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波羅的海國家指的是哪些國家?

波羅的海國家指的是哪些國家?

是這三個國家加入了前蘇聯。

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三國總面積174000平方公裏,其中立陶宛65200平方公裏,拉脫維亞63700平方公裏,愛沙尼亞451000平方公裏。

編輯本段的人口和民族構成

截至1990年6月底,三國總人口為799.3萬人,其中俄羅斯人約為17.7萬人。1立陶宛人口372.32萬,主要民族為立陶宛人,占總人口的79.6%,俄羅斯族占9.4%,占35萬人,其他民族占11%,占38萬人。拉脫維亞人口268.7萬,主要民族為拉脫維亞人,占總人口的52%,俄羅斯族占35% (94萬),其他民族占13%(35萬)。愛沙尼亞人口1.5828萬,以愛沙尼亞人為主,占總人口的61.5%,俄羅斯族占30.3%,占48萬,其他民族占8.2%,占1.28萬。

編輯這段語言和文學藝術

三種語言的特點是* * *分屬於兩個分支。立陶宛和拉托維亞同屬壹個語族,即印歐語系的勒托-立陶宛語族,或稱波羅的海語族,最接近斯拉夫語族。愛沙尼亞屬於芬蘭語-烏戈爾語系的波羅的海-芬蘭語分支。立陶宛語是東波羅的海的壹個分支,與拉脫維亞語關系密切,主要在立陶宛使用。立陶宛文學語言自16世紀以來壹直存在。最早的文獻是1525年的《主禱文》,是壹種教義,也是波羅的海“萬福瑪利亞”的譯本。

。19世紀,立陶宛出現並同時使用三種文學語言:波羅的海沿岸低地的立陶宛方言、東部高地的立陶宛詩歌方言和西部高地的立陶宛方言,後者主要在與東普魯士交界的地區使用。現代標準文學語言是在西部高地立陶宛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 * *有32個拉丁字母。yablonskis(1861-1930)被稱為普通話之父。拉脫維亞語,類似立陶宛語,屬於波羅的海分支,主要在拉脫維亞使用。1918成為官方語言。拉脫維亞最早的文獻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的問答主要是關於天主教和路德教。18世紀,第壹部語法書出版。19年底,文學語言大發展。1922,拉丁字母。拉脫維亞語有三種方言:東拉脫維亞語、西拉脫維亞語和中拉脫維亞語。拉脫維亞漢語比前兩者更穩定,這是拉脫維亞現代文學語言的基礎。雖然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關系密切,但是因為拉脫維亞語受芬蘭語影響較大,所以拉脫維亞語在很多方面比立陶宛語更容易更新。拉丁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單詞的重音總是固定在第壹個音節上。愛沙尼亞語屬於烏拉爾芬蘭語-烏戈爾語家族的波羅的海-芬蘭語分支,這種語言今天主要在愛沙尼亞使用。愛沙尼亞語的特點是與芬蘭語關系密切,主要有南北兩種方言。北方方言或塔林方言是愛沙尼亞文學語言的基礎,它的許多詞匯都是從德語中借用的。

編輯這段宗教

波羅的海沿岸的民族在13-14世紀接受了基督教。立陶宛人和大部分拉脫維亞人信仰天主教;大多數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和壹些西立陶宛人是路德新教徒。少數愛沙尼亞人和拉脫維亞人信奉東正教。蘇聯時期,天主教在立陶宛影響很大。據資料顯示,80%的立陶宛人是天主教徒。在這個小國,有六個宗教中心領導天主教教區:維爾紐斯天主教區;維爾卡維斯基大主教區;考納斯大主教區;裏斯主教,凱薩多;佩內維吉斯主教區和特利沙伊主教區。在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信仰會有很大的影響。路德教會是基督教新教教會,遵守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的教義,屬於路德教。“因信稱義”的教義主張人只有信耶穌才能在神面前稱義,而不需要履行教會的禮儀、規則和善行。路德教主要分布在德國北部、北歐國家和美國。由於波羅的海三國很多人信仰天主教或路德教基督教,宗教問題往往成為這壹地區民眾反對“俄羅斯化”的導火索。壹個比較突出的例子是立陶宛天主教徒寄給時任蘇聯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的備忘錄,以及1972年寫給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的公開信,信中指責和抗議蘇聯對反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於是,壹方面來自當局的壓制“加強了”,同時民眾反抗迫害、爭取自由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宗教影響在波羅的海三國的民族獨立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路德教產生於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的德國,並很快傳播到美國和北歐國家。迄今為止,在挪威、瑞典、丹麥和冰島,路德教是國教。波羅的海三國,尤其是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與北歐國家的宗教淵源,在壹定意義上決定了三國的國家定位。

