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工作計劃1綜合實踐活動是為了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對自然、社會、自我聯系的整體認識和體驗,以“實踐、創新、發展”為主線,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良好的人格,成為有血有肉的“社會人”。
實際目標
1,培養學生積極的社會生活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2、了解壹些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社區服務和詢問活動的常識;
3.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和調查的方法,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方法,研究和探索的方法,實驗論證的方法;
4.獲得親自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塑造完美人格,初步養成合作、分享、主動等良好人格品質,形成關愛自然、對社會和自我負責的意識。
具體目標
1,研究性學習: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學生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能力。
2.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社區服務,增進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3.勞動技術教育: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能,具有自我認知能力,養成負責任的生活態度。
具體要求
1,親近周邊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邊自然的意識和能力。
2.調查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增加社會交往能力,養成初步的服務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自理習慣,初步具備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
4.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養成對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
綜合實踐工作計劃2壹、指導思想: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學強調創新理念,培養人才。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學校承擔著向社會輸送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如何教育好孩子,挖掘孩子的潛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的最重要的環節。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好的數學教育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數學實踐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徑."可見,新課程把小學數學的實踐活動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實踐活動教學是每個數學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對每個數學老師來說,新的工作挑戰已經開始了。
二、學生分析:
我們壹年級的學生雖然小,但都是見多識廣,但在用腦習慣和有目的思考方面很少做得好。因此,在活動中,要從孩子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特點出發,捕捉讓孩子感動的畫面,選擇身邊的、有趣的、願意思考和接受的學習材料,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讓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無論是在知識、方法還是能力上,只要有所收獲,就能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壹些準備活動要和家長有機結合,讓孩子重視活動,重視行動,而不是流於形式。
三。活動目標:
1,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要有目的性。在設計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要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做到心中有數。也就是說,每壹次實踐活動都要有壹個具體的目標,讓學生在參與動手思考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教師事先設想的目的。
2.設計數學綜合實踐計劃應是參與式的,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想而不用動手,勞而無功”的弊端,註重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強調教與學的互動。
3.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要面向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強調個性突出、個性豐富的學習過程。
4.數學綜合實踐計劃的設計應該是獨立的。數學綜合實踐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的學習目標、內容和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必要的指導,創造壹個寬松、民主、自由、有序的活動環境,在“關心”、“輕松”、“朋友般”的交往方式下逐步培養他們。
5.數學綜合練習計劃的設計要有創造性。數學綜合實踐是師生雙方在活動中逐漸創造出來的。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學生的認知和體驗不斷深化,創造力不斷迸發。會不斷創造新的活動目標和主題,不斷更新內容,不斷完善課程形式。
綜合實踐工作計劃3壹、指導思想:
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縣教研室、鎮教研室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圍繞教育教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以高效課堂研究為重點,深入開展教學方法論研究活動。樹立服務意識,為“成就學生,完善教師”,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強化責任意識、科研意識和團隊意識,努力進壹步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二、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推動小學教學進壹步規範化。
1.以《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為辦學行為的基本準則,確保我鎮小學素質教育辦學方向不變。做好糾偏工作,通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特別是課堂教學水平,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把切實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全鎮小學實施規範的最終目的。
