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後奧運時代”
“後奧運時代”(也稱後奧運或後奧運時期)壹詞沒有具體研究過,體育學界也沒有明確界定。但大家都清楚,這是壹個特定的時間概念,似乎意味著對北京奧運會後中國體育發展政策的壹些變化的期待。因為,在日本1964東京奧運會和韓國1988首爾奧運會之後,出現了大眾體育發展的熱潮。本文所指的“後奧運時代”主要是2009年至2020年的12時期。這主要是基於以下三點考慮:第壹,壹個時代壹般是10年;其次,奧運會對主辦國經濟、社會乃至體育發展的明顯後期效應只有10年左右;第三,2020年是壹個重要的裏程碑年,因為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屆時人均GDP將比2000年翻兩番[1]。
2我國群眾體育的特點和問題
在北京奧運會的影響下,中國的群眾體育也蓬勃發展起來。許多與奧運相關的健身活動和陽光行動在全國各地展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與對競技體育的重視相比,群眾體育的發展是滯後的。可以說,我國競技體育水平接近發達國家(美、俄、德)甚至超過許多發達國家,但群眾體育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甚遠。群眾體育基礎還很薄弱,與大國水平不協調,也與奧運會高水平展示中獲得的頂級獎牌數不匹配。主要表現在:社區居民積極體育消費水平低;體育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體育鍛煉的運動負荷相對較低,健身效果較弱;居民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群眾體育鍛煉的組織率低,引導力弱,健身的科學性不強,經費不足[2]。
3.後奧運時代中國大眾體育發展變化展望
3.1樹立以人為本的群眾體育發展理念
以人為本是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目的。群眾體育是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群眾體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後奧運時代大眾體育發展必須重視的問題。我們要始終牢記和遵循“以人為本”和“體育為民”的理念,大力推動我國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發展。
3.2加大投入,大力推進全民健身。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重要契機,加大投入,大力推進全民健身。近年來,以體育場館設施、體育健身指導、體育科普知識為內容的“體育下鄉”活動在全國廣泛開展。為配合“體育下鄉”活動,國家體育總局投入體育彩票公益金6000多萬元,實施了以農村為重點的第八批“全民健身路徑工程”。2004年以來,國家安排體育彩票公益金65438多億元,在全國建設了數千個健身路徑項目,極大地促進了全民健身的發展。
3.3加快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國宏觀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促進了人們體育意識和參與行為的變化,進壹步推動了社會體育的發展,增加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社會總需求。我國將逐步加強和加快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建設,為全民健身的發展奠定基礎。
3.4年齡平衡,加速體育人口的發展。
體育人口是壹個國家、壹個地區、壹個單位群眾體育發展的標誌,也是評價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要社會指標。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普及和與我同行的奧運活動的開展,後奧運時代人們對體育鍛煉基礎知識的需求日益迫切。這種更高層次的需求會促進體育知識在學生中的快速普及。同時,已經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可以通過親自參加體育鍛煉獲得“好處”,從而體現和帶動更多的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加體育人口數量。如果他們完全轉化為體育人口,將會使中國的體育人口發生質的飛躍。
3.5守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體育全球化作為文化全球化的壹種,在壹定程度上抹去了世界各民族體育文化之間的內在差異,使其呈現出在同壹平面上趨同的特點,而傳統民族體育文化將保持自己鮮明的個性。當西方體育文化成為全球體育文化的主導時,作為民族文化象征的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在後奧運時代的大眾體育發展過程中是不可忽視的。每個民族都要對自己的文化負責,對自己的傳統體育文化也不例外。因此,有必要制定開發保護措施,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僅提升了中國體育的地位,也為中國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樹立以人為本的大眾體育發展理念,加大投入,加快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加快體育人口發展,在此過程中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僅是我國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