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翻譯資格考試英語高級口譯指南,由應屆生培訓網編寫。感謝您的閱讀。
指南1
1.四周是空曠的孤獨和黑色的寂寞,壹陣狂風吹過。(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周圍的壹切,只是壹片空曠的寒冷,壹片黑暗的寂靜,壹股強風吹在上面。(張谷若譯)
賞析:“壹塊”、“壹塊”、“壹份”,量詞的準確運用增強了問題的表現力。
2.原文:她否認了,否認了壹切,骨頭和石頭。
她否認,拒絕接受。
賞析:原著中的“骨與石”形象生動,但直譯成“語氣如骨與石般堅硬”可能中國讀者接受不了,但翻譯成“死亡與否定”就自然生動多了。翻譯是壹個得與失的過程,不可能完整地傳達原文的意、神、意、象。壹個好的譯者總是善於抓住原文的精髓,並在譯文中盡力傳達,而放棄原文中那些相對不重要、無法傳達的部分,借用哲學術語,就是“抓住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至於哪些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哪些呢?
3.印度和巴基斯坦軍隊之間戰鬥的逆轉越來越接近我們。
印度和巴基斯坦軍隊之間的戰爭的聲音向我們湧來。(黃邦傑:《譯譚》)
賞析:黃邦傑先生說:“對於壹個譯者來說,翻譯壹個詞,不僅要正確地翻譯意思,而且要反映出這個詞的特點,意思的細微差別,作者褒貶的態度,正反兩面。”“戰鬥的回響”翻譯成“戰爭的聲音”,“在加大音量”翻譯成“壹緊壹緊”,生動傳神,讓人忍不住贊嘆。
4.這個無知的老婦人統治了整個九世紀的後半個世紀,她比任何壹個人都更阻礙了中國的進步。(林語堂:北京時刻)
那個愚昧無知的老太婆統治了19世紀下半葉,讓中國無法進步,而她是第壹個居功的。(張振宇譯)
賞析:“她算是第壹功勞”,反諷的運用極其辛辣。
這個練習:翻譯下列句子
斯佩德爾說,他的演講“迷失在奇妙的題外話中。”
回答:
派達爾後來說,他的對話“越來越遠,越來越古怪,最後不知何去何從。”
賞析:五個字“迷途知返”被翻譯成由三個逗號分隔的19個漢字組成的獨立成分,其含義是壹步步遞進的。譯者的延伸並不遠,但始終是圍繞著作者本義的軸心。在翻譯技巧中,“加字不加義”就是指這種處理方式。
指南2
1.原件:...但他仍不時有壹個善良的聽眾菲利普斯太太,和,從她的手表完整性,絕大多數供應咖啡和松餅。(《簡·奧斯汀:傲慢與審判》)
然而,菲利普斯太太偶爾會和藹地聽他說話,由於她的關註,她總是給他倒咖啡和松餅。(孫誌立譯)
賞析:對比原文和譯文,會發現原文的主語是“他”,譯文的主語改成了“菲利普斯太太”。原文的名詞“listener”,翻譯成中文後,就變成了動賓短語“listen to him”,把翻譯的句子作為謂語。當然,“kind”也翻譯成副詞“kindly”修飾謂語動詞。後面的介詞賓語“watchfulness”在翻譯的句子中也變成了動詞作謂語。原文只用了壹個“提供”字,翻譯成中文就是兩個動詞:“道”和“天”,後面是各自的賓語。這些翻譯技巧是用來滿足表達的需要。雖然情況變了,但內容沒變,翻譯和原文壹樣直譯。
2.原文:他會連續幾個小時背著壹個脫落的零件,跋涉穿過樹林和沼澤,爬上山坡,下山谷,去打幾只松鼠或野鴿。(華盛頓·歐文:《李伯大夢》)
有時,為了射殺幾只松鼠或野鴿,他會手裏拿著槍,在群山和山谷中跋涉幾個小時。(萬紫、於寧譯)
