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哲學有不同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在分析哲學看來,哲學是診斷和治療語言和思想混亂的活動,追求知識的確定性和科學的合理性。壹些人本主義哲學旨在描述意識的先驗建構,闡釋生活世界的真理和價值,培育人和文化健康發展的機制,克服現代人性異化的危機。馬克思主義強調科學的世界觀,不僅要解釋世界,而且要指導實踐,改造世界,使人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理想。後現代主義中的解構主義和新實用主義反對原教旨主義,消解任何以邏各斯為中心的系統哲學,斷言哲學不再是知識體系的基礎和核心,而可以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對話中起到邊緣中介的作用。然而,不同理論取向的當代哲學也在對話中思考和探討* * *應該分擔的歷史使命:面對威脅人類文明和歷史進步的全球性問題,如熱核威懾、恐怖主義、民族和地區沖突、生態危機、不公正和不平等、貧富懸殊、文化矛盾、倫理失序和道德危機,哲學應該在新世紀克服和解決這些事關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為促進文化和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各國相互合作的合理、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論智慧和創造性的新意義;要以獨特的思維方式研究和解決科學、文化、社會過程中的重大問題;要為人們的行為規範提供合理的價值取向和選擇標準,以達到“善”;今天的哲學,作為20世紀末展翅的密涅瓦(貓頭鷹),既要回望自身和人類文明的百年歷史,又要從中發展出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展望新千年文明之初遇到的各種新的矛盾和問題,展現與人性相對應的文明發展趨勢和社會文化理想。
不同地區和國家的哲學也需要研究和解決自身社會文化發展的特殊問題。例如,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盛行於80年代以後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和文化思潮,其基本主題是討論當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特征和文化精神,後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的關系以及相關的“啟蒙”成為討論的焦點。它有兩個不同但相關的含義。第壹,就社會進程和時代特征而言,現代社會是指近代以來西方創造的工業文明社會,其經濟、政治和社會機制以及啟蒙時代確立的以人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觀是“現代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後現代社會和後現代性意味著西方工業文明的社會狀態、機制和文化價值在當代發生了重大變化和轉折。第二,就文化形態而言,現代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出現的壹種哲學文化思潮。後現代主義繼承、批判和更新了這種現代主義哲學和文化。20世紀80年代關於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的爭論和討論正是基於上述兩種意義。不同的學派對西方社會文化的時代特征和未來走向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利奧塔(j .利奧塔的後現代知識文化理論認為,“後現代主義”是發達社會的知識狀態。自20世紀50年代末西方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以來,“知識成為第壹生產力”,具有“信息商品”的形態,深刻影響著發達國家的社會構成,甚至成為“世界權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賭註”。[1]他認為當代西方國家的知識狀態存在兩種危機:科學知識與敘事知識的分離;知識合法化的危機。近代以來,作為西方文化理論基礎的“元敘事”有兩種,即啟蒙運動所倡導的理性主義、人的主體解放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精神辯證法,但現在都不可信了,已經崩潰了。他認為,對“元敘事”的懷疑是“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當代知識對上述兩種“元敘事”的背離實際上是對西方啟蒙傳統的背離,而這種知識的合法化恰恰為後現代思潮開辟了道路。尤爾根·哈貝馬斯則認為18世紀啟蒙哲學的現代性設計是按照內在邏輯發展客觀科學,將道德、法律和自律的藝術普遍化,以實現理性社會的解放和人的個性自由。這壹現代性工程雖歷經波折,但仍未完成,也未結束。現代西方文化危機的主要問題在於理性認知、倫理和審美的分裂與矛盾。他強調啟蒙的理想不應該被拋棄,而應該糾正原有的現代社會工程設計在實踐中的偏差。他提出了交往理論,主張建立自由理性的社會文化交往,從而真正實現現代設計中科學、道德、藝術三重理性的有機統壹,真正完成現代啟蒙設計,實現人的解放,達到新的理性社會。