編輯這段參考資料

波羅的海三國雖然都位於波羅的海東岸,但在資源實力上各有特色。立陶宛位於前蘇聯的最西部。西臨波羅的海,北接拉脫維亞,東、南分別與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的國旗接壤。

俄羅斯的加裏寧格勒地區和波蘭在西南部。

地帶

大部分是被冰川夷平的低平原,上面還有冰磧山。波羅的海沿岸有長長的沙丘,中間是低地,東南端地勢最高,海拔958英尺。

土地

從沙土到重粘土。西北部有壤土、石灰土、沙土;中部以石灰土和泥炭土為主,土地肥沃;東南部是多沙的。

氣候

波羅的海沿岸的狹窄地帶是海洋性氣候,而大陸是大陸性氣候。1年平均氣溫為-4.8℃,7月平均氣溫為17.2℃。大部分地區8月降雨量最多,沿海地區10至12降雨量最多。

立陶宛所有的河流都流入波羅的海,水流壹般平緩,河流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長,主要支流有梅爾基什河、內裏斯河、涅維茨河、杜比薩河、汝拉河和米格納特河。大約有3000個湖泊,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東南部。

植物

沼澤地區有大量的泥炭。森林和草原都占陸地面積的1/4。有三個自然植被區:沿海沙丘區以松樹為主;東部丘陵地區多雲杉;中間有壹片大氣的橡樹林。沼澤地區和濕地約占陸地總面積的7%。

種類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包括60種哺乳動物、300多種鳥類和50多種魚類。

礦物

礦產資源匱乏,主要有硫酸、石膏、泥炭、少量鐵礦和磷灰石,沿海地區有少量石油。

編輯該部分的生產能力

前蘇聯時期,波羅的海三國是經濟發達國家,多項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在前蘇聯15國家中是第壹或第壹。首先,從人均GDP和人均國民財富來看,愛沙尼亞是前蘇聯平均水平的140%,在參與國中排名第壹。拉脫維亞分別以133%和122%位居第二;立陶宛分別以123%和108%位列第三。我們以幾個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為例。國民收入增長率(1985為100):俄羅斯為1988,106.1,愛沙尼亞為105.6,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為165438。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率(1985中的100):俄羅斯1988,109.9,愛沙尼亞107.8,立陶宛和拉脫維亞122.0。人均實際收入增長率(1985為100):俄羅斯為1988,115.0,愛沙尼亞為116.6,拉脫維亞為16544。在此期間,蘇聯參與國居民實際收入增長率的順序為:愛沙尼亞排名第四,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之後,拉脫維亞排名第五,立陶宛排名第六。就從業人員月均水平而言,波羅的海三國均接近或超過前蘇聯立陶宛的平均水平。戰後,立陶宛的經濟發展以工業為主。主要工業部門是機械、造船、電子儀器、電機、無線電設備、化工、水泥和魚加工業。維爾紐斯、考納斯和克萊佩達都已成為大型工業中心。Kapsukas、Aretus和Uterna已經成為著名的工業小鎮。這些城鎮主要從事金屬加工和機械制造。凱德奈和喬納瓦成為化學工業的中心。拉脫維亞在前蘇聯“分工”原則下的經濟發展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以及輕工業、食品工業和乳肉類畜牧業。在拉脫維亞的國民收入中,工業占56%,農業占21.7%,建築業占6.6%,交通運輸業占4.4%,商業和其他部門占11.3%。拉脫維亞是壹個工業發達但能源匱乏的國家。能源自給率50%左右,另外50%靠進口。水電站和熱電站是主要的電力來源。愛沙尼亞和立陶宛、拉脫維亞壹樣,也是前蘇聯“分工”下的工業國。主要生產部門和產品有:機械制造和金屬加工業,生產石油加工設備、農具、礦山機械、天然氣管道和挖掘機、專用科學儀器和電氣設備。在油頁巖加工的基礎上,建立了生產苯、粘合劑、合成樹脂、甲醛和洗滌劑的化學工業。木材加工是愛沙尼亞最早的工業部門之壹,產品主要包括紙張、紙漿、膠合板和家具。消費品工業中,紡織業最發達,棉布產量占三國的70%。此外,還生產毛毯和亞麻織物。