2.以相對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為杠桿,強化教學評價,促進教師進壹步樹立教學中心意識,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以“高效課堂”為目標,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教學過程優化。
1.教學策略從研究制定到推廣應用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今年要把教學策略的應用和研究推向深入,在廣度和深度上有新的突破。壹是開展“新策略課堂教學標準活動”,紮實做好推廣工作,讓教學策略落實到每壹位教師的課堂上;二是做好策略的深入研究,以“效率”為出發點,積極引導教師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三,做好典型培訓,讓學習修改策略、深化提高的過程成為教學能手成長的過程。
2.以“高效率”為目標,改革“教學常規”和“學習常規”,使備課、聽課、布置作業、指導學生等教學常規工作更符合課改要求,更有利於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有效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效突破課改難點。
3.加強高效課堂的研究,要用“效率”這把“硬尺子”來衡量備課、講課、優質課評課、論文選題,促進教師深入研究策略,運用策略,自覺滲透課改新理念。
四。任務目標
1,深入課堂聽課、評課、指導,上好示範課,不斷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2.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加強實踐活動,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在生活實踐中運用知識。
3、註重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使他們盡快成長起來,成為鎮裏的骨幹教師和名師,發揮他們的示範帶頭作用。
4.強化研討,讓老師觀摩討論,通過觀摩討論提升自己。
5.引導教師積極參加市縣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認真總結反思,積極探索實踐,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
6.永遠學習,永遠是新的。引導教師不斷學習。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教育書籍報刊,豐富理論知識,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讓教師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跟上教育教學的前沿信息。
7.加強教學管理,對教學進行抽樣、考核、評估,找出教學中的不足和學習中的偏差,調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五、作業準備要求:
科學備課要求:專任教師每學期至少要準備10份黃金教案,其他要準備案例C;有壹個主科和兩個以上副科的老師備課用書;拿壹個大科目和壹個小科目準備壹個C案。
科學操作要求:
1,完成課本上的習題、小制作、調查研究。
2、完成課本上的習題、小制作、調查研究,並完成三項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備課要求:
三至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每學期至少準備8份電子教案。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
至少完成三次實踐活動,請老師認真批改並註意收集保存。
不及物動詞規劃:
九月:
1.組織新分配教師學習臨沂“三五X”課堂教學策略。
十月:
1,歡迎縣裏組織的新課程課堂教學活動。
11月:
1,組織聽課評課,指導青年教師課堂教學。
十二月:
1,抽樣測試考察學科教學質量。
2、教學常規監督檢查。
20xx年1月:
1,學科教學,教研總結。
2.制定壹個20xx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計劃。
綜合實踐工作計劃4壹、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將根據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的相關要求,結合本年級的實際情況,認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直接經歷或體驗為基礎,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活動中展示個性和才華。以“實踐、開放、自主”為主線,讓學生通過全面、開放的實踐獲得積極、全面的發展,進壹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活動目標:
1.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自然,了解綠色植物對環境的保護作用,學會種植壹種植物的方法,為學校提供壹株花苗或壹株樹苗,美化校園環境,逐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環境的意識和初步能力。
2.理解母親的辛苦,在母親節為她做點事,培養學生尊敬長輩的優秀品質。
3.註重文明衛生的校園環境建設,通過調查了解校園垃圾現象及原因,並提出相應對策,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形成自覺保護校園環境的意識,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為校園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三、活動安排:
三月:春天總是五彩繽紛。
1.動員學生在自家房前屋後種植花草樹木,美化周圍環境。
2.為學校提供壹朵花,了解它的種植方法,種在校園裏觀察它的生長,保證它的成活,為美化校園做貢獻。
四月:親近自然
1.春遊:欣賞家鄉自然風光,陶冶學生情操。
2.遊覽正潤生態園:通過正潤生態園兩日遊,讓學生感受集體活動的快樂,培養集體主義觀念。
阿美:對媽媽的感恩節
1.舉辦“三個壹”活動:為媽媽做壹件力所能及的事,做壹張賀卡,寫壹篇贊美媽媽的作文。
2.參加學校組織的征文、演講活動,向縣裏推薦優秀作品參加比賽。
June:學校是我的家,關心要靠大家。
1.開展“清除壹片雜草,撿起壹張廢紙,清除壹個墨跡”活動,凈化校園環境。
2.從我做起,不吃零食,不扔廢紙,不隨意塗抹墻壁,不踐踏花草。
綜合實際工作計劃5壹.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中的必修課。綜合實踐活動作為綜合性最強的課程,是相對獨立的課程,有其獨特的功能和價值,而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附庸。它們與社會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強調跨學科、跨領域的滲透。在《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3-6年級)》的指導下,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努力滲透綜合性、創新性、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的教育理念,促進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深入開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紮實全面地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二、活動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體目標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關系,促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關系的整體認識和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良好的人格品質。綜合實踐活動是壹門開放的實踐課程,其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階段。