西方哲學中的後現代主義思潮以及圍繞“後現代主義”和“啟蒙”的討論,內容豐富,理論多樣,已被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所介紹和評論。現代性和現代化的發展模式是多樣的。中國和西方的社會發展是不同步和不壹致的。西方啟蒙思想在推動中國近代社會文化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大業不是簡單地建立在西方的現代性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中國的國情、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基礎上的,現在正處於良好發展的重要轉型期。中國哲學包括哲學原理和各個分支探索自身社會發展特點和多重機制的努力。為了深化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促進當代中國精神文化建設,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傳統哲學的提升和重建、西方哲學優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鑒等。中國哲學家可以借鑒後現代主義思潮,使我們關註現代性超越西方的壹些後果,避免相關的矛盾和問題,這對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借鑒意義。
(二)科學理性和人文意識
認識論和方法論在當代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哲學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應用知識的方法和思維方式,不僅可以總結和促進當代日新月異的知識增長和創新,而且可以發揮知識在文化和社會發展中的有效作用,促進當代“知識社會”的成長和健康發展。科學理性和人文意識本來就是人類對現實的反思,是人類自身的心理功能,體現在哲學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在20世紀,哲學研究知識和方法的時候,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出現了明顯的分野。科學主義崇尚分析理性,以自然科學的邏輯思維方式和語義分析方法為範式,用於研究所有知識領域,以精致的語言和邏輯分析關註事實或事件的真實性,強調知識的效用及其在社會進程中的巨大作用。認為充分發揮人的理性能力,就足以使社會理性,創造工業文明。人本主義把壹切知識都歸於人的文化創造,通過對人的內在意識的建構活動的描述和解釋來探索文化的基礎和進化,認為包括科學知識在內的壹切文化都根植於並從屬於人的存在和生活世界;因此,它關註文化價值的社會功能,批判工具理性片面擴張所導致的技術文明中的種種社會病態和問題。現代辯證法吸收系統論、結構分析等方法,試圖綜合知識,解釋人與現實的普遍發展規律;有些學派把辯證法歸因於人類實踐的總體。分析理性、人文意識和辯證理性以各自的優勢推動著知識和方法的創新研究。然而,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交鋒提出了壹個需要進壹步解決的重要問題:如何將科學管理與人文意識辯證地結合起來,以充分發揮哲學的認知功能和文化價值功能。
科學理性和人文意識也分別體現在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中。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不應該割裂或孤立,也不需要“科學世界”和“人文世界”之間的“世界大戰”。他們的知識對象不壹樣,研究方法也不壹樣。前者註重理性的邏輯分析和論證,後者註重對社會文化現象的理解和解釋。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對兩種文化的研究方式不同,各有建樹,但也壹直在分別討論壹些綜合性的話題,需要溝通科學理性和人文意識。在當代科學哲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從靜態的分析科學知識的邏輯結構到動態的整體經驗主義來研究科學的歷史發展;確認形而上學背景理論、歷史文化因素和科學的統壹性在科學範式轉換中的重要作用;重視高技術發展中人的因素的研究,重視科學技術發展的價值取向,重視科學技術本身及其社會效應的價值評價;開辟了“科技與社會進步(STS)”等重要的新研究領域。社會人文知識的哲學研究遇到另壹類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如:科技、經濟、政治、文化在社會發展系統工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聯系;“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系;對技術與技術文明的形而上學反思,當代科技革命與後現代文化的關系,等等。當代知識進步的特點是學科高度分化和綜合,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的知識和應用正在相互滲透,這也要求科學理性和人文意識的有機結合,使各種知識在相互交流和協調中發揮有效作用。
(3)對人的哲學理解
人本身是當代哲學的壹個重要話題。對人性,對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於差異的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主張通過消滅異化勞動即不合理社會關系的奴役來解放人的本質力量。壹些歐美哲學仍然把理性和自由作為最高的人性,另壹些則從非理性的情感、“無意識”或生命本能來解釋人性。人本主義突出人的主體中心地位,根據人性以不同方式解釋社會文化現象;他們探索先驗的或實踐的主體的自我意識,賦予其不同於傳統人文主義的新意義,大多批判現代啟蒙哲學把抽象理性當作人的永恒本性。海德格爾長期以來批判抽象的人性,強調人的存在的時間性和歷史性,後期則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反人文主義從歐洲人文主義哲學中脫穎而出,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通過解釋文化建構或解構文化斷層來消解人的中心形象,但它們仍然是對人的壹種哲學理解。人的歷史形象具有多重的側面和特征,在不斷的變化中,人的哲學認識的多樣性仍將是必然的。而現實的人總是要去除各種羈絆和磨難,得到充分發揮潛能的健全發展,在現實世界中創造自己的家園。畢竟這是當代哲學最關心的重要話題,涉及到人類的未來。,
