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朱元璋是壹個怎樣的人?請公正全面。

朱元璋是壹個怎樣的人?請公正全面。

這是壹個神奇的人物,最神奇的是他最終以壹個普通人的身份登上了權力的巔峰。他要建立壹個明教所說的“光明戰勝黑暗”的國家,壹個儒家所說的“民本”的國家,壹個他設想的沒有貪官、沒有勒索、沒有壓迫人民的國家。【轉自鐵血社區/】他不僅通過嚴刑峻法打擊貪官,還通過制度和民眾的監督來約束官員,他希望建立壹種“孝順父母、尊重長輩、鄉村和諧”的秩序。但他建立的朝廷畢竟是朱家的王朝。跟隨他征服世界的人要給官員、田地、好房子,兒子要加冕為王,女兒要加冕為公主,這樣就成了剝削人民的新貴族階級。治理唐宋:不要誤解明朝。有人說明朝是壹個昏庸、沒落、狹隘的王朝,朱元璋是壹個中央集權的皇帝。但實際上,明朝曾經是壹個非常輝煌、強大、舉世無雙的王朝。南京明陵神道上有壹塊石碑。這塊石碑上刻著四個鍍金大字,叫做“治唐宋”!這四個字是康熙皇帝給朱元璋的評價,意思是明朝曾經在治理國家方面有比唐朝和宋朝更好的表現。康熙皇帝不是隨便寫的,也不僅僅是政治作秀,而是實話實說。我們來回顧壹下朱元璋是如何治理國家達到“治理唐宋”的水平的。我們今天看到的紫禁城、十三陵和萬裏長城都是明朝人建造的。青花瓷、明式家具甚至很多文化成果都是明代的。美國電影《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就是我們四百多年前《牡丹亭》的翻版,明朝並沒有離開我們。另外,不得不提震驚世界的鄭和下西洋。幾年前,壹位英國海軍軍官寫了壹本名為《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書。他提出,中國人鄭和實現了環球航行,遠遠超過了哥倫布和達·伽馬,繞過了非洲,發現了美洲。雖然這個結論是不正確的,但是鄭和下西洋,即使沒有繞過好望角到達美洲,仍然說明當時的中國是壹個強大的國家。為思敏解惑:治國以民為本【轉自鐵血社區/】明朝的“明”字源於明教,主張“光明戰勝黑暗,眾生平等”,成為朱元璋的立國原則,建立了壹個沒有民族壓迫的國家,改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在朱元璋北伐元朝時寫的壹篇文章裏,口號是“驅逐韃靼,恢復中國,陳剛立紀,賑濟司民”。有人說這是孫中山寫的,妳是不是搞錯了?沒有錯。孫中山研究過朱元璋。“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就是推翻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恢復漢人的尊嚴。作為“人”,這不是簡單的哪個族群來統治的問題,而是反抗壓迫的問題。“陳崗立紀以賑濟斯民”是針對元末法制腐敗、紀律混亂的情況,立紀維護法制。朱元璋治國的另壹個思想來自儒家。中國的傳統是以儒家政治思想為基礎的,尤其是當朱元璋有壹定影響力的時候,很多儒生都來給他出謀劃策,幫他設計未來國家的藍圖。儒家思想的基礎是“民本”。在治國方面,儒家壹直提倡尊天敬祖,模仿祖先留下的精神和原則。口號是“天聽人言,天理人意”,歸結起來就是兩件事:“愛民、為民”。儒家知識分子的思想怎麽能和明教結合呢?朱元璋想把國號寫成“明”,這個詞很巧妙。在漢字中,太陽和月亮是“明”,這正好符合中國皇帝“尊天”的理論。當中國皇帝登基的時候,他會祭天。因此,儒家把“明”字解釋為儒家所理解的天。《大明王朝》的理念中包含著淳樸的民本思想,也包含著儒家傳統的民本思想。朱元璋的個人經歷深深影響了他的治國思想。他極其貧窮,是社會的最底層,受盡了苦難和壓迫。當他成為皇帝後,他告訴他的大臣們,當他年輕時在農村,他真的很生氣,當他看到官員喝酒好色,無所事事,欺負人民。但是我們能做什麽呢?老百姓也無能為力。朱元璋說,百姓壹年到頭辛辛苦苦,種莊稼,紡布匹,莊稼在地裏打了之前今年欠的債已經收了,是“不屬於自己的”。女人織的布還沒有從紡織機上取下,而且“不是她自己的”。他們壹年到頭穿著破衣爛衫,吃著粗糧,幹著艱苦繁重的工作。朱元璋把這些都記在心裏,融入了自己的治國方略。懲治腐敗:不徇私殺許有壹次,朱元璋和他的重要謀士劉基談話。他問劉基,現在應該怎麽治理國家?劉基只說了“寬大處理”。元朝壓榨百姓很慘,現在要寬大處理。朱元璋說“不然”!不能講空洞的寬大,但“寬大”必須是“富民強軍,打擊貪官,教育人民”。人民的財富。朱元璋非常關心人們的生產,出臺了措施,比如對壹些新開墾的土地減免稅收,歡迎壹些人逃亡,如果他們無法生產,就給他們種子、農具和家裏人耕種的東西。他非常擔心。他說,家裏壹定要種幾棵棗樹和杏樹,因為如果發生災害,這些棗和杏也能活下來。【轉自鐵血社區/】保存人民力量。也就是說,不要給人民帶來更大的負擔。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很樸素。有壹次他從南京來下衙門。天氣很熱,他渾身濕透了。當時旁邊的人給他準備的幹凈衣服,都是洗了又洗的舊衣服。他說我“富遍天下”,壹天可以換十套新衣服,但這是民力民力,我不能浪費。他還要求身邊的人節約人力資源。兩個女仆丟了壹些絲線,他就把她們叫來訓斥了壹頓。有些太監穿著新鞋,走進雨中。他們不太在乎。他叫來太監,把他們痛打壹頓。他要求他的宮殿不要有任何彩畫,他所有的東西都需要金屬而不是金銀,全部換成銅。