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大學生政治論文如何寫2000字範文

大學生政治論文如何寫2000字範文

政治是整個社會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我給妳帶來了壹篇2000字的大學生政治論文,希望對妳有幫助。

大學生政治2000字論文: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簡析

摘要: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從設計到運行已有近60年的歷史。這壹時期,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其建設,並將其視為維護社會穩定、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徑。本文以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為研究對象,根據教科書的相關知識,通過查閱壹些資料,分析了制度設計和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可行的對策。

關鍵詞:中國政治制度;現狀;反措施

壹.背景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從設計到運行已有近60年的歷史。這壹時期,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其建設,並將其視為維護社會穩定、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徑。中國的人都是被個人思想驅使的,想升官發財顯擺祖宗是過去中國很多人的思維。而依靠社會科學機制,增加大多數人財富的方法、制度或機制創新很少,大部分會壹步壹步反復來。當社會腐敗無能的時候,改變政治機器的方式是極其簡單和愚蠢的。最常見的就是起義,革命,造反。當然,這也是人類為了達到目的而自相殘殺的壹種方式。我認為研究政治制度意義重大。對於國家來說,朝代興亡,政權興衰或更叠,社會經濟發展或倒退,民生或困苦等。,歷史上發生的壹切,除極少數例外,總是與當時的政治制度設計是否合理,運行是否正常有關;對於個人來說,幾乎所有曾經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人,都不得不依靠當時的政治體制或者借用壹些部門來達到目的。

二、政治制度的含義

所謂的政治制度是什麽意思?壹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準則,要求各種政治實體在社會和政治領域遵循。它是整個社會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制度、文化制度壹起規範著社會成員(包括社會組織)的行為,以保證整個社會的有序生存、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它以國家權力的規範為主要內容,也包括其他政治實體(政黨、公民等)的規範。)那些與國家政權密切相關,雖然不是國家政權?。以及當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10年6月以來在中國大陸實施的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權、政府制度、國家與社會關系等壹系列根本性問題的法律、制度、規則和慣例?。

三。政治體制運行中的問題

(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部結構與其功能要求不協調。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國從1997改革後,國務院機構設置如下:25個司局,17個直屬機構,6個辦公室,19個歸口管理的國家局,加上9個直屬機構,多達77個* *。從相應專門委員會的設立情況來看,以九屆全國人大為例,僅設立了民族、法律、財政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外事、僑務、內務司法、環境與資源保護、農業農村等9個專門委員會。然而,就在這壹屆,* * *收到的賬單多達830張。顯然,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協調,人大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審查和監督,也無法實現其功能要求。

(2)在法制方面,人民熱愛法律、尊重法律、崇拜法律的習慣亟待解決。

近年來,我國雖然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與當前轉型期存在的問題相比,仍顯不足。以2001從1到11為例。在此期間,全國檢察機關* * *立案偵查貪汙賄賂大案要案15877件,其中涉案金額1萬元以上的1280件;查處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2916人;立案偵查瀆職侵權案件8136件,其中大案要案2146件;查處行賄犯罪嫌疑人1704人,造成國家工作人員貪汙數額巨大,同比上升39.2%。由此可見,中國腐敗的嚴重性在於其普遍性,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傳統文化道德體系中自我調節的失靈和法制的不完善。

第四,正確對待當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壹,中國歷代的政治制度必須立足於中國的土壤,反映中國的國情,有自己的特色,其結果當然離不開中國的社會形態、經濟模式、民族心態、哲學倫理等。因此,對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觀察和思考首先應該堅持歷史的視角。壹些現在看來不適合甚至違背現代民主原則的制度,比如1949之後不久建立的制度?軍事管理委員會?強調黨政不分?壹元論?,?計劃經濟?系統等。,在當時,往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在當時走上形式並非偶然,而是經過了當時政論家和活動家的反復篩選和論證,是當時各種社會矛盾的產物。

