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彼得堡貧民窟的壹所公寓的五樓,住著壹個貧窮的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他曾經在法律系學習,但因為交不起學費而被迫輟學。現在他靠母親和姐姐從可憐的生活費中省下來的錢生活。他已經很久沒付房租了。最近房東不僅不餵他,還催他租得很緊。然後他遇到了壹個小公務員馬爾梅拉托夫。馬爾梅拉托夫因為失業而絕望,他的大女兒索尼婭被迫成為壹名街頭妓女。拉斯柯爾尼科夫不想像馬爾梅拉多夫壹樣任人踐踏。他打算采取壹些行動來證明自己是壹個非常“不平凡”的人。
謀殺發生後,拉斯柯爾尼科夫因為內心痛苦的矛盾和沖突,無法擺脫內心的恐懼。他覺得自己原來的好感全沒了,這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他意識到自己失敗了。於是他帶著痛苦來到索尼婭身邊,受索尼婭宗教思想的啟發,告訴了她犯罪的真相和動機。在索尼婭的勸說下,他向警方自首了。
拉斯柯爾尼科夫被判八年苦役,來到西伯利亞。不久,索尼婭也來到了那裏。壹天早上,兩人在河邊相遇。他們決心信仰上帝,以懺悔承受壹切苦難,獲得精神上的重生。
折疊和編輯這壹段的介紹。
《罪與罰》的主人公拉斯科納是壹個貧窮的大學生。他情緒低落,住在彼得堡壹間狹小的房間裏。他經常典當東西換錢來維持生活。負責當鋪的阿林娜·伊維諾夫人很吝嗇,付很少的錢買學生們典當的物品。拉斯科納的丈夫認為艾莉娜·伊韋諾夫人貪婪成性,是在“替天行道”。用斧頭砍死了她和她同父異母的妹妹威利,後者無意間目睹了這壹幕,並搶走了珠寶和錢。從此,他竭力應付司法人員的調查,同時也承受著自己的罪責。與此同時。拉斯科納獨自離開了來訪的母親和心愛的妹妹,結識了善良的妓女索娜。受篤信宗教的索娜影響,他最終向警方投案自首,供認了殺人事實。經過審判,拉斯科納被從輕發落,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刑八年。索娜全力支持他。她為弟妹安排好住處,和拉斯科納壹起去了西伯利亞。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對《罪與罰》中核心人物拉斯科納這個人物的刻畫,緊緊圍繞“罪與罰”這壹主題,為這本書挖掘出難得的深度。拉斯科納是壹個無神論者,性格矛盾多變,甚至荒謬。他驕傲自大。他不僅是壹個慷慨善良的人道主義者,而且有時冷酷無情,麻木不仁,到了喪失人性的地步。
讓拉斯科納的丈夫願意以苦難贖罪的關鍵人物是索娜,她是壹個被社會所有人歧視的妓女,卻代表著至高無上的聖潔和救贖,頗具象征意義。索納告訴拉斯科納:“承認妳的罪惡,上帝會給妳新生。”鼓勵他:“去用苦難來贖罪吧。”索娜自己留著銅十字架,把木十字架給了拉斯科納。她就像聖母瑪利亞,說:“我們壹起受苦,壹起掛十字架。”感動無神論者的拉斯科納,最終決定信仰上帝,走上信仰之路,實現內心的平靜。宗教信仰讓他的生活找到了安慰和依靠,給了他活下去的理由。
折疊和編輯這壹段的創作背景
多斯巴耶夫斯基生活的19世紀是壹個衰落的世紀。“歐洲衰落”的到來是壹場可怕的災難,它要麽是壹場充滿殺戮和暴力的革命,要麽是犯罪、墮落、盜竊和壹切罪惡的起源。這是壹個非理性的時代,人們懷疑壹切結論,懷疑自然的高貴,懷疑王權,懷疑信仰。尼采說,“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時代的終結。“上帝死了”,人類終於掙脫了上帝的束縛,獲得了絕對的自由,但同時也陷入了虛無。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參加反對沙皇的秘密集會而被捕,激怒了當局。第二年,他被判流放到西伯利亞,服了四年苦役。與罪犯的辛酸生活,使他對俄羅斯社會的陰暗面有了深刻的觀察,也對人的生命、人性中的善惡、俄羅斯人的性格有了新的認識。這些觀察和概念在《罪與罰》中有所呈現。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寫作《罪與罰》之前就進行了充分的構思,這是他多年醞釀的藝術結晶。早在1859年,他在給哥哥米哈伊爾的信中就說要寫“壹份關於壹個罪犯的供詞”,他有信心“這份供詞會確立他的名譽”。