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道德與法律的異同?

道德與法律的異同?

法律和道德屬於上層建築?不同類別的上層建築。法律屬於制度的範疇;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範疇。法律規範的內容主要是權利和義務,強調二者之間的平衡;道德強調履行義務,對他人和社會集體負責。法律規範的結構是假設、處理和制裁或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道德沒有具體的制裁或法律後果。法律的實施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障;道德主要靠輿論、人的內心想法、宣傳教育、公眾譴責。法律是按照特定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範性文件,或者特殊情況;道德通常是微妙的。法律必然會經歷壹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最終會被道德所取代,人們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壹、道德與法律的理論含義:

(1)道德的含義: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道德植根於壹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說:“壹切以前的道德理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社會直到現在還在階級對立中前進,所以道德永遠是階級道德。”這說明道德的內容最終是由經濟條件決定的,並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相應變化;基於不同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群體有不同的道德觀念,階級社會的道德具有階級性。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把道德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壹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的思想、原則和規範的總和,如善與惡、榮譽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正義與偏見、野蠻與謙虛,或者說是壹個綜合的矛盾統壹的體系。

(2)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永恒的道德,也沒有永恒的法律。當今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依然存在,但他們所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的,或者說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有自己的階級利益,也有適合自己階級利益的道德。法律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誌上升為國家意誌。既然法律是意誌的體現,道德當然屬於意誌的範疇,那麽法律當然反映了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著眼於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把法律定義為:主觀上,法律是國家意誌和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客觀地說,法律的內容是由壹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前者體現了法律的國家意誌和統治階級意誌,後者體現了法律的物質約束。法律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壹體。

結合中國國情,中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壹個國家內部統治階級的法律和道德是統治階級整體意誌的體現。

2.統治階級的法律和道德是相互滲透的。忠、孝、節是中國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範,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在司法實踐中,甚至以儒家學說作為辦案依據,《春秋判案》壹書就是典型的例子之壹。

3.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在《離樓上》中說“法門不足以自”,需要其他手段的配合,其中法門是重要手段。4.道德狀況制約著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律必須以道德為基礎。

8.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第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1)道德和法律是社會規範的兩種主要存在形式,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的區別至少可以總結如下:

1.條件不壹樣。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範或者宗教禁忌,或者氏族習慣。法律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伴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私有制、階級的出現。道德的產生與人類社會的形成是同步的。道德是維系壹個社會最基本的規範體系。沒有道德規範,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不同的表現形式。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範,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道德規範的內容存在於人的意識中,並通過人的言行表現出來。它壹般不訴諸文字,內容原則性強,抽象模糊。

3.調整範圍不同。從深層來說,道德不僅調整人的外在行為,而且調整人的動機和內在活動。它要求人們按照高尚的意圖行事,為了善而追求善。雖然法律也考慮人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罪”;在廣度上,法律調整的壹般都是道德調整的。當然,也有壹些法律規定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特別程序規則、法案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理念是方便和效率,而不是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強制執行的;道德主要靠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壹樣。法律的內容是權利和義務,壹般要求權利和義務對等,沒有權利就沒有義務,沒有義務就沒有權利。

  • 上一篇:大同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事任免辦法
  • 下一篇:凍蛋男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