二、註意?傳統對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影響。壹方面,要看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凝聚,對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對國家抵禦外來侵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另壹方面,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壹直被剝削階級所統治。無論奴隸主、封建主還是官僚資產階級,都要用自己的國家機器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因此,舊社會的政治制度本質上是階級壓迫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存在先天缺陷,如它們要麽突出王權、皇權和特權;或者強調人治,發展個人獨裁;或者強調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區別,頑固地保留和使用宗法制度等。,這必然會對當代中國政治產生壹定的影響。

第三,要用比較的方法。我們知道自然科學最重要的方法是實驗,但是用實驗來研究政治制度是不可能的,經驗證明比較分析法是最可行的。比較的方法有兩種:壹方面做縱向比較,把今天的政治制度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進行比較;另壹方面,與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現行的外國政治制度進行橫向比較。

結論

通過對中國政治制度的學習,我不僅掌握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壹些基本問題,而且學會了分析制度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受益匪淺:第壹,中國現行政治制度基本適合中國國情。中國人口這麽多,各種資源總量雖然挺大,但按平均人口水平來說往往很低。鑒於這些情況,中國要盡快擺脫貧窮落後,只有中國* * *產黨能做好這項工作。其次,中國現行制度的缺陷有其歷史原因。中國現在的體制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權力太集中,作用太大。這種權力高於壹切的局面不僅影響了群眾的積極性,為腐敗的盛行創造了條件,也影響了科技的發展。針對制度中存在的壹些缺陷和不足,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加以完善,促進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

參考

張悅。政治文化維度與制度選擇[J].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2]李悅君。中國政治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J].雪海,2009(6)。

[3]王照剛。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回顧與思考[J].東方論壇,2011(3)。

[4]徐勇軍。政治制度正義、屬性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河南師範大學學報[J],2004(4)。

[5]俞可平。論當代中國的政治制度[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5)。

大學生政治論文2000字第二部分:當代中國政治面貌研究

摘要:理論是時代問題的答案。本文認為,政治學研究應采取表象研究的方法,在把握時代特征和根本問題的基礎上推進理論研究。基於對馬克思主義本質內涵的理解,本文認為交往實踐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物質生產交往實踐具有基礎性意義。物質生產交往實踐所產生的物質利益關系是社會形態分類的基本標準,決定了適合特定社會的政治模式。對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的研究,就是在正確識別當代中國社會類型的前提下,探索壹種合適的政治模式。

【關鍵詞】外觀;當代中國政治;政治哲學

【作者簡介】胡宇,講師,蘇州社會學院博士生215123。

(1)

理論是時代問題的答案,理論研究需要有深刻的問題意識。理論形態的建構固然重要,但對理論建構的時代語境和方法論的考察卻具有前提考察和批判的性質。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特征是什麽?本質上,她是由壹定的時代語境造就的,深深依賴於出場路徑的出場形式。?[1]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形態應該隨著時代語境的變化而變化來完成嗎?出來嗎?、?禮物?、?退出?、?缺席?理論和實踐的辯證作用,防止德裏達所說的重演?斷開的時代?。任平教授的出場方法從出場語境、出場路徑和出場形式三個方面研究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語境是考察馬克思主義賴以存在的時代視域、現實基礎,特別是馬克思思想當年出場的現實條件與當代現實的關系?歷史距離?調查。?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和在場性發生了什麽變化?斷線了?和挑戰都受到新全球化時代背景的影響。密切關註壹系列新的全球化問題,成為?反思問題科學?,它成為馬克思主義當代形態的路徑和方式。通過回答問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成為與時俱進的外觀形態。?[2]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如何建構當代中國的政治形態。根據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為了構建合理的政治框架,我們必須了解市民社會的基本情況。政治模式必須適應社會形態的基本狀況,否則政治上層建築可能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我們需要弄清楚今天的中國是壹個什麽樣的社會。當代中國社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處於什麽地位?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需要什麽樣的政治形態?

