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鄂西土家族村落民居建築?

鄂西土家族村落民居建築?

鄂西土家族村落民居建築的具體內容是什麽?在這裏,仲達咨詢公司將回答您的問題。

據文物部門初步調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古建築遺跡200余處,可分為寺廟、祠堂、書院、教堂、古塔、官寨、民居等。其中,住宅建築可以分為很多種,按規模和特點可分為四合院天井式(包括提梁式、穿鬥式和井式)和半懸掛式幹柱式建築(即懸掛式高蹺)。根據建築材料和新石器時代的發展,可分為窯洞、石屋、木屋和混合屋。今天,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玉木寨,

鄂西民族村寨民居建築類型及保存現狀

據文物部門初步調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現有各類文物古建築遺跡200余處,可分為寺廟、祠堂、書院、教堂、古塔、官寨、民居等。其中,住宅建築可以分為很多種,按規模和特點可分為四合院天井式(包括提梁式、穿鬥式和井式)和半懸掛式幹柱式建築(即懸掛式高蹺)。根據建築材料和新石器時代的發展,可分為窯洞、石屋、木屋和混合屋。在今天的土家族村落中,如利川市的玉木寨、宣恩縣的彭家寨、湖北省恩施市的滾龍壩等,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築類型至今仍保存完整。

1.玉木寨古寺。

玉木寨,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謀道鄉大興管理區,南距大興集鎮3.5公裏,東南距利川市60公裏,西北距重慶萬州港50公裏,村頂海拔1300米。318國道繞行翟路。從明朝洪武二年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369-1735),壹直是土司軍事要塞,土家族世代居住於此。有9個村民小組,居住159戶,610人。這是壹個與外界隔絕的自然少數民族村莊。該村懸崖三疊,關卡雄偉,形如鼓。唯壹的石板路從“鼓柄”進村。小路只有1米寬,地形十分險要。玉木寨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居建築和豐富的文物,於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田園彭家寨。

彭家寨,位於武陵山北麓,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沙道溝鎮西南。全村45戶250多人,都是土家族。村裏有26棟居民樓。主要類型是土家吊腳樓。吊腳樓,原名“臯蘭”、“格蘭”,又稱“格蘭”、“馬蘭”,在中國被認為是壹種“甘蘭”式建築,是由巢居(以樹積木為基礎的簡易住宅)發展而來,結合了窯洞空間的概念和巢居的建造模式。是鄂西少數民族根據山區少田多坡少壩,陰雨潮濕的自然環境,依山傍坡而建的壹種居室。它通過吊腳的高度來適應地形的變化,將建築與平房融為壹體。按照立體,有兩層,“人住在上面,牛、羊、狗、海豚、牲畜在下面”;或者“樓下有兩個房間,壹個是磨房,農具雜物也存放在裏面,壹個是牲畜房,雞、海豚、牛羊壹家壹只餵養”。或者,建在中下層,上層儲物,中層用於日常生活(其中吊腳部分作為姑娘閨房或媳婦臥室),下層用於牲畜雜物。這種結構充分體現了山地農耕所需的生存空間。

村前有開闊的農田,長長的索橋,撐著傘桿的雨亭。在西河對岸,可以看到彭家寨的26間木屋沿山勢呈三個主臺面鋪開,形成三位壹體的水平面,前後立著9個以上的壁龕,飛檐上翹,屋脊用塑料裝飾;主屋盡頭還有十幾個山龕,前面有“我”字形,後面有“︺”字形,大部分是“l”字形,既“勾心鬥角”,又“綁在壹起”。龕下部分空間用石板鋪成,用作村落通道,使之密集而有間隔;吊腳樓下形成的通透空間也作為房前屋後的天然露臺,使其通風、通透、美觀、集中。這種廣泛分布於鄂西南地區,具有民族特色的半懸掛式高蹺民居建築,幾乎存在於鄂西八縣市的所有區鎮,如利川市中魯鎮桂花村的全家壩民居,來鳳縣九思鄉拉比寺村民居,鹹豐縣高樂山鎮徐家坨村的劉佳媛民居,鹹豐縣梁婷街道,椒園鎮青陽村等等。其中,宣恩的彭家寨和青陽村的梁婷街極具建築規模和特色,2006年被恩施州政府列入20個“民族民間生態文化保護區”。