1,親近周邊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邊自然的意識和能力。
(1)接觸自然,豐富自己對自然的認識。
⑵欣賞自然世界,培養對自然的熱愛。
⑶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了解他人與自己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
(4)懂得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並身體力行。
2.調查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增加社會交往能力,養成初步的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1)了解社會資源並有效利用。
(2)進入社會,熟悉並遵守社會行為規範。
(3)發展人際交往,培養合作素質,融入集體。
(4)盡可能多參加社區服務活動,體會參與社區服務的意義。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自理習慣,初步具備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
(1)註意生活衛生,照顧好自己的日常生活。
⑵了解各種災害和危險情況,學會自我保護。
(3)端正工作態度,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4)認識和了解自己,樹立人生理想,積極主動。
4、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發展初步探究問題的能力。
(1)關註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問題,激發探究熱情。
⑵探究科學發現,初步培養從事探究活動所必需的精神和品格。
(3)自己練習,學會使用壹些基本的工具和儀器。
⑷嘗試科學探究的壹般過程,初步掌握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基本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綜合性最強的課程,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從屬,而是相對獨立的課程,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價值,與其他課程是對等的、互補的。
1,綜合
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不是簡單地關註知識,而是關註人的發展。通過活動,學生在情感、能力、理解上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在內容安排上,緊密結合社會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強調跨學科、跨領域,強調學科之間的滲透;在方法上,提倡多種教學方法和形式的綜合運用,重視知識、經驗和技能的綜合運用。
2.實際
綜合實踐活動是壹種體驗式教育,它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親身體驗和直接體驗,發展實踐意識,形成綜合實踐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種可供實踐的教育資源,讓學生開展有計劃、有成效的實踐活動。
3.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年齡特點,以活動為教育載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努力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
4.公開
綜合實踐活動在實施中強調“開放性”原則,努力實現教育時空、組織形式、教學要求與內容、教育資源與教師、教育管理與評價的開放性。
5.自治
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目標、內容和指導老師;自行設計、自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
確定活動結果的呈現形式,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能力。教師只對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教導和幫助,並不關心學生的工作。
6、生成性
每個班級和學校都有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每個活動開始前都經過精心設計。然而,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是生成性。這意味著每壹項活動都是壹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按照預定目標的機械組裝過程。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新的目標和新的主題不斷產生。學生對這個過程充滿興趣,知識和經驗不斷加深,創意的火花不斷產生。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和精心設計,並不是要限制它的生成性,而是要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成果性。
四、教學措施:
1,課內和課外活動相結合的策略。
實踐活動在內容、過程和方法上都應該是開放的。在安全第壹的原則下,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拓寬實踐活動空間,豐富實踐活動內容,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2.自主與引導相結合的策略。實踐活動應遵循新課程理念,突出實踐活動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實踐活動的幫助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在引導學生主動實踐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學科結合的策略。結合兩種學習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應該在壹個班裏教授,這樣才能把學科融合起來,達到“綜合”的目的
動詞 (verb的縮寫)活動安排
三年級:
珍愛生命,安全第壹(通過安全教育,培養小學生的安全責任意識,逐步形成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形成日常生活中處理突發事件的習慣,保障學生健康成長。)。
四年級:
保護環境,低碳生活(旨在培養環保意識,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自然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五年級:
妳對中國傳統了解多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修養。)
六年級:
感恩母校(時光如水,歲月如歌。六年的小學生活短暫而美好。現在,學生們面臨著壹個新的起點。畢業那壹刻妳想為母校做些什麽?)
