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競爭力,促進相鄰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關鍵是從法律層面進行創新,改革我國城市的設置方式,形成新的治理模式,建立科學合理的城市協調發展機制,加強區域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
1行政區劃是國家權力空間或區域的劃分和配置,包括區域範圍、層級和行政中心的劃分。
行政區劃是國家結構的基本組織形式,是中央政府統治和管理全國各地的有效手段,是關系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
所以壹般來說,壹個國家的行政區劃框架壹旦確立,往往是相對穩定的,會長期傳承下去。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和數量的增加,壹些中心城市的空間擴展受到鄰近城市的限制,鄰近城市之間的摩擦逐漸增加,因此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日益突出。
在這種情況下,以“撤縣(市)設區”為主要內容的行政區劃調整成為解決問題的行政手段。通常的做法是將大城市周邊的縣或縣級市改為區,納入大城市的行政區域,為大城市與周邊地區的統壹規劃和協調發展創造條件。
…………………………………………………………………………………………
2 .近年來,我國“縣(市)設區”行政區劃的調整
浙江省撤銷縣級余杭市、蕭山市,設立杭州市余杭區、蕭山區;撤銷金華縣,設立金華靳東區;撤銷鄞縣,設立寧波市鄞州區;撤銷衢縣,設立衢州市衢江區。
山東省撤銷長清縣,設立濟南市長清區。河北省撤銷縣級豐南市和馮潤縣,設立豐南區和豐潤區。
以珠三角為核心的廣東省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之壹。因此,它也成為中國的“撤縣(市)”
有區的重點地區。近年來,廣東省行政區劃的調整主要包括:
1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其代管的番禺市、花都市,整建制改為廣州市番禺區、花都區。
2.調整江門市行政區劃:將其原新會市改為新會區;
3.調整汕頭市行政區劃:撤銷汕頭市升平區、金源區,設立汕頭市金平區。撤銷汕頭市合浦區、達濠區,設立汕頭市濠江區,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
⑤調整佛山行政區劃:順德、南海、高明、三水撤銷,禪城區、順德區、南海區、高明區、三水區並入,佛山成為全省第三大市。
………………………………………………………………………………………………
3 .“縣(市)設區”發生的基礎歸納:
第壹,為中心城市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心城市發展到壹定程度後,缺乏合適的用地空間,其周邊縣(市)可能是拓展的正確方向。
二是擴大中心城市規模,增強實力。調整行政區劃,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對腹地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是統籌中心城區與周邊縣(市)之間的道路、港口、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
四是解決市縣(市)同城化問題。地級市與縣(市)位於同壹城市,給兩個城市的發展都帶來了困難。
五是解決雙城問題。兩個相鄰的城市成了壹個整體,但規劃和實施是分開的,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汙染治理方面也存在難以協調的問題。
……………………………………………………………………………………………………
“撤縣設區”及其背後的因素
二是城市協調發展的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當城市快速發展,中心城市與周邊摩擦增加,市縣之間利益爭奪越來越多,沒有相應的城市協調發展機制時,就進行“撤縣(市)設區”的行政區劃調整。
第三,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情結”是深刻的。“撤縣(市)設區”的主要受益者是中心城市和大城市。這與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對大城市的強烈偏好有關,也與大城市的政治地位較強有關。
…………………………………………………………………………………………………………
4 .“縣(市)設區”行政區劃調整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積極影響
. 1有利於周邊城市協調發展。它可以統壹大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規劃,促進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協調城市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之間的內耗。這種治療方法簡單、直接、快速。
. 2有利於擴大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和規模,增強城市的競爭力,迅速擴大城市的發展空間、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從而提高城市在區域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增加城市在國家資源配置談判中的分量,從而為城市發展贏得政策和資源的利益。
. 3有利於加強壹些重要資源的開發。通過行政區劃的調整,壹些擁有重要資源(港口資源、土地資源、旅遊資源等)的縣(市)。)改為區,有利於發揮中心城市強大的政治能力、投融資能力、管理能力、招商引資能力和人才能力。
負面影響
. 1不利於城市之間的競爭,尤其不利於大城市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
“縣(市)設區”後,是行政權力的統壹集中,可以使政令更加順暢,強化政府權威,但也增加了政府幹預,增加了管理層級,助長了地方官員的官僚習氣,損害了地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靈活性。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自下而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比自上而下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具活力。東莞、番禺、順德、南海都是很好的例子。
城市競爭力的提升不是靠規模的擴張,而是靠自身素質的提升。深圳壹直期望把東莞、惠州的壹部分納入進來,理由是目前用地非常緊張,發展空間不大。然而,深圳仍有相當多的未利用土地,壹些已利用的土地效率不高。深圳作為特區城市,有理由為全國城市的發展做出表率。