3.滾龍壩。

目前正在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的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是壹個以土家族為主的小自然村,也是恩施州“國家級民俗生態文化保護區”之壹。因地處丘陵地帶,左有“黃龍”劍龍河,右有“青龍”洋魚溝,如滾滾蛟龍,流入天坑,源源不斷地保護著項家子孫。它以800年前的獨特姓氏命名,發展了4棟房子,成為今天200多戶800多人的小雜居民族村。有保護價值的明清古建築和近代建築13座,村內房屋200多間,總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占70%。主要類型是用木、磚、石混合建造的庭院式天井屋,四周用墻圍成“回”字形;有的兩座山用火山墻封住,墻帽上有裝飾浮雕和彩色圖案,屋頂有懸山和硬山兩種形式。如茅侃山建築群中的“四室地基”,前三室、後三室、四面四室的四合壹天井磚木結構,保存了地基木的完整性,上坡墻高聳,雕石柱、門扇、窗扇古樸、繁復、精致。再如“長街檐屋”,磚木結構建築,三扇石門,三個入口,九間前室,九間後室,八間側室,壹間持堂(亭屋),四個天井,壹個後花園,兩端十余間圍屋。它是滾龍壩古建築群中最大的房屋之壹,因呈條狀生長而被稱為長街檐。除了右側圍擋,拆除了持堂,重建了前屋中門,其余保存完好。

住宅特征的相似性與建築差異

土家族村落民居建築的存在和延續與其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條件密不可分,都有其較為完整的* * *特征,但也有壹定的差異性和個性。

1.宗族思想“同居”。

無論是上面提到的那種居住結構,壹般都是在民族雜居的地方形成村舍或村落。村舍大多依山而建,村落壹般靠近大壩,壹姓壹村或全村。比如玉木寨,主要由土家族譚土司占據;彭家寨自然是土家族最流行的姓彭的家,與彭家寨同郡的宣恩張家寨九家都姓張;還有恩施的滾龍壩村,那裏唯壹的姓氏是向氏。他們的兄弟經常分居兩地,這導致了鐘平大規模住宅建築的形成,如:三室十間,兩井兩天,五室十壹間兩天井,七室十五間五天井,六室兩室十天井。體現了濃厚的民族宗族思想和封建社會“四世同堂”、“天倫之樂”的大家庭觀念。但隨著族群內外關系的加強和擴大,這些相對獨立的寨子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成為今天的多民族村落。村落的布局也是從“合住”的院落中分離出來,形成獨門獨院,同時保留了部分傳統院落。

2.“人神共居”的宗教習俗。

土家族人尊敬祖先,有祭祀的傳統習俗。土家人家大廳前墻上有神龕。甚至在玉木寨的窯洞巖屋裏,人們也在主室凹凸不平的洞壁前豎起兩根木樁,為“天地關系”立祠。因為土家族多是從湘西、江西、西南地區遷來的,所以每個村落祭祀的神都不壹樣。書香門第的家神多以“天、地、親、師”封號,有的以“至聖大師”封號,這是項家獨有的。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所尊敬和信仰的神靈也發生了變化。走進現在村裏修建的現代化居民樓,可以看到大廳前墻上還掛著毛主席的醒目畫像,上面有神龕和燒香的痕跡。這表明村民們今天仍然崇拜毛主席,認為他是給他們帶來幸福生活的神。這是住宅權威空間的展示。他們認為房屋內部不僅是後代居住的地方,也是祖先和神靈居住的地方。只有“念念不忘打水的打井人”服務好祖先和神靈,他們在天之靈才會保佑他們的後代。“人神共居”的另壹個現象是,土家族的傳統民居裏有火坑。還有很多禁祭火坑。土家族有把新房搬到火上的儀式。火坑中的火象征著家族生計的永恒之火和綿延不絕的民族香火,是土家族宗教文化神化的心理體現。

3.“半人半獸”的建築模式。

鄂西山區農耕生產力低下,人們過著自給自足、開放與親近自然的生活。土家村落無論什麽樣的民居,基本都是人畜混居,即人居其所,畜養其所;生活在畜欄的上下,其空間形態的主次關系非常清晰。特別是會建吊腳樓,橫屋大部分架空,多房房屋上部為繡樓(土家稱女孩房);下部用作豬圈、牛棚、碾房,或存放農具、雜物。架空地板可以隔絕地面空氣,使通風有利於驅走濕氣,適合山區地理環境和潮濕的氣候特點,方便養牛和豬圈,有利於晾曬農作物。但人畜混居不利於清潔衛生,也不方便安裝現代化設備。近年來,隨著農村現代化的整體推進,很多人將牛、豬圈搬到遠離人居的地區,試圖將人與動物分開,但仍有部分村民覺得不方便飼養,回歸半混養模式。