欣賞:把目的放在行動之前是中國人的寫作習慣。“carry”翻譯成“搬運”而不是“搬運”,更有韻味。“穿越森林,爬山入谷”的翻譯更加簡潔明了,還隱含了壹點幽默。“跋涉”這個詞用來形容李伯大夢不知疲倦地四處奔波打獵,相當形象,也傳達了壹點幽默。
3.原文:讓我們走進這個荒無人煙的樵夫小屋,看看他是如何度過漫長的冬夜和短暫的風雨天的。(亨利·大衛·梭羅:《冬日漫步》)
那邊有壹個伐木工人的小屋。樵夫本人不在,我們不妨進去看看。冬夜漫長,冬天短暫且多雪。這樣的生活對樵夫來說真的是夠了。(季夏安譯)
賞析:原文只有壹句話,兩個動詞謂語用“和”連在壹起,翻譯成中文形成六個分句。翻譯從“那邊”開始,是為了繼承上面;“荒蕪”只是壹個詞,翻譯過來變成壹句話(“樵夫本人不在”);“我們不妨進去看看”翻譯得委婉,同時與“樵夫本人不在”形成壹種關懷。與原文結構相比,譯文的後半部分有很大調整,將兩個排位短語(“漫長的冬夜”和“短篇小說的日子”)翻譯成從句並置在壹起,表現了樵夫生活的艱辛。雖然整個譯文在結構上與原文有很大不同,但意思準確,表達自然流暢。
4.他對友誼和野心都不吝嗇。
他談到友誼,雄心勃勃。
欣賞: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寫文章或做翻譯是壹種可貴的品質。這裏的譯者用兩個結構相同的動賓短語來翻譯原文的否定,形成壹個平行的,幹凈利落的。
這個練習:翻譯下列句子
他雙手捂著臉,壹屁股坐了下來。
回答:
他雙手捂著臉,壹屁股坐了下來。
他坐了下來,雙手蒙著臉。
賞析:詞匯添加是英漢翻譯中常用的技巧之壹。所謂增詞法,就是“在翻譯中根據意義(或修辭)和句法的需要,添加壹些詞語,更忠實、更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英漢翻譯教程)。這裏的英文句子本來寫的是“他雙手捂著臉坐下了”,已經可以傳達基本意思了,為了翻譯更形象,加了“壹屁股”這個詞。
指南3
1.在這塊板上,第三個陌生人把他們的杯子放在路上和下水道裏,把渣滓扔在滿是灰塵的地上,變成波利尼西亞的圖案,並希望他們能在裏面有壹個安靜的座位。(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翻譯:喝得酩酊大醉的客人們都站在馬路上喝得酩酊大醉,把杯子倒在這塊隔板上。他們把酒渣撒在滿是灰塵的地面上,做成波利尼西亞的圖案。他們真的想在房子裏有個地方坐。(張谷若譯)
鑒賞:“渴”就是“渴”的意思。用在原文中,當然不是說“客人”渴了,想喝水。翻譯成“苦於酒喝”大概是最好的選擇。《站在路上壹醉方休》似乎不太忠實於原文,但轉念壹想,既然大家都愛酒到“渴”的地步,我終於找了個機會喝了。不喝到半醉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買酒”就是“喝醉”。
2.壹個國家最大的不幸莫過於被壹個老暴君統治。
沒有比暴君掌權更糟糕的了。
欣賞:現代漢語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現代漢語相比,古代漢語有其自身的優勢,如詞匯豐富、語法靈活、表達能力強等。寫作和翻譯時,適當使用壹些古代漢語的語素或詞語,可以給文章帶來書卷氣,使文章顯得莊重典雅。上面的翻譯例子體現了這壹特點。譯者靈活運用古代漢語的句子結構,使用古代漢語的個別語素(詞)。翻譯出來的句子簡潔而莊重,讀者仿佛看到壹個知識淵博的老學究在搖頭,評論歷史。
