此期間,美國遭受了“石油沖擊”。為石油產品支付更昂貴的價格意味著國內消費者對其他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力進壹步削弱,從而導致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進壹步惡化。在國際收支方面,又爆發了壹場美元危機。

(2)福特的微觀稅收政策。

1974年8月,福特繼任總統。為了應對嚴重的滯脹局面,他采取了微觀稅收政策,即通過調整稅率水平,或稅收結構,而不是增加財政支出,來影響各種生產要素(生產部門和個人)的收入。這種調整方法是提高各種消費稅率,降低所得稅稅率,從而增加儲蓄和投資,企圖抑制通貨膨脹,緩解危機和失業。此外,根據1975的國會決議,美聯儲應根據穩定物價的政策調整貨幣供應量;從同年5月起,美聯儲定期公布M2和M3貨幣總量的年增長率M1,以安撫人心。此後,美聯儲壹直在公布各種貨幣供應量的計劃數字。這些措施實際上采取了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即貨幣供應量的年增長率應與長期的預期經濟增長率基本壹致。福特政府將微觀財政政策與宏觀貨幣政策相結合的政策重點仍然是將當時的通貨膨脹視為頭號公敵。但未能減少財政赤字,財政赤字從0973年的65438+47億美元增加到0974年的1億美元,1975年的665億美元。這樣,不斷增加的財政赤字抵消了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的作用,促進了經濟衰退的惡化,正如邁耶所說:“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發生在1974-1975年,失業率在1975年達到8.5%。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率仍然很高,當年消費價格上漲到7%。滯脹這個詞已經成為美國公眾的語言。”

1974年,美國最大的銀行之壹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破產,另壹家大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公司也在危機中破產。1975結尾,福特轉而將經濟衰退視為頭號敵人。他向國會提出對抗衰退的方案,規定采取削減所得稅和企業利潤稅等措施刺激需求,促進經濟復蘇,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福特本人也很快下臺。

(3)卡特的高利率政策。

卡特在1976成為總統。當時,最尖銳的問題是大規模失業。因此,卡特的政策把降低失業率放在首位。具體措施是:壹是減稅刺激經濟增長;二是撥款舉辦公益事業增加臨時工作崗位。第壹項措施在壹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它擴大了預算赤字,使赤字從1977年的450億美元增加到61978美元,從而加劇了美國仍然存在的通貨膨脹,以至於1978年出現了“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後壹項措施效果甚微,因為分配的資金數額很小。

嚴重的通貨膨脹不僅造成生產混亂,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削弱了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使本已惡化的國際收支狀況雪上加霜。在內政外交的尷尬局面下,卡特政府不得不將政策重心轉向反通脹。除了收緊信貸政策,還對物價和工資的增長進行了自願限制,並在預算中采取了削減減稅額度、弱化民間支出等措施。從1978年5月到10年10月,美聯儲銀行的貼現率從6.5%逐漸增加到9.5%,然後增加到10%的創紀錄水平。然而,這些措施未能抑制通貨膨脹的勢頭。卡特什麽也沒做,他在1979任命保羅·沃克爾為美聯儲董事會主席。在沃爾克的主持下,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信貸緊縮時期開始了。

這壹時期的特點是美聯儲董事會在10月6日1979的壹次不尋常的所謂“特別周六夜”會議上制定了壹項新政策。盡管當時普遍認為經濟已經進入衰退,但美聯儲仍然采取了高度緊縮的政策:以兩位數的速度將貼現率提高到12%,並對銀行的壹些可控負債設定了8%的法定準備金率。更重要的措施是宣布允許聯邦基金利率更大幅度的波動,即在5%的範圍內(之前限制在1.25%),即使這個5%的限制並不完全具有約束力,這樣可以更好地抑制貨幣存量。這壹時期被壹些美國經濟學家解讀為向貨幣主義的快速轉變。盡管這壹觀點仍有爭議,但在壹些極其重要的方面,它無疑是貨幣主義的:首先,美聯儲把對通脹的引導和控制放在了維持高就業的前面;其次,美聯儲比過去更註重實現貨幣增長率,從而允許利率波動更大。

沃爾克認為,貼現率政策是美聯儲用來收緊貨幣政策的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根據這種理解,美聯儲銀行的貼現率被壹再提及,商業銀行的優惠貸款利率高達20%。加息雖然限制了投機,但也影響了工商業的正常資金周轉,抑制了投資,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七次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始於1979年4月。人們認為這場危機是美聯儲過度緊縮政策的結果,因此稱之為“沃爾克衰退”。據報道,當人們問沃爾克貨幣和財政緊縮是否會導致經濟衰退時,他回答說:“是的,而且越快越好。”

這次經濟危機還有壹個不正常的現象。從1979開始,美國工業生產從3月最高點下滑,陷入經濟衰退。雖然壹年後逐漸回升,但在1980再次下跌,最終在8月1980走出危機。壹般來說,壹場經濟危機過後,工業生產必然會回升,而在這場危機中,工業生產剛開始有上升的跡象,然後突然下降,壹段時間後又上升,形成雙底衰退,即兩谷危機。嚴厲的緊縮政策並沒有立即降低通貨膨脹。金融市場不相信美聯儲能夠抑制通脹。從1979到12的三個月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年率漲幅為17%。信貸市場擔心通脹率上升,導致利率大幅上升,幾近癱瘓。市場參與者將如何決定新發行證券的利率?他們不能決定。導致大部分長期證券市場和抵押貸款市場壹度停止運行,甚至短期證券市場(如商業票據市場)也無法正常運行。壹些主要銀行也遇到了銷售存單的困難。當時的年通貨膨脹率是1979年的13.2%,1980年的18%。卡特政府最終在滯脹的陰雲中下臺。

(4)20世紀80年代裏根的寬財政和緊貨幣政策。

裏根上臺時,面臨的國內經濟問題還是壹個持續多年的老問題——“滯脹”。他采用高利率的貨幣政策,輔以1980年末的壹套減稅、弱化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被稱為供給學派經濟學。裏根宣稱他的“美國經濟復蘇計劃”是壹個完全脫離傳統的基思學派理論的計劃。這個計劃的指導思想在三個方面比較新:壹是從增加稅收和擴大政府支出,轉變為同時大規模削減聯邦稅收和支出;二是從長期赤字預算到逐步要求財政預算平衡;第三,從過分強調財政政策的作用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重,實施嚴厲的信貸緊縮政策。

1982,11年6月,裏根上臺兩年後,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同時通貨膨脹率降至3.4%。1983的GNP實際增長率穩定在3%左右,而通貨膨脹率也穩定在3% ~ 4%,失業率8年來呈逐步下降趨勢。因此可以說,美國在1982年末突破“滯脹”並發癥後,經濟呈現穩定的中低速發展態勢,與同期的英國、日本、德國基本壹致;但隱藏在經濟發展背後的,是美國兩大財政和貿易赤字,但情況與日本和德國不同。

  • 上一篇:壹般法律案件的處理程序是怎樣的?
  • 下一篇:多年的欠款讓對方出現。寫下欠條怎麽寫是有法律效益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