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青也是)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森林面積683.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9%,森林蓄積量6543.8+0.22億立方米,年增長3477萬立方米。大部分森林分布在南部和中部,針葉林占2/3。主要樹種有西冷杉、雲杉、白松、花旗松、西落葉松、橡樹、楊樹、櫸樹。
森林管理
國有林、公有林、私有林比例為31: 25: 44。由於自然條件,森林分為21個生長區。負責林業的最高政府機構是糧食、農業和林業部。1945以後,德國* * *和中國的林業趨於高度集約化。1949年著名林務員維德曼(1891 ~ 1950)發表了主要樹種的收獲表,1957年部分林務員補充了其他樹種的收獲表。目前,在重要的森林立地中已經確定了最佳的混交樹種結構和經營模式。1953年,林業政策科學家V . Diterich提出了林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服務的理論,被認為是戰後最重要的林業政策研究成果。此後,聯邦德國的林業逐漸趨向於各種利益的協同,即同壹片森林既按照可持續經營的原則生產木材,又保護自然生態,為居民提供休息的場所。自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以來,森林效益圖在各州廣泛使用。這張地圖是根據立地和環境條件繪制的,並規定了每片森林的效益用途和經營強度等級,並根據森林的效益劃分了以下用途類型,即:水源保護林、氣候控制林、大氣汙染防治林、噪聲防治林、土壤保護林、休息林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林。
德國聯邦政府實施了壹系列發展林業的重要措施:①控制過度采伐,從65438年到0949年三年內造林30多萬公頃皆伐地,到20世紀50年代末更新全部皆伐地。從1956開始規劃自然公園。到1981 * *,已建立62個自然公園(含兩個國家公園),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9.2%。(2)1969政府頒布林業合作法,針對林權分散,林地交錯,阻礙集約經營和機械使用的癥結。為了保證林業政策的實施,1975頒布了《維護森林發展森林法》。③在增加森林產量方面,采取了改造低產林、改良土壤、圍欄護苗、加強森林保護等措施。聯邦政府多次修改有關種子和幼苗的法律,規定必須標註幼苗的出處,並銷毀出處不明的幼苗。由於苗圃作業全面機械化後產量增加,商業性苗圃的育苗面積已減少到3000公頃左右,年產量約為16億株苗木。(4)國有林、公有林、大型私有林均按案經營林木。但仍有數十萬農戶因占用林地面積小,管理強度低。在這方面,國家通過組織林業組織、提供咨詢和貸款以及培訓森林所有者來提供幫助。國家規定私有林必須繪制森林經理圖集或林地卡片,標明樹種、林相、齡級、采伐方式。林權所有者應當申報選擇造林樹種、森林更新方式和森林經營目的類型。⑤森林采伐以伐區作業為主。大面積禁止皆伐,國有林允許皆伐面積平均為0.2 ~ 1公頃。林業機械多為中小型。1974年,國有林平均密度為每公頃28.77米。由於聯邦德國森林經營目的的轉變發揮了多種效益,森林道路的建設也得到加快。林道密度以巴登-符騰堡州最高,國有林、集體林、大私有林、小私有林每公頃平均機動車道分別達到了47.7m、49.7m、45.5m、24.1m (1982)。
林業
木材的年消耗量保持在4000萬立方米以下。由於堅持永續利用原則,嚴格控制采伐,木材年產量長期穩定在2800萬立方米左右。國產木材只能滿足60%的需求,剩下的40%要靠進口。聯邦德國木材加工業發達,鋸材、紙張、刨花板產量最大。主要木材產品產量(1983):鋸材9381000立方米,膠合板334000立方米,刨花板5807000立方米,纖維板261000立方米,木漿210000噸,紙和紙板761000噸。傳統上,木材制造業以排鋸為主要機械。隨著小徑材供應量的增加,木材工業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已普遍完成了技術改造,安裝了適合加工小徑材的削片機和削皮機。1980 ~ 1984期間,小徑木廠產量從80萬立方米增加到250萬立方米;與此同時,白木片產量大幅增長。有1800個木材廠。刨花板生產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戰後由於木材短缺而迅速發展。從1960到1970,刨花板年增長率達到15%,設備最高日產量1000立方米。由於價格競爭,生產規模過大,刨花板需求減少,工廠倒閉。1970年有70家刨花板廠,1985年初只剩下43家,其中4家大廠的產量占刨花板總產量的40 ~ 50%。刨花板產量雖有下降,但在世界上仍遙遙領先。目前各國使用的刨花板設備大多產自聯邦德國。其他木材加工機械設備和森林管理機械設備也大量出口。
林業教育和科學研究
慕尼黑大學、弗賴堡大學、哥廷根大學林業系。漢堡大學有壹個木材系。此外,還有5所林業學院,13林業職工學校,1木材研究學校,3所木材學院。20世紀70年代末,兩所新的自然和景觀保護學院開設了與林業相關的課程。
最高的林業研究機構是聯邦林業木材研究所。中國有72個林業和木材研究所,其中6個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