3.原文:聽Debs是壹種體驗。
聽黛比的演講真的很令人興奮。
賞析:如果說上壹個翻譯讓我們看到了壹個知識淵博的老學究搖頭晃腦評論歷史,那麽讀完這個翻譯,我們看到的是另壹番景象:壹個求知若渴、充滿激情的青年學生,在聽完壹場演講後,興高采烈地向沒有參加演講的同齡人大談演講者演講的高超藝術。譯者用口語體“真刺激”翻譯“是壹種體驗”,準確生動。
4.原文:他們說,慈善始於家庭。(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不是有人說做好事要靠自己,也要靠別人嗎?(張谷若譯)
賞析:“妳得自己和別人行善”,形式上挺像哲學格言,意義上很忠實原文。
翻譯下列句子
他是個危險的傻瓜。
回答:
他是個危險的傻瓜。
他是壹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賞析:在英漢翻譯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壹些單詞或短語,在詞典中找不到合適的翻譯詞(組)。例如,逐字翻譯只會使翻譯變得艱難和晦澀,因此有必要對單詞或短語進行壹些解釋。對“壹個危險的傻瓜”翻譯成“壹個無所畏懼的人”進行了解讀。譯者巧妙地借用了中國諺語“無畏”,生動地傳達了翻譯句子的含義和情感。
指南4
1.這個時候,夜已經黑了,直到天亮。和我們有什麽光,似乎更多的來自河而不是天空,槳在他們的浸漬擊中幾個反射的星星。(《查爾斯·狄更斯:遠大前程》)
此時夜已經黑了,似乎要黑到天亮;我們僅有的壹點光似乎不是來自天空,而是來自河水,壹槳接壹槳,攪動著倒映在水中的幾顆冷星。(王譯)
欣賞:天已經黑了,月亮還沒升起來。只有幾顆孤星在天空中閃耀,倒映在水中。水手們輕輕劃槳,壹槳壹槳地劃,船漿打破了水面的平靜,也打破了孤星映在水中的點點寒光。在不使用任何特殊形容詞或特殊翻譯技巧的情況下,譯文壹般遵循原文,只在必要時稍作轉換,將原文的“形合”(如“as”的使用)變為譯文的“意合”,把原文的意境全部呈現出來,譯文之美不亞於原文,真是壹種真功夫。雖然譯作的美來自於所有文字* * *的意境,但單個譯作語言的獨特選擇,不能不讓我們拍手稱贊,如“壹槳接壹槳”、“攪動水中倒影的幾顆冷星”,都是詩意的語言。
2.原文:所有最好看的東西都被召喚來尋求庇護,留在外面的必須是宇宙的原始框架的壹部分,以及像上帝那樣的勇氣。(亨利·大衛·梭羅:《冬日漫步》)。
其他壹切都去尋求隱藏的保護了。能在寒風中脫穎而出的,壹定是天地靈氣的鐘聲,是大自然脊梁的壹種體現,他們和神壹樣勇敢。(季夏安譯)
鑒賞:壹般的翻譯,只要翻譯準確通順,壹般都能接受,但是文學作品的翻譯要求要高很多。除了準確和流暢,譯文還必須傳達原文的文學“味道”。請看這裏翻譯的句子。《鶴立雞群》和《天地之鐘》都是文學語言。郭沫若說,對於壹個文學作品的譯者來說,“壹杯伏特加是壹杯白開水代替不了的,用壹杯汾酒或者茅臺來回報也只是壹種責任”。
3.但是這場海軍競賽不僅限制了自由黨政府的原則,也限制了他們的預算。
然而,這場海軍競賽使自由黨政府的原則站不住腳,並使其預算捉襟見肘。
鑒賞:英語中有些詞搭配能力很強,比如這裏的“strained”,壹個詞有兩個對象,壹個抽象,壹個具體。翻譯壹定會很繁瑣。“限制了自由黨政府的原則和預算”的翻譯分為兩部分,並使用了中國成語“自圓其說”。翻譯技巧服務於翻譯效果。對於容易翻譯的句子,翻譯技巧可能會顯得多余,譯者不會有意識地使用翻譯技巧。對於難以翻譯的句子,大概需要有意識地使用翻譯技巧。