4.“天人合壹”的生活理念。

玉木寨人依山而居,選擇風險;彭家寨人依山而建,竹林環繞;滾龍巴人是“龍口水”,自成壹派。這種山和水,群居,山、水、橋、樹都缺;人、屋、景相融的建築風格是鄂西少數民族民居體現的“天人合壹”的居住特色。特別是吊腳樓,分階段修建梯田,近嶺吊腳,適水平地,順坡而建,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又與周圍環境達到了和諧統壹,體現了“以天地為家”的形而上意識,是我國少數民族民居建築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生態建築。榆木寨、彭家寨、滾龍壩的民居建築,作為土家族村落地域文化的載體和代表,展現了土家族建築發展的足跡,凝聚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飽含了土家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原始網站

也許妳也喜歡閱讀:

苗族民居與文化習俗——黔東南郎德苗寨民居的熱適應性:恩施土家族吊腳樓造型風格的美學分析:多元文化視角下的傳統民居文化研究:淺談中國民居室內設計模式的變遷:川西地域文化中客家民居的居住方式:裏外、大與小、凹凸——城市形態與規劃隨想關於清代中國住宅形態發展的重要聲明:本作品版權歸建築中文網及作者所有,出於學習研究目的,允許轉載、復制、傳播,但必須註明原文出處及作者署名(請參考以下引用格式)並保證內容壹致性。不得用於銷售、出版、付費數據庫或其他商業用途。本站保留追究壹切法律責任的權利。引用和復制:網站QQ/MSN論文/作品HTML代碼交流討論我要貼網站首頁建築研究城鄉規劃房地產開發工程勘察工程監理建築設計建築施工建築材料與機械使用維護建築經濟建築文化建築信息建築與環境請告訴我們您對本站的知識需求和意見建議。滿意或不滿意郵件:版權?2005-2011版權所有。最後更新:2014-01-04 08: 45: 49。

5.地域和文化造成的差異。

鄂西土家族民居以石、木、磚混合材料建造為主,在村落選址上都講究“堪輿論”。但是,從地域上來說,同樣的材料,由於不同地區的影響,也是不壹樣的。如玉木齋的工匠多為四川人,建築設計受西南羌族民居文化影響,或牌坊飛掠,山勢隱現,或塔崖雄偉,建築節奏古樸,獨具匠心。根據項的《宗元》記載,項家的祖先滾龍巴是明政府軍的首領。崇禎七年(1635),與家人作戰,起於河南,經楚,再由彭水經石州,趕到滾龍壩拔草定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最早的祖先其實不是土家族,而是漢族。只是在土家地區,他們和這裏的土家孩子壹起生活繁衍了近20代,才演變成土生土長的土家。因此,其建築結構為具有楚漢文化特色的四合院式天井屋,或山墻高聳浮雕,或庭院環繞深宮,足不出戶,區別於其他土家吊腳樓,是土家建築藝術與外來建築藝術相結合的珍貴物件。

建築保護與開發設計

1.封閉保護與生活觀念的改變。

如今,土家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做建築工人。他們不僅賺回了錢,還學到了壹些新的施工技術,帶回了壹些新的居住理念。於是在這些古樸自然的村落裏,會突然冒出新的瓦房或平頂樓,有的甚至時尚地裝上卷閘門,但客廳裏仍不可避免地堆放著農具和雜物,會破壞風景。盡管政府已經禁止在這個村子上建造新房子,但壹戶人家的新房子仍在悄悄地建造。因為這是財富的標誌,是現代氣息,是生活理念的創新。但這種無規劃的建設無疑會影響整個保護區的建築生態。因此,在壹個類似玉木寨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筆者認為應該將整戶搬遷到村子的另壹端設計建立新村,將古建築集中的區域進行封閉保護,開發利用為旅遊參觀考察項目。讓那些無聲的古建築給村民帶來活的經濟效益,從而自覺強化保護意識。

2.開放保護與設計創新。

開放不是指亂拆亂放,任意創新,而是去掉其不合理的粗制濫造,取其精華,才是更恰當的。如吊腳樓是鄂西土家族村落的主要建築形式,但其方式和環境不利於人們的生活,如人畜混雜、窗戶狹小、壹個火坑不能冒煙等,需要改進和創新。可以在建築形式上保留其美觀、多功能的造型風格,在新農村建設中引入“變路、變水、變廚、變廁、變沼氣池、變富園”的設計,改善內部設施,優化外部環境。其建築材料也可設計為鋼泥磚混材料,再對外觀進行改造,使吊腳樓這壹世界建築文化得以保存、傳承和發展,成為鄂西土家族村落獨特的建築文化和特色符號。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

  • 上一篇:冬季三防、防風、除雪應急預案
  • 下一篇:8部門聯合發文!贛州房地產市場的革新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