. 2不利於維護本行政區域穩定良好的社會經濟秩序。行政區劃的不斷調整,影響了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和順利開展,更給市民的工作生活和廠商投資者的管理發展帶來不便。尤其是跨區域行政區劃的調整。
. 3行政區劃調整帶來了虛假城市化和建設浪費。城市人口和空間規模迅速膨脹,形成了虛假城市化。農村的產業、農村的人口、農村的經營體制,大面積還是在城市地區。這不利於管理,也在壹定程度上導致對農村和農民的進壹步忽視。
造成了城市的虛假繁榮,經濟泡沫,資源浪費。行政區劃調整後,壹些城市開始大規劃,大興土木,大興土木。
建立新的中心城市,建設標誌性工程和形象工程。固定資產的巨額投資雖然在壹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但也給未來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很多隱患。
而且人為建設新的中心城市,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因為比較偏遠的縣級市都改區了,市區相隔很遠,城市
基礎設施等方面沒有完全整合,整個城市非常松散。
. 4不利於制度創新
行政區劃的調整可能暫時解決了城市發展和城市競爭力的協調問題,但是城市會發展,等等。
問題會不斷增加,基本不可能繼續通過行政區劃調整來解決這些問題。
同時,跨區域的環境汙染、重復建設、規劃協調等問題,可以通過行政區合並來解決,但不是根本。
對策。
從長遠來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進行制度創新。通過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協調城市之間的發展,創造
良好的城市發展環境。
…………………………………………………………………………………………
5相關對策和建議
“撤縣(市)設區”的行政區劃調整無助於大多數問題的根本解決,是壹種有待改進的行政手段。
中國大概是世界上唯壹壹個頻繁調整行政區劃的國家。行政區劃調整可以達到的效果,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
經濟協調可以用經濟手段和市場手段來解決。
政治體制問題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解決。
. 1改革城市設置方式
按照國際慣例,城市應該是壹個實質性的城區,也就是說,是壹個以非農產業為主,非農人口密度高的區域,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廣大的農村和農村人口。
這就需要改變目前通過整個系統設置壹個市場,實行切塊的做法。省下有市縣,與省縣同級,縣內可設鎮。有不同的觀點認為城市和城鎮應該是同壹個地理實體。規模有區別,但形式和功能沒有區別。
配合城市設置改革,就是要加快政府職能改革,使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務型轉變,由官僚型向扁平化轉變。
壹方面,要大幅度減少政府的管理職能,特別是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幹預,政府工作的重心要轉移到社會事務上來。
另壹方面,將省和地級市的部分職能下放到縣市,會賦予基層政府更多的權利和責任,同時也要以法律形式明確各級政府之間的權責劃分。
通過這樣的改革,省級政府可以從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進而可以管理更大的地域範圍。
. 2形成新的治理模式,建立城市協調發展機制。
長期以來,中國的城市習慣於垂直管理,而不習慣於橫向合作與協調。然而,隨著政治和經濟體制的轉變,傳統觀念和管理模式必須改變,新的現代治理模式需要加快。新型治理模式的核心是治理主體多元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治理過程相結合,程序公開透明民主。
在人口密集地區,特別是城市群建立城市協調組織。所有的城市都是自願參與的,所有的城市都應該是平等的成員,參與問題的討論,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協調機構主要解決跨區域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環境保護和產業。
發展等問題。城市協調組織是壹個議事機構,其成員代表各市政府,主要通過聯席會議、聽證會、雙邊和多邊會議等協商機制開展城市間的溝通、協商與合作。城市協調組織應該多元化。比如整個珠三角可以成立壹個協調機構,其中相鄰城市之間也可以成立壹個協調機構。
比如廣州和佛山,深圳和東莞,珠海和中山,江門,佛山和中山。以加強他們之間的溝通、聯系與合作。港口、機場、地鐵、輕軌等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要通過城市間協調解決。
. 3加強區域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區域規劃在國內應用不多,影響力也不大。城鎮體系規劃可稱為區域規劃,但多局限於行政區域,其編制主要由建設和規劃部門完成,實施難度很大。
在美國和歐洲,為了保證區域規劃的實施,建立了相關的機構和組織,對大都市區的城市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方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
. 4科學穩妥地進行行政區劃調整。
“撤縣(市)設區”等行政區劃調整要科學穩妥進行。調整必須有理有據,要照顧群眾的歷史感情,
傳統習慣,工作生活方便。調整程序應科學、公開、透明,不應由政府單方面或僅由專家決定,讓社會各界有充分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聲音。特別是要防止城市經濟區和城市行政區的故意重疊,這可能在短期內是有利的,從長期來看是完全不可取的。行政區劃不可能跟著經濟區變化。
. 5積極開展法律法規創新。
由於過度依賴行政區劃調整來解決跨行政區經濟建設和市政建設中的問題,沒有在完善法律法規、改進管理方式和調整工作關系方面下功夫,導致行政區劃調整頻繁。
…………………………………………………………………………………………
行政區劃調整不是簡單的取消和劃分的問題,而是關系到老百姓的感受,影響到城市和地區的長遠發展。
它影響著城市政府運行和管理的成本和效率。
因此,行政區劃的調整要高度謹慎。
事實上,中國目前迫切需要的不是行政區劃的調整,而是與行政區劃調整目的相同,但更具有持久性和規範性的法律法規的創新。通過法律和制度創新,創造良好的城市競爭和發展環境,促進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成長,解決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是人們應該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