在這壹段編輯科學和教育的發展水平

科技發展水平是構成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是保證壹個獨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前提。居民受教育程度是壹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科學院是拉脫維亞的主要科研機構。80年代初,我國科研人員1.26萬人。20世紀80年代末,科研人員的數量增加了。例如,在1988年,LAAS有1812名研究人員,其中博士126名,副博士926名。在此期間,科研人員14000人,博士500人,副博士3100人。愛沙尼亞是壹個教育水平很高的國家。在加入蘇聯之前,愛沙尼亞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比例是波羅的海三國中最高的。例如,在20世紀30年代末,愛沙尼亞9-49歲的識字居民人數為98.6%。加入蘇聯後,愛的文教事業有了新的進展。例如,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有600所普通教育學校,20萬名學生,36所職業技術學校,65,438+50萬名學生,37所中等專業學校,23,900名學生,6所高等院校,25,500名學生。主要高等院校有塔林理工學院和塔爾圖大學。科學院是愛沙尼亞的科學研究中心。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艾國有6200名科研人員。1988年,科學工作者7100人,博士300人,副博士3100人。科學院有科學工作者1312人,博士103人,副教授683人。

編輯這壹段中的政治形勢

波羅的海三國政局首先指三國恢復或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情況。獨立以來,完成政治改革,即實現政治過渡,鞏固民族獨立,是三國面臨的主要任務之壹。其主要表現是制定自己的憲法和相關法律,更改國名、國旗和國徽。三國政治過渡的壹個共同特點是恢復加入歐盟前的憲法、國名、國旗和國徽,國體為總統制或議會制。總的來說,在評價波羅的海三國的政局時,不能忽略以下幾個因素:第壹,三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在三國的政治演變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或者說民族主義運動在三國爭取獨立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獨立前夕的政黨、運動和組織的區別在於,他們在三國的政治變革中發揮了組織和領導作用,他們的領導人是獨立初期的領導人。在烏克蘭這樣的壹些國家,民族主義運動“魯赫”雖然號稱是“示人多”的組織,但在決定國家命運的過程中只是起到了“配角”的作用,而烏克蘭前第壹書記克拉夫丘克當時才是掌管國家命運的人。評價三國政局時不可忽視的第二個因素是“左派政黨”和“左派力量”的作用,它們在各國實施兩次轉型的過程中顯示了自己的政治和組織才能,隨後取代了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獨立初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執掌國家政權。這在立陶宛最為明顯。在原* * *基礎上成立的勞動民主黨在1992的議會和總統選舉中擊敗“爭取改革運動”,其領導人、原* * *第壹書記布拉藻斯卡斯當選總統。但在評價這些國家的政局時,並不能斷言* * *產黨重新執政。今天的“左”黨或“左翼勢力”是由原* * *產黨演變而來,其政治經濟觀點與原* * *產黨大相徑庭。比如政治上主張西方式的多黨制,經濟上主張向西方式的自由市場經濟過渡,本質上和西歐的社會民主黨是壹樣的。之所以稱他們為“左派”或“左派勢力”,只是基於他們各自的民族特點,他們形成的背景,以及與其他黨派的意見相比較。另外,三國政治生活中的“左派”勢力如何發展,取決於各國經濟如何發展。同時,根據三國的歷史特點,反俄情緒壹直很強烈。因此,“左派”上臺後對俄羅斯采取什麽樣的政策,也是“左派”勢力能上臺多久的制約因素。