(2)

社會是壹個交往關系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質利益關系。在馬克思看來,歷史是從事物質生產的個人為了生存而創造的。馬克思指出:以壹定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壹定的個人,具有壹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產生於某壹個人的生活過程。但是,這裏所說的個體,並不是他們自己或者別人想象的那種個體,而是現實中的個體,也就是說,這些個體從事活動,生產物質,所以他們是在某種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物質邊界、前提和條件下活動的。?[3]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的第壹個前提是活生生的個人的存在。要想維持人的生命,就必須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要想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必須要有能滿足需求的東西。想要得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東西,就必須生產出來。甚至舊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經濟仍然是壹種生產活動。甚至狩獵采集經濟也不是孤獨的羅賓遜的個體活動,而是壹種* * *活動,是壹種交流活動。馬克思認為交往實踐是人的壹種存在方式,是壹種社會存在。人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裏說的人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是靠自己的生產力和相應的交換發展起來的?直到最遙遠的交流方式?受限於。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有意識的存在,人的存在是其現實的生命過程。?[4]生產力結構或技術交流描述了物質生產實踐的實體結構,它表明了人們實際上是如何改造自然並獲得滿足其需要的商品的。生產關系或經濟交往的結構是物質生產實踐的有意義的結構,它描述了從事同樣生產的人們如何組織起來共同生產,人們能從生產成果中得到什麽份額。與孤獨的羅賓遜相比,壹起工作的人馬上面臨分工、歸屬、產品分配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人的需求的滿足。主體參與交往總是有其預期的主觀意義,但交往實踐帶來的意義首先是客觀的,不壹定與其主觀意義壹致,而交往實踐對所有主體都有意義,這些意義是相互聯系的。根植於同壹個交際實踐中的每壹極的意義都是相互關聯的,彼此都以其他意義作為這個意義存在的條件。

政治是基於物質生產交往實踐的交往活動和交往關系,政治的本質是物質利益的調整。每個人都是憑借自己的主觀資格和能力參與交往的,而人的資格和能力當然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他所能參與的交往的層次和水平的差異,從而決定了他從交往中所獲得的客觀意義或結果的差異,這就是社會分層和物質利益差異和矛盾的根源。除了自身的能力和資格,社會制度體系影響著經濟主體參與交往時所能獲得的客觀意義和結果。因此,經濟主體總是希望制度體系能夠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並積極影響制度變遷。馬克思曾在《政治冷漠》壹文中批判政治冷漠的聖人,只要求工人階級在思想上反對資本主義,而不能實際上反對資本主義制度。我們認為,政治是以物質生產交往為基礎的政治交往實踐活動。政治是多極政治主體基於多元利益,以物質利益為中介而形成的壹種交往實踐和交往關系。這個定義主要有四層含義:(1)政治起源於物質利益矛盾和沖突的協調和解決。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出現,人與人之間出現了利益分化和沖突,產生了階級。最初是依靠宗族社會的公權力和權力機關來解決物質利益的矛盾,這是政治的最初萌芽。隨著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宗族社會的公共權力和權威逐漸轉變為脫離社會的新的特殊公共權力和權威,這就是國家,國家成為物質利益矛盾和政治發展的新階段。(2)在階級社會中,物質利益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所以政治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之間的鬥爭;國家產生後,階級鬥爭主要表現為對國家政權的爭奪。私有制出現以後,社會分化為階級以後,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矛盾就不單純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矛盾了,它是私有制引起的不同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矛盾的組成部分和具體體現,因而?把政治沖突歸結為經濟發展導致的現有社會階級和階級集團的利益之爭?。【5】什麽是階級?經濟範疇的個性化?,是經濟關系的社會承擔者,是特定社會經濟地位下個體交往融合而形成的* * *同壹體。?歷史上大多數國家都是根據財產狀況來規定公民權利的,直接宣告國家是無產階級用來自衛的組織?。[6]因此?從整體上看,國家是不是只以中央集權的形式反映了統治生產的階級的經濟需求?。【7】還有呢?原始意義上的政權是壹個階級用來壓迫另壹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8】所以呢?在任何階級與階級的鬥爭中,鬥爭的直接目的都是政治權力;統治階級應該捍衛自己的最高政治權力?被統治階級先爭取部分政治權力,再爭取全部政治權力,從而根據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改變現有的法律。