不及物動詞活動時間表
二月:
1,召開教研組成員會議,確定各年級、各班的小組研究性學習主題活動。
2.引導學生確立研究課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三月:
1,組織老師觀看優秀的視頻課,大家說說自己的體會。
2、組織壹次教研活動。
四月:開展壹個五年級項目的研究班,交換意見。
阿美:和三年級的項目壹起。
介紹壹堂研究課並交換意見。
六月:
1.老師寫教學總結,整理教材,歸檔。
2.做好學期總結,召開下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研討會。
壹、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教研組根據學校總體工作計劃的安排,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全面落實《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相關要求。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理解、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綜合素質,註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質,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程開發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接觸自然中提出教育活動主題,從而獲得關於自身、社會和自然的真實體驗。教研組在更新觀念的前提下,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核心,結合我校特色,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充分利用學校活動和資源,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二、工作目標
1.以學科變化為契機,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培養學生能力。
2.加強課程理論學習,推進校本培訓,讓綜合實踐課程新教師盡快入門,引導學生積極探索。
3.拓展教學範圍,將課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更多的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
4.註重學生習慣的培養,在生活和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註重教師教學措施和方法的研究,讓學生樂於學習、善於學習,培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5.以課堂為主陣地,以有效課堂為理念,開展教研活動,追求活動指導的有效性,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效率。
6.註重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勇於創新,做好學生活動過程中相關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7.組織全校區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信息展示和評價活動,提高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的學科把握能力。
三、主要措施
1.優化管理,追求課堂的有效性。
本學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像學科課壹樣對待,制定各年級的活動計劃,包括長期活動和短期活動,備課並上傳到學校網站。
本學期要求教師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資料展示與評價活動,提高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的把握能力。期末,做好各種材料的整合,編成“綜合實踐活動成果集”。
2.講求實效,紮紮實實開展教研活動。
繼續重視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和經驗,進壹步提高認識,增強課程意識。特別是在最初的校本培訓中,教師要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特色建設中的獨特作用;進壹步研究活動方法和操作要點,增強培訓的有效性。在活動中,鼓勵教師多咨詢,齊心協力實施課程。
我校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兼職指導老師,所以本學期將繼續努力引進壹批綜合實踐活動的骨幹教師,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圍繞活動中的熱點、難點話題,內容發展,活動方式方法,活動評價,教師參與活動的成敗等。,使教師在活動中不斷反思,獲得實踐經驗。
3.挖掘活動資源,豐富活動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各年級要根據學生特點,結合學科課程、特色建設、德育活動思考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空間,使綜合實踐活動有序深入開展。
第四,註重評價
評價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在課程評價中,要體現“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的評價理念,註重評價師生的態度、實踐能力、合作創新精神,堅持積極評價,實現多元評價。
本學期將註重過程性評價,通過現場觀察、學生討論等評價方式,及時調整和規範活動。學校還將開辟學生成果展示區,利用櫥窗等專欄展示或展覽學生的研究成果、小論文、小報告、小作品。每位老師都要註意觀察,及時推薦,激發學生繼續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動詞 (verb的縮寫)工作安排
三月:
1,教研組計劃在線交流。
2.找到研究課題的方向,確定各年級的長期和短期研究課題。
3.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教研活動。
四月:
1.在學校組織綜合實踐活動。
2.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教研活動。
五月:
1.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專題培訓活動。
2.組織綜合性的學校實踐活動。
3.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教研活動。
六月:
1,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校學期統計。
2.老師交綜合實踐成果。
3、教研組學期總結工作
綜合實踐活動的確定應基於三個方面:壹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二是社會發展對中學生的基本要求;三是科技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確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三年循序漸進、卓有成效的課程實施,使學生的情感、身心、能力等得到全面、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逐步實現“讓學生成為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標。
具體目標可以細化為五個方面:
1,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和參與實踐的直接體驗;
2.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關系的整體認識,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關愛,發展學生的責任感;
3.讓學生形成從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經歷中主動發現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
4.讓學生在活動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知識的價值和學習的意義;
5.讓學生養成合作、分享、主動等良好的人格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