他關註當時俄羅斯社會的刑事訴訟,這些社會新聞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在1866的壹封信中,他提到要寫這樣壹部小說,他把小說的大綱告訴了當時《俄羅斯先驅報》的出版商卡特科夫。今年8月,他回到中國,開始寫作。他對自己的初稿不滿意。在他看來,小說是詩意的事業,要用心去寫。於是出現了第二稿和第三稿。直到1866結束,罪與罰終於出來了。在創作過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經歷了許多曲折的人生,這深深地影響了他在《罪與罰》中的結論。
折疊編輯本段評論欣賞
折疊作品思想
《罪與罰》是壹部傑出的社會心理小說,它的出版標誌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成熟。
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小說的中心人物,是壹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罪與罰的形象:他是壹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貧困大學生,是壹個有正義感的天才青年,但同時性格陰郁孤僻,“有時甚至冷漠、麻木不仁到了非人道的地步”,為了證明自己是壹個“不平凡的人”,他甚至犯下謀殺罪,“在他身上。”正是這種雙重人格的激烈沖突,使得主人公在肯定和否定自己的“理論”(即關於“常人”和“非凡人”的觀點)之間不斷搖擺。對於拉斯柯爾尼科夫來說,如果他願意做壹個“普通人”,那麽等待他的就是馬爾美拉多夫的悲劇結局,而如果他不顧壹切道德標準去做壹個“人類的主人”,那他將與無良卑鄙的魯人和斯維德·裏蓋爾洛夫同流合汙。他性格中占優勢的壹面最終在激烈的鬥爭中取得了優勢,並推動他最終否定了自己的“理論”,向索尼婭靠攏。小說通過這壹形象,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毒害,強烈批判了這壹原則的反人道主義本質,客觀否定了基於“超人”哲學的無政府主義反抗,因為這種反抗永遠不會為被壓迫者帶來新的轉機。
拉斯柯爾尼科夫不能成為真正的統治者,不是因為他像戈羅德金壹樣軟弱。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說法,拉斯科尼科夫很厲害。作者強調,無論是羅箭、拉斯科尼科,還是壹個氣質相近的姐姐,都屬於那種選擇了壹個思想,並始終為之努力,不惜忍受痛苦的人。拉斯柯爾尼科夫投降了,因為他——雖然不是用理智,而是用他的全部天性——不再相信他那殘酷的“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信給卡特科夫說拉斯柯爾尼科夫必須投降。我必須這樣,這樣即使我死在監獄裏,我也可以再次接近人們:他在犯罪後立即染上的疏遠和孤立的感覺折磨著他。犯罪之後,他脫離了人性的全部。他恐懼地看著。他失去了擁有人類感情的可能性。他最愛他的母親和妹妹,但出於對他們和自己的厭惡,他開始恨他們。因此,在《罪與罰》中,我對完全違反人類和人道生活的規律表示不寒而栗。《罪與罰》中對黑暗現實的描寫和批判,如他所揭示的城市貧民生活的艱辛,魯人的冷酷刻薄和極端利己主義,以及對地主斯維·裏加洛夫的放蕩無恥的批判,都突破了作家的反動說教,閃耀著清醒的現實主義光芒。因此,這部作品具有超越時空的藝術力量,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
然而,作者所作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只是基於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作者認為,壹切以暴制暴的方法都是不夠的,因為人是無法逃避來自內心的懲罰的,在毀滅別人的同時也在毀滅自己。