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學都能看到警察叔叔,門衛,學校門口值班的老師,讓我們很有安全感。他們默默守護平安校園,共同呵護我們的安全。去年我國校園安全事故頻發,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校園周邊安全,效果明顯。
但是校園裏有壹種普遍的行為,就是校園暴力,指的是同學之間的欺淩。
我班有個同學,很弱,是農民工的孩子。他每天都被幾個同學欺負。除了幫他們做壹些臟貨和粗活,他們也是發泄的沙袋。我看他天天偷偷哭,特別同情他。
我在日記裏跟老師說了他的事,老師找他談了很多次,他都不敢承認被欺負了。老師也對施暴者進行了嚴厲的警告,但是因為他沒有糾正我,所以很難懲罰他。有幾次他被欺負,我當面批評那些同學,他們卻諷刺我,說我多管閑事。我又氣又急。所以我決定研究校園暴力現象,希望能找到解決辦法。
首先,我們來了解壹下校園暴力的表現。校園暴力不壹定發生在校園裏,放學後同學間的欺淩也包括在內。在學校裏,老師的管理對學生還是有壹定威懾作用的,但往往事情發生在校外。放學了,老師管不了。在學校門口附近,小吃店門前,這種情況經常上演或者被敲詐。
校園暴力的三種形式:1。語言暴力。同學之間經常用汙言穢語互相攻擊,導致矛盾。第二,肢體暴力。憑借身體優勢打擊弱小的同學。第三,心理暴力是指反復使用語言或其他伎倆,影響其他學生的生活,使其精神或心理狀況發生不良變化,包括反復使用侮辱性的手機短信和網絡微博。
校園暴力的具體表現有:
1,索要財物,不給就拳腳相加,威逼利誘。初壹有個男同學向班裏的男生借錢。名義上,這是敲詐。
2.以大欺小,以眾欺寡。我們班有幾個男生經常欺負壹個小男生。如果他們不服從,他們將被痛打壹頓。
3,為壹點小事打架,傷害了別人的健康。兩個同學打球時不小心碰了壹下,導致打架,壹個流鼻血,壹個眼睛腫了。
4.因為“義氣”之爭,學生們用暴力手段進行了長打短,互相廝打。壹個女生聽說另壹個女生在背後說她壞話,於是和壹群人糾纏在壹起,把那個女生打了壹頓。
5.壹方不忍長時間受辱,以暴力手段報復另壹方。
某種程度上,校園暴力是社會暴力的壹個縮影,但校園暴力畢竟不是社會暴力本身,兩者還是有區別的。我想說說校園暴力的原因: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己的原因。壹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和心理都會逐漸發展。但很多時候,我們的認知能力和防禦能力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明辨是非和自控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很難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處理問題時也很沖動。
另壹個原因是溝通不暢。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開始選擇與同齡人交往,融入群體。但是未成年人的思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如果他們受到不良集團的挑唆和煽動,就很容易實施犯罪,造成危害後果,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沒有負罪感。
很大程度上,大部分實施暴力行為的學生法律意識非常淡薄,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會造成的後果和責任。
作為暴力受害者的學生將被分為兩種情況。壹種是忍氣吞聲,正是這種忍氣吞聲助長了作惡者的囂張氣焰。另壹種是以暴制暴。“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將導致新的校園暴力。
許多電影、電視節目和書籍都包含暴力鏡頭。很多武術和暴力手段都被包裝美化了。孩子模仿能力很強,但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夠。各種暴力場景,只是讓孩子認識暴力,欣賞暴力,甚至使用暴力。
而且現在網絡技術相當發達,很多暴力血腥的遊戲在網上泛濫,其畫面精美逼真。學生們經常沈迷於網絡,經常將網絡中的暴力帶到現實中。
校園暴力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還校園壹片凈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校要貫徹《義務教育法》和《教育法》,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德育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加強法制教育,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要主動關心學生,糾正老師偏愛資優生而不喜歡冷漠後進生的歧視。學校也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加強家庭和學校的聯系,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青少年的不良行為,預防犯罪。學校也要整治周邊環境,培養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指導。
家長要關心孩子,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要堅決杜絕孩子的不良交往,用自己的榜樣感染和影響孩子,教會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自我保護方法。妳也要定期和學校保持聯系,了解孩子的學校情況,及時解決問題。
政府要加大對周邊不良環境的整治力度,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清理壹些娛樂場所,減少青少年犯罪的誘因。應努力控制媒體暴力的負面影響,社會團體和組織應積極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和體育活動。
我們學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決不能屈從於它;不要與不良分子交往,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在受到暴力傷害後懂得通過適當的渠道保護自己,千萬不要有“以暴制暴”的報復心態。
總之,當我們面對校園暴力時,我們應該自覺抵制它。日常生活中,要遠離暴力文化,不參與暴力行為,學會調整自己的心理,做壹個知法守法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