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是壹本論述憲政體制如何發展的書。很專業,但是讀起來不難。
壹位美國總統曾評論說,美國憲法就像壹件對美國來說太小的外衣。如果他從前面扣,它會在後面裂開。因此,壹部建立在國內實力政治基礎上的憲法要想真正發揮約束現實政治的功能,就必須具備妥協精神和因勢利導、以小見大的政治智慧。
美國大法官霍姆斯在洛克納案中指出,憲法是為政治理念根本不同的人而制定的,這實際上要求憲法應該是高度抽象的。這樣才能有基本的包容性,才能承擔比普通法律更廣泛的統壹功能。
江蘇學者費孝通認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是許多分散的民族單元的多元統壹體,這些民族單元既有接觸、混合、聯系、融合,又有分裂、消失,形成了妳來我往、我來我往、我中有妳、妳中有我、各有個性的多元統壹體”。
1979年3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時任總督麥理浩。會後,鄧小平對身高超過6英尺的港督說,“如果妳認為統治香港不容易,那就去統治中國吧。”
政治是每個人的事。在“星期五”到來之前,魯濱遜的荒島沒有政治。
作者告訴我們,憲法不是壹成不變的,它也是變化的。
第壹,在美國憲法理論中,原作者的目的是尋找建國時制定者的初衷,這是違憲的。保守派理論甚至認為美國憲法的意義僅限於建國那壹刻,所有的修正案都是違憲的。但在自由派學者看來,建國、重建、新政都是具有憲法意義的時刻。因此,憲法必須被理解為代際對話和各種憲法傳統的綜合體。
第二,美國憲法的歷史反復告訴我們,壹旦法院將憲法解釋為社會進步的流行理念,往往就是司法遭遇挫折的時候。憲法解釋只能判斷法律的合憲性,而法院在判斷是否合憲時,只能依據憲法,而不能依據壹種流行的經濟社會理論或道德進步觀念。試圖用自我的崇高理念來代替憲法的惡,往往會導致更大的惡,所以對憲法的解釋並不是為了建構壹個完美而正義的理論。多元社會不可能有“完美憲法”,憲法也不可能是道德原則的邏輯推演。為了實現同體合壹,憲法往往要寫妥協和讓步。憲法必須是歷史上確立的規範,其效力指向未來。唯壹不變的憲法規則是憲法在變。這是壹艘在航行過程中不斷被修理的船。
第三,憲法是壹種長期存在的自治。它的成功實踐依賴於傳承下來的憲法中每壹代人對同體的信仰,而這種信仰的產生又依賴於同體政治文化中是否有壹種歷史敘事能使我們在壹起。
第四,憲法的設計是為了經受漫長歲月的考驗,所以它必須適應人類事務中的各種危機。
在這個大眾民主的時代,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不能帶來權力,也不代表美德。中國的憲法學者與其說是在嘗試改革我們的憲法,不如說是在尋求他人,改革自己的憲法觀,“重新發現中國的憲法”。
這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壹部分“方法”,包括五篇文章,都在討論壹個問題,即“我們應該怎樣研究中國的憲法”。在“實踐”的第二部分中,* * *包括了四篇用具體事件來討論問題的文章。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親手解剖壹只麻雀,親手品嘗梨子”。
本書的第二部分對具體案例進行了精彩而鼓舞人心的解讀。希望能看到更多作者這樣的文章。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2007年上映的壹部電影《每當世事變遷》,該片由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合拍,講述了1997年後的十年間草根階層的故事。十年,只是為了讓壹切都完美。
這本書的封面很有創意。是重慶銅業局楓林洲的航拍照片。屏幕上的建築就像壹個迷宮,壹個問號,寓意深刻。我個人很喜歡重慶,這是西南地區的“法制小鎮”。這個封面是作者給我們的壹個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