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薄弱環節制約法學教育質量。
通過20年的努力,我國法學教育基本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實施、人大監督、全社會參與”的格局,法學教育滲透到全社會各個領域。但是,普法時期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在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經濟轉型、企業改制、各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人流、物流、信息流成為各種利益調整的主要特征,社會矛盾更加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展普法教育很難適應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因此在實施普法教育中存在著壹些薄弱環節,如對壹些重點對象抓得不緊,對工作難點缺乏方法,沒有教育盲區等。其性能:
壹是領導幹部抓法不緊。領導幹部是社會管理的決策者。他們的法律素質和學習質量,直接關系到壹個地區、壹個部門、壹個單位學習法律的積極性,關系到本地區、本部門的法治建設水平。因此,在推進“四五”計劃中,我們壹直十分重視領導幹部學法用法。但在實際工作中,壹些地區和部門的領導存在壹些問題,如重經濟工作輕法制教育,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基層普法輕自學等。會上要求多,會上要求少,會上要求多,自己要求少,這種情況比較常見。由於壹些領導幹部對法制教育存在偏差和重視不夠,壹些地區的法制教育發展不平衡。
二是青少年法制教育質量不高。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應該說,在“四五”期間,各級政府對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加重視,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構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組織網絡體系,保證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規範運行。但在工作運行中仍存在壹些問題,如法制副校長素質不高、授課內容缺乏針對性、授課形式單壹等。簡單枯燥,導致壹些學校的法務副校長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青少年法制教育質量低下,直接影響了壹些學校和學生學法的積極性。
三是農民工法制教育難以落實。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流動已經成為壹種大趨勢。目前僅新都就有65438+多萬流動人口,占當地人口的六分之壹。他們壹方面為新都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另壹方面也給社會治安帶來了壓力。
第四,中小民營企業法律教育存在盲區。由於這些企業規模小、分布廣,部分業主素質不高,急於發展經濟,難以落實自身的法律學習和對員工的法制教育,勞動合同糾紛、勞動爭議、非法用工等問題時有發生。政企分開後,政府對中小民營企業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工作難以深入,導致中小民營企業法制教育存在盲區。
第五,農村的法制教育還不到位。多年來,各級政府在推進全民普法中,壹直以農民普法為重點。特別是各地以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開展“綜合示範村”和“懂法律的人”活動為契機,切實推進農村普法工作。但由於農村人口多、基礎設施薄弱、地區發展不平衡、法律骨幹短缺、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普法工作難以落實到位。
第六,行政區劃調整中的法制教育滯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村向城市聚集已成為必然趨勢。尤其是近幾年,各地都在加緊城鎮化,村委會變社區,農民變市民。然而,城市擴張也給失地農民帶來了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工作安置和生活保障等問題。然而,法制宣傳教育不能適應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建設中的征地拆遷和生活保障壹度成為熱點問題。
二、用法制提高法制教育質量
法制教育質量不高,這是由於領導重視不夠、相關部門職責不清、主管部門工作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但根本上還是缺乏應有的法律保護。因此,在推進“五五”普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下大力氣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體系,提高法律教育的質量。在法律保護體系的建立上,我們認為應構建以下四種保護機制:
壹要構建法制教育的組織保障機制。首先,要從法制上建立組織保障機制。既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要建立普法組織,又要賦予其相應的職能和權限,不讓普法組織成為擺設。目前,絕大多數單位都有法制機構,但壹些單位的法制機構作用不大,工作得不到有效推進,法制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因此,有必要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確立法律組織的職能和權限,使其在全民普法中真正發揮服務和保障作用。
二要構建法制教育責任機制。普法教育是全社會的責任,全社會都要參與其中。壹方面需要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另壹方面需要通過法律制度的形式明確各自的責任,否則* * *同責就成了壹句空話。因此,必須通過建立法制來建立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的責任制,真正做到“人人有重擔,人人有指標”,從而搞好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教育質量。
第三,構建法學教育資源整合機制。在教育手段上,普法教育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壹定的相似性,其所擁有的資源是可以享用的。但在實際工作中,部門之間不溝通,各自為政的情況很常見。因此,需要樹立“大普法”的理念,通過建立法律體系來整合資源。只有這樣,普法教育才能與其他教育相互滲透,和諧發展,普法教育的質量才能得到提高。
第四,建立有效的法制教育評估機制。在普法教育實踐中,大多數單位都建立了評估機制,但有些單位的評估效果不是很好,影響了普法質量。因此,需要確認法制教育的考核機制,從政府的角度解決部門考核、多頭考核、重復考核的問題,將各項考核納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考核的軌道,增強考核的權威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法學教育與其他工作的協調發展,促進法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第三,創新是保證法學教育質量的動力
“五五”期間,我們不僅要創新,而且要加強基礎工作。既要發展,又要繼承過去的優秀成果和成功經驗。
壹是要把握好“三個概念”,努力實現理論創新。首先,我們必須堅持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壹個變化中的和諧社會,是壹個發展中的和諧社會,是壹個維護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是壹個正確反映和兼顧各方利益的和諧社會,是壹個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利益,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這些都需要通過法治手段來實現。第二,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理念。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民利益是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五五”普法規劃,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普法工作的基本目標,加強經濟發展、公民權利義務和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依法加強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項治理,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第三,必須堅持增強黨的執政能力的理念。黨的執政能力的體現者,基本上是各級國家機關、各部門、各行業的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的法律素質,能否依法辦事、公正執法,直接影響著法律的實施,黨的執政能力的體現,也影響著依法治國的進程。因此,在制定“五五”普法總綱時,強調提高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的法律素質和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
第二,樹立創新理念,拓展法制宣傳形式。首先,在傳統形式與現代手段的結合上突出現代手段。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已經進入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影視、網絡等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在法制宣傳教育中的優勢和作用日益凸顯。發揮現代媒體優勢,鼓勵、引導和支持相關媒體辦好法制節目(網頁),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註的熱點難點問題,以案例解讀、文藝作品等人民群眾容易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法治精神。二是重視日常宣傳,把集中教育和日常宣傳結合起來。誠然,利用各種紀念日開展大規模宣傳活動,容易產生影響,營造氛圍。但法制宣傳教育需要潛移默化,滲透力不大,要註重日常宣傳教育,讓人們在濃厚的法律文化氛圍中感受法律的真諦,進而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第三,註重法制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的法治實踐。法制宣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法律參與社會實踐。因此,要引導和引導公民積極參與立法活動,理解法律的本意;推進執法司法公開,把執法司法的過程變成法制宣傳教育的過程;加強和規範各類法律服務,把維權和調解矛盾糾紛的過程作為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的過程,讓法制宣傳教育植根於法治實踐。壹次良好的法治實踐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法制宣傳教育,其效果遠勝於幾次空洞的說教。
第三,創新法學教育的用人機制。全民普法是壹項偉大的事業,需要大量的人才來做這項工作。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人力資源與法制教育的需求差距很大,特別是在基層單位,壹些單位只有壹名專職人員從事法制教育。因此,在“五五”期間,必須創新法學教育的用人機制,改變人力資源短缺的局面。要通過法定途徑確定法制機構的編制、人員、崗位和職責,不得擅自挪用。要多渠道、多途徑打造壹支普法宣傳員隊伍,動員壹切力量為普法教育服務。比如要組建講師隊伍,法制新聞隊伍,法制文藝隊伍,法制誌願者隊伍。通過創新普法教育就業機制,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普法教育的大潮中來,確保普法教育的偉大事業取得預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