編輯此軍事部分

波羅的海三國雖小,但根據自身環境,都建立了符合本國國情的軍事力量。三國軍隊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俄羅斯是三國的“假想敵”,防止俄羅斯入侵是三國軍隊建設的目的。以西方軍隊為“榜樣”,與北約機構“親近”,加入北約是三國的戰略目標,而首先加入和平夥伴計劃是實現國家安全的第壹個實際步驟。正如布拉藻斯卡斯總統所說,只有加入北約和其他歐洲集體安全體系,我們才能確保自己的安全。三國軍隊的建軍原則是實現武裝力量現代化,達到北約水平,但不裝備重型武器。如果俄國再次入侵三國,將采取遊擊戰和地下鬥爭。同時,三國采用聯合建軍原則,加強三邊軍事合作,實現小國軍事壹體化。比如1994年2月20日,三國在愛沙尼亞舉行聯合軍演。外電認為,這是三國防範俄羅斯威脅和整合小國武裝力量的第壹步。為進壹步加強軍事融合,三國於9月1994+03日正式成立營級維和部隊,由三國各壹個連組成,每個連125-150人。維和營自1995 1 10月65438起參加國際維和行動。維和營的總部設在拉脫維亞的阿達斯。

編輯此段加入北約

波羅的海三國加入條約與歐洲格局的變化駐波羅的海三國記者田曉軍2002 18:35 2002年2月23日《法制日報》歐洲2002年,政局變化令人眼花繚亂,波羅的海三國成功加入北約,為變幻莫測的歐洲政治版圖增添了新的壹筆。作為前蘇聯國家,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不僅牽動著美歐俄關系的敏感神經,也對歐洲格局產生了直接影響。

10年漫長的進入聖約之路

波羅的海國家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與白俄羅斯、波蘭和俄羅斯接壤。它們是東西方交流的天然渠道,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歷史上,這三個國家曾多次被德國、瑞典等西方國家占領。蘇聯和德國在1939年簽訂的《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秘密協定》把波羅的海三國從德國占領區變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1940年6月,蘇聯出兵波羅的海三國,隨後這三個國家以加入美國的名義被正式納入蘇聯版圖。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波羅的海三國要求獨立的呼聲不斷高漲,當年加入蘇聯的“宣言”被宣布沒有法律效力。1991年8月6日,蘇聯國務院通過決議,正式承認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獨立,三國終於獲得了期待已久的獨立。為了謀求安全,三國都把加入北約作為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北約也是看中了波羅的海三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想以此作為牽制俄羅斯的前沿陣地。但是三國入約的路還很長,波羅的海三國是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劃的壹條紅線。北約第壹輪東擴時,俄羅斯強烈反對三國加入。因為俄羅斯認為,壹旦失去這塊緩沖地,包括首都莫斯科在內的俄羅斯西部所有重要戰略城市都將暴露在北約常規力量的覆蓋範圍之內,國家安全將受到直接威脅。但波羅的海三國渴望加入北約,加入北約的願望甚至超過中東歐國家,與北約的合作非常密切。北約顯然有意接納波羅的海三國,近年來壹直在對波羅的海地區采取漸進的方式。與此同時,波羅的海三國也在積極嘗試向北約靠攏。“9.11”事件後,波羅的海三國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反恐行動。為了配合北約的部署,三國要麽出兵中亞國家,要麽出兵參與阿富汗。立陶宛主動承諾開放空中走廊,為反恐聯盟的空襲提供便利。三國在重大事件中表現突出,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交出了壹份滿意的答卷。北約在6月5438+065438+10月21-22日布拉格峰會上正式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7國為新成員,波羅的海國家的入盟夢想終於實現。

