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級政府出臺了壹系列鼓勵出口的經濟優惠措施和政策。從我國出口補貼的主體來看,可以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國入世後,中央政府為了履行入世承諾,逐步取消了大規模的出口補貼,但地方政府補貼不受世界協定約束,仍然廣泛存在。地方政府出於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和解決就業壓力的目的,對企業出口進行補貼,包括企業出口獎勵、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稅收優惠、特定企業和行業專項補貼等。這些政策可以被美國反補貼法認定為補貼,成為美國反補貼調查的對象。隨著反補貼調查的展開,中國政府將不得不調整甚至取消壹些產業支持政策,這將影響重要產業的發展。
(B)中國的許多行業可能面臨“雙重征稅”的挑戰。從中國出口補貼涉及的領域來看,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進行雙重征稅是非常可行的。因為中國政府補貼主要集中在農業、紡織、鋼鐵、化工、機械和電子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以及壹些低技術含量的資本密集型行業。這些接受政府補貼的行業不僅是中國重要的出口部門,也是過去幾年中受到美國反傾銷調查最多的行業。非市場經濟國家案修改後,這些產業可能面臨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的雙重威脅。而且,美國作為全球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主要發起者,客觀上增加了“雙重調查”的可行性。
(3)人民幣將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美國政府突然宣布中國適用反補貼稅法有著深刻的目的。在處理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上,美國國會和政府傾向於將貿易問題政治化,將矛頭指向中國,歸咎於人民幣匯率低估。通過使用反補貼作為貿易救濟手段,美國可以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幹預中國的貿易和產業政策,影響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這無疑增加了美國迫使中國進壹步升值人民幣的籌碼。人民幣升值不壹定能解決中美貿易的結構性失衡,反而會增加中國的出口成本,進壹步削弱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四)可能引發新的中美貿易摩擦。因為反補貼調查會對壹個國家的出口產業和宏觀政策造成很大的傷害,中國可能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回應美國的保護主義措施。這些措施可能引發新壹輪中美貿易戰,阻礙中美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1)積極應對反補貼調查,反補貼調查不僅涉及受補貼企業,還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因此,應對反補貼調查需要政府部門、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有效合作。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對應訴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各政府部門需要明確各自在應對反補貼調查中的責任,建立有效的部門間協調機制,並確保溝通和合作。例如,浙江省計劃在中國首次推出反補貼措施,這凸顯了政府在反補貼調查中的核心地位。作為反補貼調查的主要應訴方,涉案企業應積極參與應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企業要培養和選拔專業的應訴團隊,與政府相關部門直接溝通,保證充分溝通,做到政府和企業在應訴反補貼調查時保持壹致。
(2)逐步調整出口補貼政策。各級政府應根據WT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和美國《反補貼稅法》調整現有出口補貼政策。
WTO將政府對企業的補貼分為禁止性補貼、可上訴補貼和不可上訴補貼。政府應逐步取消禁止性補貼,減少可上訴補貼,增加不可上訴補貼。比如,可以取消特定企業和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生產環節的優惠政策和地方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加大對出口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R&D活動的補貼,加大對中西部落後地區的補貼。
(3)普及反補貼知識,培訓專業人員。雖然中國企業在應對反傾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從政府到企業都缺乏應對反補貼訴訟的經驗和專業人才。壹方面,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應通過培訓盡快熟悉WTO反補貼規則,了解歐盟、美國等國的反補貼法及相關案例。補貼與反補貼知識的普及可以使政府避免不當補貼行為,使企業熟悉反補貼訴訟程序,為反補貼調查做好準備。除了WTO的反補貼規則,政府和企業還必須掌握中國的補貼政策及其執行情況,防止外國企業提起不公平的反補貼訴訟。另壹方面,中國需要培養壹批既熟悉WTO反補貼規則和反補貼訴訟程序,又了解中國政策和法律的專業人才。可以在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培訓政府和企業的相關人員,為應對反補貼訴訟做好人才儲備。
(四)制定和完善中國的反補貼立法。中國的反補貼立法起步較晚,執法經驗不足。2001年,中國根據世貿組織反補貼規則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之後,我國出臺了壹系列反補貼法律法規,從程序上對反補貼調查進行了詳細的規範。但與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反補貼法相比,仍存在內容單薄、不規範等問題。此外,中國企業缺乏反補貼訴訟的經驗,這使得中國在應對反補貼訴訟中處於被動地位。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應根據WTO的反補貼規則完善我國的反補貼立法,在立法層次、補貼分類、司法審查制度、特殊行業規定等方面完善不足,使之與WTO規則相壹致。從企業層面看,企業在積極應對反補貼稅的同時,合理運用WTO貿易救濟措施和我國反補貼法維護自身合法利益,既能抵制國外產品的不正當競爭,又能增加應對國外反補貼調查的經驗。
(5)鼓勵國內企業對外投資。從長期來看,為了應對不斷升級的貿易壁壘,企業可以通過對外投資規避各種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中國的紡織、服裝等制造業開始在國外開展加工貿易,有效繞過了反傾銷等國際貿易壁壘,提高了國際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