4.他的母親鞭打他,因為他喝了壹些他從未嘗過也不知道的奶油;很明顯,她厭倦了他,希望他離開;如果她有這種感覺,他除了屈服別無選擇。(《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
他媽媽責怪他吃奶油,還打了他壹頓。其實他根本沒吃過,對奶油壹無所知。她明明很討厭他,想讓他遠走高飛。既然她有那種想法,他別無選擇,只能承認。(嚴偉明譯)
賞析:在中文寫作中,原因往往放在前面,結局放在後面,所以在翻譯中,“怪他吃了奶油”被轉移到“再打他壹頓”,除此之外,翻譯基本都是按照原文結構翻譯。為了再現原文的風格,譯文中的用詞要通俗、口語化,如“媽媽”而不是“媽媽”,“怪他吃奶油”,而不是“怪他吃奶油”。翻譯的後半部分也很簡單自然。
這個練習:翻譯下列句子
如果妳認為我在某種程度上比我應得的更幸福,我完全同意妳的觀點。
回答:
如果妳認為我在某種程度上比我應得的更幸福,我完全同意妳的觀點。
如果妳覺得我的幸福來之不易,我完全同意。(張)據
賞析:《如果妳覺得我的幸福太來之不易,我感到內疚》是地道的中文,是在理解原文意思和精神的基礎上再創作的,顯然比譯者自己最初翻譯的《如果妳覺得我得到了比我應得的更多的幸福》。
指導五
1.因此,完全分割波蘭,剝奪警察獨立存在的權利,是俄羅斯人提出的。但是德國人不需要太多的催促就同意了。
可以看出,是俄羅斯人首先提出要徹底分波,禁止兩極作為壹個獨立的民族存在。當然,德國人是受歡迎的。
賞析:“由此”譯為“由此可見”,可見譯者在譯詞上的靈活性;“partition”在英語中是壹個中性詞,譯者根據句子內容的語義翻譯成“partition”,表達作者的傾向;“沒用多少催促就同意了”字面意思是“沒用催促就同意了”,譯者引申為“當然歡迎”,符合作者在寫作中的情感傾向,即對強國欺淩弱國的憤怒。好的翻譯總能翻譯出原文背後的“情感”。
2.帶著雨的味道的陣陣寒風幾乎使街道上的人們感到厭惡。
壹陣冷風,帶著下雨的意思,街上空蕩蕩的,幾乎空無壹人。
欣賞:英語是形合語言,英語句子講究結構嚴謹;漢語重意合,用詞造句褒散形而不褒散神。請看這裏的英語句子。主謂賓壹目了然,原因和結果壹目了然。如果妳按照這個順序和結構直接把它們翻譯成中文,就會停滯不前。為了使翻譯出來的句子體現漢語句型的特點,譯者大膽調整結構,將原句切割成四個短語(從句),充分利用句內語義聯系,不使用任何關聯詞,從風到雨,從街到人,用線描的方式為讀者呈現了壹幅寒冷雨夜的畫面。
這個練習:翻譯下列句子
據說每個家庭都至少有壹個櫃中骷髏。
回答:
原文:據說每家至少有壹個黑板骷髏。
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徐世谷譯)
賞析:在英語中,“櫃中骷髏”是壹個眾所周知的成語,但如果翻譯成中文“衣櫃裏的骷髏”,恐怕沒有多少人能猜出它的意思。要在翻譯中保留原短語的形象,讓不熟悉英語文化的讀者理解原短語的意思,真的很難。徐世谷先生的翻譯實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譯文的第壹部分致力於保留原文的形象,第二部分詮釋原文的意思,“樓”與“有”押韻,讀起來很舒服很舒服,很像諺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