在大樹下乘涼真好。

波羅的海三國都是小國。根據《波羅的海商報》6月5438+2月65438+3月公布的最新統計結果,三國領土總面積只有17.51萬平方公裏,約為波蘭的壹半大小,總人口不到720萬,即不及東歐的保加利亞。部隊少了。三國中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愛沙尼亞只有4450名士兵,年軍費6543.8美元+0.3億,鄰國拉脫維亞也只有6500名士兵。因此,弱小的波羅的海三國在歷史上多次被歐洲列強吞並和占領。正是因為這段慘痛的歷史,新獨立的波羅的海國家更加珍惜國家的獨立和安全。當我們翻開歐洲的地圖,會看到波羅的海三國正好夾在歐洲和俄羅斯之間。這是當今世界上兩個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不可比擬的。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了波羅的海三國的命運,即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俄羅斯與西方的戰場,歷史悲劇隨時會在波羅的海三國重演。三國認為,只有加入北約,全面融入西方,才能獲得真正的國家獨立和切實的安全保障。誰要波羅的海三國,誰就是美國的敵人。美國總統布什在北約布拉格峰會後的第二天在立陶宛做出了這壹承諾。波羅的海三國各大報紙都以最醒目的標題報道了布什的聲明,三國為此歡呼雀躍。從此,三國不僅在安全上有了強大的依靠,也不用那麽擔心“傳統威脅”,因為任何對手面對的都不再是實力弱小的三個小國,而是整個北約集團。

歐洲模式已經改變。

波羅的海三國的加入對歐洲和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至少說明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第壹,說明俄羅斯的外交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國力下降的情況下,俄羅斯其實很難阻擋三國入盟的步伐。因此,普京將反對北約東擴與加強與北約的合作結合起來。北約東擴的主要目的是將俄羅斯推出傳統勢力範圍,防止和遏制俄羅斯卷土重來。歷史上,中東歐曾經是西方大國和俄羅斯的中間地帶,對北約和俄羅斯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冷戰後的第壹次東擴,將北約的防線向俄羅斯邊境推進了800多公裏。俄羅斯曾將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區域列為北約不能跨越的“紅線”。如今,北約新壹輪東擴突破了“紅線”,將俄羅斯的西北邊境直接暴露在北約的戰車下。莫斯科不會不明白這對俄羅斯國家安全意味著什麽。然而,普京無疑是戰略和外交大師。當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在東擴問題上向美國和北約妥協時,實際上是向美國和歐洲國家做出了承諾,即除了核心的國家安全利益之外,俄羅斯無意扮演戰略上制衡美國的最重要國家的角色,俄羅斯願意在戰略上和政治上“融入”西方,以換取西方對俄羅斯的政治認同、戰略接受和經濟支持。由於俄羅斯無力阻止三國加入北約,因此在東擴問題上幹脆采取妥協和超然的態度。普京現在很清楚,俄羅斯要想實現經濟現代化,重新成為壹個崛起的大國,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入西方陣營,迫使美國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采取更加開放、合作和支持的政策,這非常有利於減少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恐懼和防範心理,因為西方國家還有很大的市場。第二,北約的軍事作用將逐漸減弱。壹些西方學者認為,隨著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以及北約與俄羅斯關系的改善,北約的軍事作用將逐漸減弱,從而成為壹個政治組織。普京還多次表示,希望北約向政治組織的轉變能夠實現,俄羅斯和北約將“在性質上改變相互關系”北約順利完成向三國東擴後,歐洲壹體化的其他進程將加快,歐盟的實力將增強,歐盟在國際事務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歐盟與美國的矛盾會越來越多,歐盟與美國的距離會拉大,北約的性質和職能會發生變化,至少要改變冷戰遺留下來的傳統形象和色彩。歐洲希望歐洲的命運由歐洲人自己掌握。這種趨勢逐漸成為現實,比如歐洲經濟實力的增強,歐元的發行和推出,歐盟主要國家對中東局勢的態度。第三,在特定時期,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幹預會越來越明顯。冷戰後,美國失去了曾經的對手,成為世界上唯壹的超級大國。美俄在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的角力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軍事勢力範圍大大擴大,使其全球“巨無霸”思維與日俱增。對美國來說,北約首先是政治聯盟,其次才是軍事聯盟。北約對美國來說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美國應該通過北約顯示其在歐洲的存在,控制其歐洲盟友,限制歐洲盟友在防務問題上的獨立傾向。從這個意義上說,美歐矛盾在壹定情況下會進壹步凸顯。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三國順利加入北約將進壹步影響和改變歐洲的地理格局。這樣的變化不僅限於歐洲,而且會超越歐洲。

在這壹段編輯種族形成的歷史。

就起源而言,這三個波羅的海民族是公元前4000年至2000年移居波羅的海沿岸的古代新時代居民的後裔。他們中的壹些人從東方來到歐洲,原始的漁民和獵人帶來了芬蘭語。另壹部分來自南部維斯瓦河和第聶伯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初,古代勒托-立陶宛農牧部落向北遷徙。波羅的海國家風光

