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建設法治中國的意義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中國的實施意義重大。
(1)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基石。
法治旨在保障公民權利,旨在限制和規範國家權力。法治不僅要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還要維護公民的公民權利。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各種侵犯公民權利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只有遵守法律,堅持公正司法,規範行政行為,讓政府真正依法行政,才能保證公民的權利不受侵犯。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主體需要法律來確定其地位和保護其權利;市場經濟的各種活動需要法律來規範,各種矛盾需要法律來解決;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需要法律確認;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需要法律的保駕護航,離不開法律作用的充分發揮。沒有法律和法治,就沒有市場經濟。法治國家目標的確立有利於法制和法治在全社會的合法發展,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法律環境。
法治是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安全閥”。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正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任務艱巨。在此背景下,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穩定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在這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實踐中出現的分配不公、勞動者權益保障不足、行政權力導致的“暴利”和壟斷地位導致的“暴富”等問題,主要是因為缺乏規則或無視現有規則。社會公平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目標,公平正義只有通過法治才能實現。
(5)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僅僅是GDP的提高,並不意味著人民富裕,國家強大。中華民族的復興,國力的強盛,人權的尊重,人民享有良好治安、優美環境、健康飲食的“中國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把法治作為社會治理的工具。
第二,我們需要建設什麽樣的法治中國?
建設法治中國,首先要搞清楚什麽是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絕不是壹個時髦的口號,而是壹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現實目標。選擇最重要的,以下三個特征構成了中國法治最基本的要素。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憲法法律地位最高、權威最大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典型的特征。維護憲法權威,就是以同樣的意誌維護黨和人民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的尊嚴。保證憲法的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這是中國法治最堅實的基礎。建設法治中國,要讓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成為全社會追求的基本準則,讓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壹律平等並得到嚴格執行,讓人權得到尊重和保障,讓每個人都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重要的使命。法治使國家繁榮,法治使國家強大。建設法治國家,就是要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制支撐和保障,使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健全,經濟發展更加健康有序,社會運行更加穩定和諧,各項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使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與法治中國齊頭並進。
第三,應該如何建設壹個法治中國?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堪稱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指南針。建設法治中國有六個關鍵點:
(A)高級領導人的政治決心和信心
任何權力規範和約束都應該而且只能自上而下進行。政治家要有倡導和實施法治的決心和信念,用足夠的政治智慧來執行法治,限制自己的權力,帶頭守法。
(二)註重科學民主立法
立法是法治的前提。我們的立法制度只有壹個根本目的,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要切實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把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貫穿於每壹部法律法規制定的全過程。要使立法真正符合人民意願,完善科學民主的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的方式,認真傾聽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廣泛集中民智民意。要使立法真正立足於客觀實際,從改革發展穩定中最突出的矛盾入手,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研究決定哪些法律、怎麽制定,哪些制度、怎麽制定。要使立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進壹步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增強各項法律法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3)著力保障法律有效實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遵守法律、嚴格執法和起訴違法者的問題更加突出和緊迫。因此,我們應該在繼續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壹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壹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擁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壹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受到追究。二要堅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國家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辦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應當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第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應當行使其監督憲法和法律實施的重要職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應當行使其重要職權,確保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遵守和實施,以確保所有國家機關真正利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謀取利益。第四,要改革現行的績效評估體系,建立壹套以法治為重要指標體系的績效評估體系,即“法治GDP”,以保證法律的實施。壹個地方政府領導能否得到重用或提拔,取決於他是否具有法律意識,是否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方法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壹旦建立了以法治為重要指標的績效評估體系,法律的實施就有了保障,法治中國的建設就會更加順利。
(4)著力保障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實現司法公正,必須樹立現代司法理念,推進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創新。
1.樹立司法獨立的理念
司法獨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礎。關於如何理解中國的司法獨立,學術界有很多爭論。有的主張西化獨立,有的主張漸進獨立等等。筆者認為,目前不能脫離我們的政治制度談獨立,要符合我們的國情。第壹,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和司法獨立的關系。必須明確,黨對司法的領導主要體現在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上,而不是代理和幹預具體業務和工作。二是規範和完善NPC司法監督,高度重視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三是改革現有的司法人事和財務制度。現行的司法管理體制是,各級司法機關的人事權和財產權都受制於地方黨委和政府。要從根本上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就必須改革司法體制。首先可以考慮基層和中級法院的法官由省級人大任命,高級和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全國人大任命,再由最高法院管理的方式。其次,要改變地方政府控制司法權和財權的現象。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將法院經費單列,納入國家預算。為此,有學者建議,應借鑒歷史的教訓和其他國家的經驗,重視司法經費獨立對於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四是正確處理上下級法院的關系,確保下級法院獨立辦案。上下級法院的關系不是行政領導,而是監督和審級。設置不同的審級,保證當事人上訴權和司法公正的實現。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指示和批示,下級法院對上級法院的事前指示,都是違背司法獨立原則的,應當根除。
2.大力加強司法隊伍建設,特別是法官隊伍建設。
司法工作的生命力在於司法公正。法官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法官的素質是司法公正的基礎,高素質的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先導。我們必須提高法官的道德修養、職業素養和司法公正。
(5)註重用制度規範和約束公權力。
現在很多法律並沒有真正執行,公權侵犯私權的現象屢見不鮮。如果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權力就是壹只肆意的野獸,會危害社會。把權力關進體制的籠子是什麽?首先是民主的籠子,通過統壹的程序規則來制約公權力的行使。特別是要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對地方黨政壹把手的權力進行更嚴格的硬約束。因此,應盡快制定行政組織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法規,為各種行政行為提供最基本的權力邊界和程序規則,防止決策機關規避程序法濫用決策權,確保每壹項權力都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二是法治的籠子,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機關依據法律和法律授權制定規範;不僅要求行政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辦事;還要求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法律法規規定的各項職責都要積極履行,不能玩忽職守、不作為。同時,履行法定職責必須依據法定程序。三是監督的籠子,通過公共約束來規範公共權力。要進壹步擴大信息公開的範圍,包括領導的指示、批示和壹切行使權力的形式,實現黨務、政務、司法、公共事務的真實信息公開,通過公共約束來規範公共權力。要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監督和批評政府,拓寬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的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新興媒體監督的便利,實現對公共權力行使的全時監督。只有這樣,才能讓所有官員在法律面前不越線,防止權力濫用和失控。
(六)著力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中國的法治意味著人人尊重和遵守法律。
只有法律成為公民必須相信和敬畏的規則,人們才能走在這個規則的底線上,這樣道德才不會墮落,底線才不會被打破,秩序才不會崩潰,公平正義才會讓人有所期待。只有全社會都把法治作為壹種生活方式,法治中國才會形成。因此,我們應該把“促進整個社會學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壹個重要目標。壹是加強領導幹部法治培訓。讓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無疑引領和弘揚了全社會的法治精神。二是深化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人民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本力量。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懂得依照法律和程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自覺履行法律義務,為建設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望采納。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