(3)

生產力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的發展始終受到落後生產力的制約,是在完全公有制和平均分配的基礎上慢慢發展起來的,因而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始終處於邊緣國家的地位;在有限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基礎上迅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兩條發展路徑。前壹條道路是指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嚴重脫節,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無法體現。表面上看,公平正義掩蓋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明生活需求,物質利益的矛盾暫時被掩蓋了。沿著這條道路發展社會主義是很難成功的。中國選擇了後壹條道路。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建設,使中國的物質生產力迅速發展,同時中國社會也呈現出與改革開放前不同的特點。我們不得不反思當代中國社會是壹個什麽樣的社會,我們如何看待當代中國社會?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最顯著的後果之壹就是社會分層嚴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如何看待這個現實?

歷史經驗表明,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借助世界範圍內的交換,充分利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資本、科學技術和文化,馬克思晚年充分說明了這壹點。閉關鎖國和計劃經濟體制不利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才是正確的道路。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突破傳統實踐觀在單壹計劃經濟體制的經濟主體、經濟實踐關系、經濟運行機制、經濟發展動力等方面的缺陷,這就要求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和市場化有利於大量微觀經濟主體的產生和發展,每壹個微觀經濟主體都憑借自身的主觀資質和能力參與傳播。微觀經濟主體的資格和能力的差異決定了他能夠參與交往的層次和水平的差異,從而決定了他從交往中獲得的物質利益的差異,這就是社會分層和利益分化的根源。此外,與現實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影響著經濟主體參與交往時所能獲得的物質利益。這樣,如果我們承認通過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是中國必然的歷史選擇,就必須承認社會分層和物質利益差異的出現是必然的、合理的,是物質生產力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必然歷史階段。同時要看到,物質利益的差異和矛盾會發展變化,非對抗性矛盾可能發展為對抗性矛盾。因此,需要協調和控制物質利益的矛盾,既要維持物質利益差異的存在,又要使其保持在適度的範圍內;即使經濟社會發展充滿動力,也會使社會穩定有序,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性質。

這樣,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就有了壹個基本方向。由於社會分層和物質利益分化,出現了不同的利益階層和利益,他們都有參政議政維護自身利益的訴求。政治的多極主體傳播性質在中國越來越明顯。如何與黨和政府打交道?壹元?跟利益集團?多元?如何協調長期利益與當前利益、共同利益和個人利益,成為政治體制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當代中國社會作為壹個物質利益不同的社會,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最大現實,也是當代中國各項改革要處理的主要問題。我們必須尊重當代中國差異社會的現實,承認物質利益差異的現實,承認多元利益主體的存在。基於政治是對物質利益的調整以及多元政治主體通過物質利益形成政治溝通關系的活動這壹認識,我們應該尋找並構建壹種適合當代中國社會的政治模式。

[參考文獻]

[1] [2]任平。創新時代的哲學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中的表象[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8,289。

[3] [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65438卷+0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8+0-72,72,273。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92,252。

[6]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8+068-169,248。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84。

大學生政治論文2000字第三部分:論思想政治教師提高政治素質

[10]列寧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0-282。)

猜妳喜歡:

1.大學生勵誌論文2000字

2.2000字大學形勢與政策論文

3.2000字關於責任的政治論文

4.大學生社會公德論文2000字

5.大學生思想品德論文範文2000字

  • 上一篇:宗教活動的定義
  • 下一篇:法律自學書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