13世紀立陶宛人已經處於封建時代,部落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這些部落主要是由散布在涅瓦河谷的幾個波羅的海部落聯合而成。直到19世紀下半葉,立陶宛才完成了資產階級國家的形成過程。拉脫維亞人作為部落,是在公元15-16世紀,由波羅的海的壹些地方部落(庫爾什、澤姆加爾、舍爾和拉托加爾)組成的。這些部落在5世紀和6世紀向北遷移,逐漸同化了說芬蘭語的利未部落和壹些南部的阿沙提人。這些部落在12年末到13年初聯合起來反抗德國騎士對波羅的海沿岸的入侵。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形成於19世紀下半葉。大批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開始移居西伯利亞。愛沙尼亞人是古代波羅的海沿岸芬蘭部落的後裔。他們和拉脫維亞人壹樣,在與日耳曼騎士和瑞典人的鬥爭中形成了統壹的部落。愛沙尼亞的資產階級形成於19年底。

編輯這壹段的經濟形勢

與獨聯體國家相比,波羅的海三國的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低通貨膨脹率和金融穩定。

以1991-1995期間獨聯體和波羅的海國家通貨膨脹率的漲跌為例。有資料顯示,在1990期間,前蘇聯加入的大多數國家的物價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亞美尼亞和拉脫維亞的年通貨膨脹率超過65,438+00%,分別為65,438+00.3%和65,438+00.5%。當時愛沙尼亞的年通貨膨脹率最高,為23.1%。自1991以來,波羅的海三國和獨聯體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均呈上升趨勢,但上升幅度不同。在1991至1995期間,獨聯體許多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增長了數千倍、數千倍甚至上萬倍。例如,與1995 165438+10月1990 65438+2月相比,格魯吉亞的壹般價格水平上漲了254 000倍,土庫曼斯坦上漲了138 000倍,亞美尼亞上漲了95 000倍,白俄羅斯上漲了46 000倍,烏克蘭上漲了37 000倍。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塔吉克斯坦的價格上漲了22000-26000倍。俄羅斯情況稍好,漲價4657倍。如果將波羅的海三國的通貨膨脹情況與上述國家進行比較,不難看出三國的情況要比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好得多。1991-1995期間,數據顯示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通貨膨脹率僅為76倍和84倍。如果從具體年份來看,如1991-1992,前蘇聯各國都處於通貨膨脹上升期,但從1993開始,各國情況開始出現差異:部分國家物價增速放緩,而大部分國家通貨膨脹率持續上升,有的國家甚至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相比之下,波羅的海三國情況最好,通貨膨脹率明顯下降,金融穩定。比如1993,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通脹率在40%左右,或者月通脹率不高於2.8%。從65438年到0994年,立陶宛的年通貨膨脹率為45%。截至6月,1995,11,波羅的海三國的月度通脹率均已低於2.8%。

(B)生產恢復相對較早。

從時間上看,波羅的海三國和獨聯體國家的生產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壹個時期可以是從獨立到1993,這是壹個產量普遍下降的時期,而在1993之後,各國的情況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波羅的海三國的產量下降趨勢有所減緩,開始呈現出相對穩定的增長勢頭。例如,在1993,與1992相比,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產量分別下降到3.5%和9.5%,而在191,產量分別下降到25.5%和34.5%。立陶宛在1992減少39.3%,在1993減少到16.2%。大多數獨聯體國家的產量仍處於下降趨勢,如土庫曼斯坦從1992年的5.3%下降到0993年的10.0%,白俄羅斯從9.6%下降到10.6%,烏克蘭從13.7%下降到24.2%。從1994開始,各國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可以是第三階段。例如,壹些數據表明,1994年愛沙尼亞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3.4%,拉脫維亞增長了2%,立陶宛增長了65,438+0.7%。65438年至0995年,波羅的海三國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三國GDP年增長率為5-6%。

  • 上一篇:綜合實際工作計劃1000字(7篇精選文章)
  • 下一篇:什麽是除布草?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