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從案例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2000字以上

從案例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2000字以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意味著法律應當確認和保護公民在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方面處於平等的地位,不允許任何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現代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則之壹。資產階級首先提出這個口號,作為反封建特權的思想武器,並把它上升為法律原則,寫進法律。65438年至0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證實了這個口號的精神。1789的《法國人權宣言》明確陳述並確認了這壹點,其第6條規定:“法律是公民意誌的表現。所有公民都有權親自或通過其代表參與制定法律。法律應該對所有人壹視同仁,不管是保護還是懲罰他們。所有的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因此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平等地擔任所有的官職、公職和職位,除了德行和才能的差異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差異。“從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為資產階級法制的壹項基本原則和壹項重要的司法原則。這壹原則對於資產階級最終推翻封建特權制度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是,由於私有制、人們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事實上的不平等以及資本主義特權的存在,這壹原則在資本主義社會並不能真正實現。資產階級要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了人與人之間實際上的不平等。社會主義法律批判地繼承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它不僅意味著形式上的平等,而且因為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而消滅了人與人之間事實上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為最終消滅不平等和階級創造了條件。社會主義法律肯定了權利和義務相壹致的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現在:所有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都按照同樣的法律標準受到同等對待;所有公民在其權利受到侵犯時都受到平等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平等地追究法律責任,依法給予平等的法律制裁,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雖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老生常談,但總要再說壹遍。第壹件事是:根據山東大學2001的招生簡章,姜報考該校,並按簡章上的規定獲得“高考優秀學生獎學金”二等獎——“四年免學費、免住宿費,學生可繼續學業,自主選擇專業。”僅壹年後,山東大學以該生多科不及格為由,取消了其二等獎學金的所有待遇。依據是2001年7月23日學校制定的《學籍管理規定》第五十二條:“獲得高考優秀生獎學金的人員,考試不合格的,不再享受高考優秀生獎學金的全部待遇。”各位讀者朋友請註意,盛大此舉是提前公開招生簡章(與考生平等簽約);而《學校註冊管理條例》第52條(可視為與學生的“不平等條約”)來得更晚,因為學校單方面在預招生簡章的合同上附加條件,在法律上不應視為有效。說白了,我覺得《山大學籍管理條例》第五十二條就是現代版的“請入甕”。壹旦妳到了我的手裏,壹切都不會再由妳決定了!反正學生成績的好壞壹定程度上還是掌握在學校手裏的!但令人不解的是,壹審法院經審理後,不僅沒有否定《山大學籍管理條例》第五十二條的法律效力,反而認為姜是山東大學在校學生,山東大學依據《學籍管理條例》對學生進行獎懲,是學校自主管理的權力,學生有遵守的義務。兩者不是地位平等的民事主體,由此產生的糾紛不屬於民事法律法規調整的範圍。據此,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多麽“自我管理的權力”“他們不是平等的民事主體”!無獨有偶,鄭州市中原區三官廟村村委會以“村規民約、村民投票”的方式否決了部分村民的福利分配權。壹審法院認為,本案中,村委會執行了村民會議的決議,是少數服從多數的結果。在這個問題上,村民和村民委員會並不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不能簡單地套用民法上的公平或法理學上的正義來判斷是非。如果這裏有偏差和錯誤,需要依靠立法的完善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而不應該通過法院對村民自治的不當幹預來實現。據此,法院駁回了8名原告的訴訟請求。再壹個(村民和村民委員會)“不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當神聖的法院壹再以“不是平等地位的民事主體”為由駁回上訴時,我們知道法律的天平已經嚴重傾斜了!不是傾斜在法律(立法)的紙面條文上,而是傾斜在法律的實施上,傾斜在法官的心裏!從自然狀態來看,個人與其管轄的單位之間,個人與其工作的各種組織之間,當然存在著天然的地位不平等。這種地位的不平等是因為雙方掌握的資源不平等,弱勢的個人和強勢的單位和組織,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類社會之所以成為文明的人類社會,而不是弱肉強食的自然叢林,就在於現代社會的法律制度確立了人類與強大的單位和組織之間權利平等的基本原則,以確保最弱小的社會個體“風可以進,雨可以進,王不能進”的權利!這是公民權利的底線,也是社會文明,人類獲得尊嚴的底線。按照上述兩個法院的邏輯,人到了單位,當然要服從單位的管理,不管單位的管理制度合理不合理,合法不合法,合同不合同。單位與個人不應是“地位平等的民事主體”,單位與個人之間的任何矛盾糾紛都不應屬於民事法律法規的調整範圍。同理,政府與民眾之間、管理者與管理對象之間、國家與個人之間,也應該存在服從與服從、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不會有“平等的民事主體”。那麽,我想問:世界上還有誰和誰是“平等民事主體”,還有哪些關系需要法律法規調整?為什麽需要法律、法院和法官?來個社會達爾文主義吧,誰的拳頭最大,誰的權力最大,誰最後就贏,否則就死。這很“適者生存”。文明的使命和法治的使命不就是“賦予弱者權利和尊嚴”嗎?如果個人與國家及其各種組織、個人與單位之間沒有“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永遠是海市蜃樓。在我們這個缺乏人權傳統的國家,個人的權利從來都是可有可無的。法官總有“兩者不是平等的民事主體”的想法,然後拋棄現有的法律而不用。看來不是偶然,只是媒體揭露的冰山壹角。媒體披露案情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把它看做重點。這方面的報道只是壹帶而過,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個人只需要順從它,服從它;壹般來說,單位與個人、組織與個人之間不存在“侵權”。那是壹個沒有訴訟的和平世界,還是壹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請讀者互相學習。前不久聽說我們國家要對各級領導幹部進行人權教育,這是壹種進步。為什麽不給全國所有法官上幾次人權教育,補上壹堂人權觀念課?它同樣現實而緊迫。如果是這樣的話,或許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緩解國家“無人可依”和民間“冤情無人可訴”的窘境。

  • 上一篇:中國奴隸社會的法律指導思想是如何變化的?這個變化對後來的封建法制有什麽影響?
  • 下一篇:反對校園暴力的海報圖片-校園欺淩手抄報文字簡短。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