作者還試圖將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因於放棄對上帝的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所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強大批判力並不協調:作者世界觀的尖銳矛盾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從《罪與罰》中我們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壹位具有強烈宗教意識的作家,希望通過宗教來拯救人類。他通過人物塑造,剖析了“自我懲罰”的宗教心理,令人深思。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中,有壹個內在的矛盾,即他對上帝有狂熱的信仰,認為“沒有信仰是壹種罪惡”,但又持懷疑態度。這種思想矛盾對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貫穿其小說的壹條主要思想主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壹大特色。
折疊宗教思想
《罪與罰》中,人物內心的平衡點是基督教,是上帝的信仰和救贖。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他們的理想是通過“罪與罰”來表現壹種救贖感。母題模式是:在原罪的基礎上再犯罪,然後被懲罰,在苦難中懺悔,最後被拯救。從罪到救贖的過程中,有壹個懲罰的階段。作者並沒有直接談贖罪,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懲罰上,因為在整部作品中,作者有意識地告誡人們,人要想充分認識自己的墮落,就必須對罪有清醒的認識,這其中夾雜著人們的道德自知和美好的願望。懲罰的心理過程本身就是壹個精神反思和徘徊的過程。所以人要在善惡的較量中懲罰自己,才能在痛苦的煎熬中樹立真正的價值觀。
即人們對自我罪的認識遠比救贖本身更有意義和啟發性。罪是人內在品質的壹部分。聖經上說:“真的沒有永遠行善不犯罪的義人。”在罪與罰中,幾乎每個人都有罪,無論是“被欺負被侮辱”的下層階級,還是所謂的掠奪者上層階級。從老婦人的妹妹麗莎·維塔到警官波爾菲裏,從高利貸者阿列娜到極度自私的魯人,從靠賣淫拯救全家的索尼婭到把女兒杜尼婭許配給魯人的普裏赫·裏亞,從酗酒無業的馬爾梅拉多夫到強迫女兒賣淫的卡特琳娜,從被情欲所困的斯維·德裏格斯洛夫到殺人搶劫的拉斯科爾尼,甚至從嫉妒惡心的瑪法到為了弟弟獻出自己的杜尼婭。這種寫法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有很大的聯系。東正教認為每個人都犯了亞當的罪,每個東正教信徒都有很深的原罪感。“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苦難經歷使他在創作中具有大量的宗教原罪意識,並以此為依托尋求精神上的突破。他用小說的形式告誡人們,人需要認清自己,才不會誤入歧途。
盡管犯罪在罪與罰中采取不同的形式,但小說中的大多數人物都是有罪的,無論他們是好人還是善惡之間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本意是通過描寫不同的罪人來表明我們生活在壹個罪惡的世界裏,所以人們背負著巨大的痛苦,人們處於道德與良知的沖突之中,在善與惡之間戰鬥。如果我們不註意罪的處理,人們就會背叛上帝,變得瘋狂或毀滅。拉斯柯爾尼科夫最終賣身於上帝,斯維·德裏格斯最終自殺,都證明了壹個道理:人的內心是無法戰勝上帝、宗教精神和道德意識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是“罪與罰”的意思。“如果罪人能夠改過自新,重新做人,那麽只有基督的律法才能體現在人們的良心中。”
宗教機制在小說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代表了壹種超我的理想,具有形而上的意義,能夠激勵人們棄惡從善,從惡中超越。拉斯柯爾尼預料到自己的本性是邪惡的,在自己的超人理論和所謂的美好理想中殺人,以至於犯罪,使自己的心靈失去了支撐,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受到了極大的痛苦。但最終在上帝的光芒下,他背負沈重的十字架贖罪,通過懺悔和苦難,在對上帝的信仰中實現了自我超越。