真理和價值是統壹的。人在追求真理中也具有追求價值的基本特征,價值是理解人及其實踐活動的壹個核心問題。由於國情、傳統和社會制度的不同,各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是多樣的,互不相同,不可能統壹服從單壹的價值體系。當代哲學突出了價值科學的討論。根據不同的哲學原理和社會背景,他們對善、正義、平等、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公正與效率的基本價值及其選擇標準有不同的見解。鑒於社會生活的變化和矛盾,為了改革或完善社會制度和道德生活,當代哲學家重視對現有價值體系的反思和研究,更新價值觀。美國哲學家羅爾斯發表了《正義論》,引起熱烈反響,批判了近代以來主導西方的功利主義價值體系的理論誤導和弊端,主張在理性人選擇正義原則的新社會契約基礎上,建立相對平等的正義社會和相應的道德價值體系。伴隨著羅爾斯的正義理論、諾齊克的自由主義烏托邦理論、馬克斯·真蒂爾的社群主義和美德理論、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等。,以及他們之間的激烈爭論,都表明今天的哲學家在深化對人的哲學認識中,十分註重調整價值體系,更新價值觀念。
當代哲學研究者也突出了兩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課題。第壹,人類和社會發展。發展只歸因於經濟數量線性增長的理論,在20世紀壹度流行。這種發展觀受到了質疑和批評,因為它導致了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和實踐中的許多挫折。新發展觀強調人是發展的中心和目的,人的全面發展要在社會的全面進步中實現,因此以文化價值實現精神文明意義重大。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新發展理念,促進研究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二,人與環境。現代工業化進程中的生態危機和環境破壞促使當代哲學家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否定了近代啟蒙哲學關於人類的理性力量是在對外部自然的征服中表現出來的觀點,指出地球是人類存在的家園。如果人們只聽從工具理性和功利價值,盲目掠奪自然資源,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危及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從而摧毀工具和功利本身。盡管當代哲學中存在不同的論點,但他們普遍主張在符合全人類利益的價值觀指導下,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為了人類的生存和安全,為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人們應該對環境和生態問題承擔道德責任。
(D)在全球化和社會發展中日益突出的道德問題。
規範人類行為和社會秩序的倫理學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顯學。它深入參與社會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成為解決壹系列全球性問題的關鍵環節。它的研究與全球化中國際經濟、政治和文化新秩序的建立、人性的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維護以及壹個社會精神文明核心內涵的體現密切相關。
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日益密切和復雜的國際交往以及壹系列全球性問題,研究全球倫理問題,以規範壹個合理、公正的國際經濟、政治和文化新秩序,顯得迫切而突出。只有有了全球倫理規範,才能實現資本、技術和知識的合理交流和流動,實現資源和利益分配的正義,確立教育、科學、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合理原則,避免全球化中文化霸權和文化價值觀的沖突,解決全球化中最大的負面效應問題。全球倫理或普遍倫理作為壹種交往程序規則是否可能,在國際社會和國際學術界引起了激烈的討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學與倫理學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於1998在北京召開普世倫理國際研討會。在這之後,多年來,中國哲學領域的許多學者壹直在討論這個重要的話題。
社會倫理是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道德價值的基本原則,體現了社會的“實踐合理性”。社會倫理具有開放而又相互關聯的雙重內涵:第壹,制度倫理是指特定社會制度(包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所包含的倫理原則和價值規範。建立社會制度必須有壹定的倫理基礎,需要合理的倫理辯護。第二,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源於並維系著社會制度的倫理基礎,致力於改善社會道德秩序,培養公共理性,完善公民道德人格。社會倫理還為壹些實踐領域(經濟倫理、生活倫理等)的應用倫理提供基本的倫理原則和價值取向。).社會倫理壹直是中國現代化的基礎建設,也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隨著我國社會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我國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價值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就要求社會倫理學探索社會變革各個層面權利和義務分配的倫理原則,推進社會轉型期道德建設的研究。我國學者對“中國社會倫理與社會發展”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還存在壹些薄弱環節,如制度倫理等,需要進壹步研究。
