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風險評估程序的分析程序分析程序是指註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對財務信息進行的評價。分析程序還包括通過調查確定的與其他相關信息不壹致或嚴重偏離預期數據的波動和關系。分析程序可作為風險評估程序和實質性程序,也可用於財務報表的整體審查。本標準主要描述了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時所使用的分析程序,即分析程序被用作風險評估程序。註冊會計師執行分析程序有助於識別異常交易或事項,以及對財務報表和審計產生影響的金額、比率和趨勢。註冊會計師在實施分析程序時,應當預期可能存在的合理關系,並將其與被審計單位記錄的金額進行比較,根據記錄的金額計算出的比率或趨勢;如果發現異常或意外關系,註冊會計師在識別重大錯報風險時,應當考慮這些比較結果。如果使用高度概括的數據,分析程序的結果可能只能初步表明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註冊會計師在識別重大錯報風險時應當將分析結果與獲得的其他信息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被審計單位有很多產品系列,每個產品系列的毛利率都不壹樣。分析整體毛利率的結果可能只能說明銷售成本存在重大錯報風險,註冊會計師需要實施更為詳細的分析程序。例如,分析每個產品系列的毛利率,或者將整體毛利率分析的結果與其他信息壹起考慮。
問題3:風險評估的步驟是什麽?*確定潛在風險
*分析和優先考慮風險
*確定風險規避策略
*確定減少風險戰略。
*確定風險應急策略
*重新檢查風險。
______
或者:
識別評估對象面臨的各種風險。
評估風險概率和可能的負面影響。
確定組織的風險承受能力。
確定風險降低和控制的優先級別
推薦降低風險的對策
——其實本質上幾乎是同壹個過程。
問題4:風險評估程序是什麽?為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而實施的程序稱為風險評估程序。
風險評估程序1要求被審核單位2的管理層和內部員工。分析程序3。觀察和檢查。
不知道妳是想要嚴謹的書面表達還是籠統的理解。
問題5:風險評估程序是否只包括三個審核程序?註冊會計師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是為了識別和評價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為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而實施的程序稱為“風險評估程序”。註冊會計師應當根據執行本程序所獲得的信息評估重大錯報風險。註冊會計師應當實施以下風險評估程序,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1)詢問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及其他相關內部人員;(2)分析程序;(3)觀察檢查。
問題6:風險評估包括什麽?
需要註意的事項
風險評估過程中的註意事項
在風險評估過程中,有幾個關鍵問題需要考慮。
首先,要保護的對象(或資產)是什麽?它的直接和間接價值是什麽?
第二,資產的潛在威脅是什麽?導致威脅的問題是什麽?威脅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三,資產存在哪些可能被威脅利用的弱點?使用起來有多簡單?
第四,威脅事件壹旦發生,組織會遭受什麽樣的損失或者面臨什麽樣的負面影響?
最後,組織應該采取什麽安全措施來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
解決上述問題的過程就是風險評估的過程。
進行風險評估時,必須考慮幾個相應的關系:
每項資產都可能面臨多重威脅。
可能有多個威脅源(威脅代理)。
每個威脅都可能利用壹個或多個漏洞。
問題7:資產評估基本程序的主要內容是什麽?《資產評估準則——評估程序》(中評協(2007)189號)第六條規定,註冊資產評估師通常履行以下基本評估程序:
1.明確資產評估業務的基本事項;
2.簽訂資產評估業務協議;
3.形成資產評估方案;
4.資產勘探;
5.收集和分析資產評估數據。
6.評估和估計;
7.形成並提交資產評估報告;
8.歸檔工作文件。
問題8:為什麽風險評估程序是壹個特定的審核計劃?具體審核計劃應包括風險評估程序、計劃的進壹步審核程序和其他審核程序。這可以理解為審計程序的分類,指不同的審計程序。
問題9:風險評估程序在管轄範圍內包括什麽,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1.1什麽是危險源?
為了理解什麽是危險,我們必須首先了解系統的定義。今年發布的GB/T 28001-2011體系標準定義為“危害: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的來源、狀態或行為,或其組合”。
首先,定義不再涉及“財產損失”和“工作環境損害”;雖然2000版體系要求危害識別包括“財產損失”和“工作環境損害”,但財產損失和工作環境損害並不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重點。事實上,在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安全主管部門壹般不具備這壹職能。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從來沒有強調和要求企業在安全管理上做這些事情。2000版體系規範的實施,在壹定程度上對部分企業的安全管理造成了壹些負面影響(如影響其正常發揮作用,減少了職業健康安全風險控制的投入)。通過對比,我們發現新版標準給出的定義更加科學合理,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
但是,我們必須註意。如果對工作環境的破壞和財產的損失影響到員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還是需要進行鑒定的,但是這個鑒定需要在後續的風險評估中進行鑒定。
其次,新版標準在2000版的基礎上,進壹步擴展和明確了其對象,因此定義更加準確和全面。2000版系統標準的原始定義是“的根或狀態……”。所謂“根本原因”就是最根本的因素(或物質等。)導致了這些後果。比如,沒有汽油的存在和使用,就不會有汽油的火災爆炸事故,如果沒有二氧化矽粉塵、石棉粉塵等有害物質,就不會發生這種類型的塵肺病。也就是說,如果危險源不存在,無論是否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如電氣防爆措施、通風措施)或個體防護措施(如佩戴防塵口罩、耳塞、絕緣手套),危害都不會發生。從這個角度來看,汽油,二氧化矽粉塵,石棉
粉塵等有害物質或因素是造成人身傷害或健康損害的根本原因,需要在危害識別中進行識別和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多種事故原因學說。根據這些理論分析,導致事故的因素還包括社會文化原因、社會制度原因、經濟結構原因等等。這些就是我們要分析的所謂“根源”嗎?我覺得這些因素才是事故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是社會背景,是壹個具體的企業很難控制的。我們不應該把根源理解為這裏傷害的深層次原因。從壹個具體企業管理層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原因可能不太合適,但從社會或行業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原因可能是合適的。
所謂“態”,主要是指物質或系統的狀態。在每壹個不同的時刻,它的狀態都是不同的。物質的狀態主要是指物質的不同狀態。壹般來說,物質有三種可能:液態、固態和氣態。當狀態發生變化時,危險性和危害性也可能發生變化。如果空氣被壓縮,它就會變成壹種危險的化學物質。再比如,液態的汽油主要風險是燃燒風險(極易燃),氣態的主要風險是爆炸。系統的狀態與各種參數的變化有關。當系統的各種參數,如溫度、壓力、體積、物質狀態、物質和能量發生變化時,系統的狀態也發生變化。這個時候,系統的風險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鍋爐在檢修時,其主要危害是機械傷害、高處墜落、觸電等風險,而在運行時,其危害則變成了鍋爐爆炸、燙傷等危害的形式。人在高空作業時,由於高度和勢能的增加,高處墜落成為其危害的主要形式。壹個系統,它的正常狀態、異常狀態和緊急狀態,它的危險有害因素不同,它的危害和風險也不同。理論上,無論是危險物質、系統還是人(人也可以看作系統),在任何不同的時間,其狀態都可能不同(比如夏天是液態水,冬天是冰)。危險源在某壹狀態下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危害,但在某壹狀態下可能會變得相對安全。我們應該動態地看待這個問題...> & gt
問題10:什麽是風險評估程序?註冊會計師為了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可以實施哪些風險評估程序?它們被稱為風險評估程序。
風險評估程序1要求被審核單位2的管理層和內部員工。分析程序3。觀察和檢查。
不知道妳是想要嚴謹的書面表達還是籠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