折疊內容解析
“罪”是書的開頭,只占壹章。從第二章到第六章以及結尾,作者寫的都是“懲罰”。
“罪”:作者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闡述“罪”的動機和準備。罪惡的膽怯使他時不時地放棄自己的想法,但貧窮的生活和無孔不入的社會不公、強迫犯罪和冠冕堂皇的犯罪不斷地推動著這種動機。作家把主人公作案動機的發展演變的所有細節都寫得很細致,其細致程度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由於作家親身經歷了貧困和苦役,他的描寫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情緒低落、精神恍惚等心理狀態。在各種動機的驅使下,拉斯柯爾尼科夫終於抓起斧頭,殺死了貪婪無恥、剝削他人的阿列娜。作者用了整整壹章的篇幅,詳細描述了殺人和殺人後躲藏的全過程。如此殘酷的壹幕,在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它的描寫效果特別逼真,甚至能引起讀者的某種生理反應,讓人惡心和震撼。這不僅是現實主義的偉大筆法,也是現代主義文學寫作特色的鼻祖。
“刑”:A、逃避刑。謀殺案發生後,拉斯柯爾尼科夫很快被列為重要嫌疑人。但他壹方面幹凈利落地掩蓋了犯罪證據,另壹方面又用反偵察的知識對付本案的偵查員,壹次次涉險過關。最後案情突變,又有壹個人投案自首,承認自己是這起案件的元兇。然而,拉斯柯爾尼科夫心裏壹直清楚,自己才是該案的真兇。
b、懲罰的意思。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後,從精神到肉體,壹直沒有停止遭受“罪惡”的折磨。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麽證明殺人是對不公平社會的合理行動,要麽承認自己的罪,接受懲罰。這種思維的折磨比偵察兵的審問要重得多。與偵察兵打交道甚至讓他有鬥智鬥勇的快感,而與他的頭腦爭論則讓他精神崩潰。刑罰除了精神折磨,還指自首後服刑。
C.懲罰導致救贖。索尼婭是被商人魯人陷害的,她更有理由否定社會、法律、道德、良心和上帝。如果是這樣,拉斯柯爾尼科夫有證據證明她的謀殺是合理的。然而,在命運的不斷打擊下,索尼婭依然堅持信仰,堅信天堂不滅。索尼婭的選擇讓拉斯柯爾尼科夫徹底繳械,於是他向索尼婭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婭的鼓勵下,他向社會和廣場上的人群坦白了自己的罪行,然後投案自首服刑。從獨自向索尼婭告白,到向廣場上的所有人告白,拉斯柯爾尼科夫的靈魂終於擺脫了苦難,從而走向解放和救贖。
總之,小說中的犯罪並不是說有邪念之類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殺人。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的壹個動機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動機是做壹個超人,壹個革命的思想和理智。懲罰是良心對人的真正譴責;而許多矛盾在索尼婭的《愛》中得到解決,使主人公再次皈依上帝,完成了從罪惡到懲罰再到救贖的全過程。
小說反映的主題具有現實意義:人們願意神化基督,它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自己,因為它能給人們找到壹個精神支柱。因此,在以基督教為背景的文化語境中,西方作家正視人類的局限性、缺點和惡性,在擺脫惡性的過程中倡導虔誠和善良。這樣,人類就可以通過接受苦難來救贖自己,在與邪惡的激烈鬥爭中發展和完善自己,從而使“罪與罰”的母題變得豐富而深刻。對“罪與罰”母題的研究深化了“人”的問題意識,凸顯了人的精神存在價值。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罪與罰”的獨特理解,打破了純粹宗教意義上“罪與罰”的面貌,同時構建了壹種全新的“人類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