當代科技革命,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倫理挑戰。科技倫理學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STS)的相關理論與對策研究,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學科的交叉研究。他們應該展望高科技應用的積極和消極社會後果,研究科學技術發展的合理和正確的倫理價值取向,以避免科學技術誤用和濫用的負面影響甚至沖突,確保人類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世界持久和平。這壹研究領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和國際學術界的關註。教科文組織2002-2007年中期戰略優先重視科學和技術倫理,並成立了壹個科學和技術倫理委員會。科技倫理學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既包括整體研究,也包括環境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等壹些分支學科的研究。中國的哲學家們過去對生命倫理學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其中包括對艾滋病的倫理學研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註。環境倫理學的研究也不斷深入。但是,對科技倫理的整體研究和對科技倫理某些分支的研究還相當薄弱,有些還沒有起步,有待探索。
(5)傳統及其傳播
哲學是文化傳統的理論核心。哲學本身不是割斷歷史的被動之流,而是在反思傳統中創新。20世紀壹些哲學理論的建立顯示了對傳統的強烈批判精神。當代壹些哲學理論表現出以建設性的態度重新思考傳統,確認傳統的生命力,主張在進化中更新傳統的傾向。從確認文化和發展多樣性的動態和歷史分析的觀點來看,傳統不是現代化的攔路虎,也不是與現代截然對立,而是可以接近的。傳統不是博物館的文化標本,也不是嵌在歷史斷層裏的精神化石。它是壹種民族文化生活的溪流,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並因生活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獲得新的意義。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認為,傳統作為歷史上保存下來的偏見的集合,是人們認識活動的前提,人們以創造性的認識和解釋參與傳統的演變,使傳統獲得了新的意義。真蒂爾的德性論指出,要克服現代生活中道德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的危機,就要重視傳統的建構,吸收和發揚亞裏士多德哲學傳統的精華,研究現代“實踐”的合理性,以重建個人和社會的德性。各國哲學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哲學家,都註重對當地哲學和文化傳統的研究。許多哲學家認為,他們當地的哲學和文化傳統並不是歷史進步的路障,其中至關重要的內容經過必要的調整後可以被賦予新的意義,並在當今時代的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例如,與歐美壹些工業化國家主導的個人主義價值體系不同,東亞壹些國家的哲學和文化傳統有自己的以共同體為基礎的價值體系(主要是儒家文化傳統),其中的合理內容以實用的方式得到更新,可以構成本國經濟和社會成功發展的壹個特征。韋伯曾稱贊清教倫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工業社會秩序的合理化,認為壹些東方國家的傳統哲學、宗教和文化阻礙了自身走向工業文明的進程。他的提議遭到了質疑或否定。
當今世界日益接近全球交流,各民族的哲學和文化傳統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增進了相互交流。因此,當代哲學家關註壹個重要課題: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這種交流,以消除全球化的負面文化效應,維護和提升本土文化建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合理的溝通需要了解三個原則:
1.尊重民族哲學和文化傳統的多樣性。由於歷史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各民族的傳統自然也不同。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傳統,認識到它們在維護民族文化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
2.在合理的交流中實現各種哲學和文化傳統的互補。本土傳統根據自身實際,分析性地吸收外來哲學文化中的優秀文明成果,豐富自己;但這種吸收不是機械的、碎片化的、隨意的、僵化的移植或嫁接,否則,就會導致本土文化的堵塞或斷裂。近20年來,中國哲學界對西方哲學傳統的公開介紹和研究遠多於過去。他們既註重對古希臘哲學向現代歐美哲學演變過程的完整把握,又註重跟蹤研究當代西方哲學的新思潮和演變。10卷的《亞裏士多德全集》中譯本已經出版,在希臘哲學史斷代方面也有不少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學者們還在撰寫《從古至今》八卷本的研究版《西方哲學史》,正在進行中西哲學交流史的研究和比較研究,以及中國傳統哲學與其他東方哲學、伊斯蘭伊斯蘭哲學的交流史的研究和比較研究。這有利於不同的哲學傳統相互借鑒,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