打擊腐敗官員。這個就更明顯了。洪武時期,朱元璋為了建立陳剛的紀律,用重典整頓官場隊伍,使之廉潔愛民。明朝有完整的監察官員制度,設置了都察院。都察院有壹個監督官,負責監督各級官員。他們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官員的錯誤、過失和罪行。還建立了定期考核制度,三年壹考,九年壹考。考核結果分為稱職、不稱職、正常等。與其他皇帝不同的是,朱元璋號召民眾監督官員,他對全國人民做出指示:如果民眾來找我反映問題,各地都不能阻止,如果敢阻止,就嚴懲不貸。而且朱元璋還要求,普通百姓不能壹個人來,也不能兩個人來,要三五十個人,越多越好。措施壹出,百姓進京告狀,貪官被控告,冤枉的好官被人民擁護推翻,得到提拔。朱元璋編纂了壹部名著《大告》,記載了違法亂紀的案例。他要求全國各地學習“大高”,首先是在學校,要知道什麽是違法,如果違法會受到什麽樣的處罰。此外,每家每戶都要收集“大告”,引導人民知法犯法。建國之初,他命劉基等人制定《大明法》,歷經30年修改終於成型。這是他留給歷史的壹部著名法典,在中國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了監督教育,朱元璋還抓了幾個大案,洪武八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三十年的倫甌陽走私茶葉案。實行啟蒙。朱元璋在農村進行了壹項古老的禮儀——“下鄉飲酒”儀式。據記載,這種禮儀在周朝就有,只是在歷代都沒有認真執行,而是由朱元璋執行。年底年初的時候,當地的酋長、長官(最基層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社區主任)召集當地居民總結壹年的工作。“鄉村飲酒”儀式有許多復雜的規則: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前面,有文化的人充當主人。最重要的是以這個禮儀來判斷。人在當地壹年中的表現,誰家的孩子勤快孝順父母,誰家的孩子小偷小摸,誰家的孩子稍微努力壹點,都是用這個禮儀來評判的,都會受到懲罰或嘉獎。如果被處罰,當天可能就不準喝酒了,有的幹脆站在門口,拒絕參加這個酒席。朱元璋要求當地知識分子在“鄉飲”儀式上讀大高,講大明律,把法律和教育滲透到基層。他設立了“教友名冊”,寫明了對普通人的基本要求,就像現在的“民法典”壹樣。他把這個基本要求抄成大字貼在馬路上,雕版印刷,到處發放。他每月派人到街上宣傳五次。他壹邊走,壹邊敲著梆子,喊著六個字:“孝順父母,尊敬父母,農村和睦,教子子孫孫,平平安安。”朱元璋也是煞費苦心,在全國建立了完整的學制。這壹制度包括在中央政府建立國子監(當時稱為“國子監”)和福州郡學校,以及在軍隊、少數民族和邊境地區建立武術和衛生科學學校。所以明代的學校是歷史上最普及最廣泛的。1980我去了甘肅武威,很遠的地方。當時交通不是很發達,沒有飛機到達蘭州。坐了很長時間的公共汽車才到達那裏。我看到了壹所很大的武威縣立學校,是明初建立的。這麽遠的地方,學校是明朝建在那裏的。明代有句話叫“科舉必有校”,凡是科舉出身的人,都要通過學校教育。太子分封:逃不過“禦法”。在中國歷史上,永遠擺脫不了這種循環往復的怪圈,有人稱之為“王法”。朱元璋最大的錯誤是什麽?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是英雄殺了英雄。在我看來,堅持諸侯分封制給自己和明朝留下了無盡的煩惱。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想保證這個王朝的延續,當然也想加強軍隊和統治。他認為他應該選擇最親近的人來支持他,這就是他的兒子。所以朱元璋的兒子都被立為太子,安排在全國各地。【轉自鐵血社區/】其實朱元璋也預料到太子分封可能會有問題。於是,在洪武五七年,他親自起草了《明太祖訓》(最早是《祖訓錄》,後修訂為《明太祖訓》),刻成書,供後人閱讀,供官員遵守。其中壹條規定太子“不裂土,不離民。”周朝和漢朝分封諸侯時,劃出壹塊土地。妳吃了這塊地,又照顧了這裏的人,於是有了好幾個“中國”。朱元璋說,我現在分封太子。王子只享受比皇帝低壹點的禮儀。各類官員見妳磕頭,妳可以有府邸和少量軍隊(1,000人以上的規模)作為妳的護衛,不能指揮地方軍隊。禁衛軍屬於王國的總司令,任何地方軍隊都不能在王子的控制之下。這說明朱元璋對“中國”的出現是有所防備的。洪武八年,山西平遙縣紀監葉伯舉給朱元璋寫了壹萬字的書。他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反對朱元璋分封太子。朱元璋壹看,大怒,說這個人挑撥我們父子關系,壹定要親自抓起來槍斃。朱元璋認為,太子的防範已寫在《明太祖訓令》中,規定明確,不接受葉伯駒的批評。他覺得我的制度很好,太子的權力不是很大,也沒有太子造反。然而,也正是這種制度最終導致了明朝的大災難。朱元璋死後不久,“靖南之戰”爆發,北王揭竿而起,終於推翻了自己的侄子。
  • 上一篇:天津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 下一篇:有哪些工程設計變更?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