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遵循以下原則: (壹)社會保障水平要與中國的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壹個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以經濟發展為支撐的,應該以經濟實力為基礎。所以,總的來說,各國的社會保障水平是與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水平不足,使得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往往導致社會不穩定;但如果保障水平過高,會增加勞動者的負擔,不利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會使壹部分人成為躺在國家的懶人,削弱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建立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時,我們應該借鑒其他國家通過幾十年的實踐獲得的寶貴經驗和教訓。中國是壹個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壹個人口大國。目前中國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必須保持較高的積累水平。這壹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不可能很高,總體上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此外,社會保障與全體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剛性”,上來容易下來難。在這方面,我們絕不能走“福利國家”的老路,從所有的事情開始,然後騎虎難下。中國經濟不夠發達,但人口老齡化先於經濟,這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非常不利。(二)社會保障應堅持公平與效率的原則。社會保障是以法律為基礎,以國家為主體的國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所以理論上應該是公平的,平等對待所有公民,沒有歧視。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鍵是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公平與效率是壹對矛盾,但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壹個設計良好的制度能夠找到公平與效率的最佳結合點,使公平與效率同時得到充分發揮。這裏所說的公平不是數量上的平等,而是權力上的平等,法律面前的平等,機會上的平等。按勞分配也是公平的。公平、合理、公正的分配可以激勵勞動者,提高效率,實現更高層次的公平。社會保障本質上是壹種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分配具有“按需分配”的性質,但必須適度,避免因分配不當而產生的鼓勵懶惰的機制。對生活困難者的救濟應以保證最低生活水平為目標。社會保險的待遇和繳費標準既要與個人保險金的繳費水平和繳費年限掛鉤,又要體現社會互助的原則,既要切實保障職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又要有利於激發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所謂公平與效率的統壹,還應該體現在公民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和在社會保障中繳費義務的平等上。公民的社會保障權應該與社會貢獻和繳費水平對等,不應該受到行業和所有制的限制。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社會保險由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壹種“強制儲蓄”。對於這種社會保障,壹定要堅持義務與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多存多賺。(三)社會保障體系要法制化,統壹領導,分級管理。社會保障法制化意味著社會保障制度的統壹和社會成員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和機會的平等,也為社會保障的具體運作提供了法律依據。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建立統壹領導、分級管理、社會化管理的管理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自由流動的人才市場,這就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是統壹的,不能以行業或地區來劃分。社會保障立法權應歸全國人大:統壹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政策和制度,逐步建立全國統壹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和各級分支機構。社會保障的具體制度制定和行政管理應由各級社會保障部門負責。依托基層政權組織,形成社會化的社會保障網絡體系。各部門、各單位的分散管理將逐步轉變為統壹的社會化管理,各單位承擔的社會保障日常工作將轉變為社會化服務。社會保險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壹種形式,以財政為後盾,但社保基金與財政資金有本質區別。資金的使用不能和壹般財政資金混為壹談,必須實行資金管理,堅持專款專用。由於是政府行為,所有收支都應納入國家社會保障預算,剩余資金投資於風險最小的國債,實現保值增值,而不應直接用於彌補財政赤字或進行風險投資。壹旦基金出現赤字,經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可以向財政借款解決。(四)適應中國二元經濟的現狀,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政策。改革和完善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從中國二元經濟的實際出發。壹方面,國有單位職工享受著高水平的保障和福利,另壹方面,廣大農村人口的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障幾乎完全依靠個人和家庭。可以說他是壹個“跛腳”巨人,壹條腿長,壹條腿短。雖然從長遠來看,我們必須建立統壹的社會保障體系,但在目前,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堅持兩條腿走路的原則。壹方面,我們應該改革和完善包括所有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險制度,另壹方面,我們應該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上一篇:維也納在哪裏?什麽比較有名?有什麽當地的傳說或習俗嗎?下一篇:物業年度工作總結ppt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