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法律制度與法律部門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的作用

法律制度與法律部門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的作用

法制與法律部

壹、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體系的含義:也稱部門法體系,是指按照壹定的標準和原則劃分為不同法律部門的壹個國家現有的全部法律規範的內在協調和有機聯系。

法律制度的特點:

1.壹國國內法規形成的體系;

2.壹個國家現有法律構成的體系;

3.由法律部門組成;

4.形成有機統壹的整體;

第二,法律部門

1.法律部門是指按照壹定的標準劃分壹個國家現有的全部法律規範而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法律規範的集合。把所有帶有某種* * *性質的法律規範整合成壹個法律部門。

2.分類標準:

調整對象:根據法律規範調整的社會關系劃分法律部門是劃分法律部門的首要標準。典型的例子是,規範國家行政與管理關系的法律規範被分配給行政法部門;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範被納入民法部門。

調整方法:即根據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具體方式和手段來劃分法律部門。由於法律條文和社會關系本身的復雜性,有時單純著眼於調整對象,如刑法規範,很難完全區分不同的法律部門,所涉及的社會關系非常復雜,並與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形成明顯的交叉。

主輔標準說:以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為主,法律調整的方法為輔,是通行的標準。

3.法律部門的特點

統壹和協調構成法制的法律部門。

法律部門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其內容各不相同。

各法律部門的內容和結構基本確定,但又是相對的、發展的。

法律部門是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產物。

4.法律部門的劃分原則

客觀性原則:又稱從實際出發原則。法律部門的劃分不是主觀隨意的,其相對穩定的客觀基礎是社會關系。要考慮到不同社會關系受法律調整的程度和法律法規的數量。壹般來說,社會關系廣泛、相應法律法規較多的,可以劃分為壹個甚至幾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比如經濟領域,可以分為民法、經濟法等部門。對於法律規範較少的社會關系領域,可以合並。比如選舉法是調整重要社會關系的法律,但法律規範的數量不多,以後也不會多。所以我們在劃分法律部門的時候,壹般會合並到憲法部門。因此,在劃分法律部門時,必須堅持客觀原則和從社會關系和法律規範的實際情況出發的原則。

目的原則:劃分法律部門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和掌握本國的現行法律,所以目的原則是劃分部門法時首先應該堅持的原則。如果某個劃分不利於這個目的,那麽它的劃分就沒有意義。當人們學習和研究壹個問題,特別是想從成千上萬的法律法規中找到解決壹個問題的相關法律時,必須依靠法律部門分工的理論和知識才能順利實現目標。因此,在劃分法律部門時,首先應堅持目的原則。

辯證發展原則:客觀世界是發展變化的,社會關系也是發展變化的,所以調節社會關系的法律本身當然也會發展變化,法律法規也是壹直在變化的。同時,人的主觀認識並不總是處於同壹水平,也是變化的。由於主客觀條件都在變化,法律部門的劃分不可能是絕對必然的,而只能是相對的。沒有也不可能有壹種永恒的適用於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法律部門劃分模式。

適當平衡原則:在劃分法律部門時,應註意保持各法律部門之間的適當平衡,每個法律部門所包含的法律範圍不能過寬或過窄。每個特定法律部門包含的法律和法規應保持適當的平衡。

優先原則:又稱強調原則。具體的社會關系和法律規範極其復雜,有時同壹部法律法規可以歸屬於幾個不同的法律部門。有的時候,有些法律是以壹個或者幾個標準來劃分的,很難搞清楚屬於哪個法律部門。在這種情況下,要考慮這個法律法規的主導因素是什麽,根據其主導因素進行劃分和分類。

相對穩定原則:雖然法律部門在發展,但法律的穩定性要求我們不要頻繁地改變法律部門的內容和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劃分法律部門時不要考慮現行法律法規的數量,而要有前瞻性,在劃分部門法時要考慮法律法規的未來發展,即考慮即將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規。

  • 上一篇:俄羅斯學者杜金:俄烏沖突是世界上“第壹場多極戰爭”,西方癡迷於霸權夢想。
  • 下一篇:反對校園暴力海報-校園欺淩手抄報內容簡短。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