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尼修法的地方,俗稱“寺廟”;禪宗稱之為“叢林”。“廟”原是中國古代官方接待四方賓客的辦公室,如裂寺、太常寺等。東漢永平中期,西域僧人卡亞摩騰、朱發蘭來到中原。起初,他們被招待住在鴻臚寺。後來漢明帝決定修建白馬寺,明確命名為卡亞摩騰和朱法蘭的住所,所以以後僧尼的住所俗稱“寺”。
所謂的“庭院”最初指的是官邸,但後來因為唐高宗建造了大濟州作為翻譯學院,它成為了被稱為“庭院”的佛教建築的起源。壹般來說,“書院”更側重於文化教育事業,如講學書院、翻譯書院等。
在印度佛陀時代,寺廟最初被稱為“精舍”,如印度中部國王佘城的竹林精舍和守護城的花園精舍,是佛教中最早的寺廟。當時的雅舍大多建在京師郊外幽靜的林地裏,所以也叫“蘭若”,意思是安靜的地方;也被稱為“伽藍”,意思是僧侶居住的花園。直到後世,壹般要有七種建築才能建成壹座寺廟,稱為“七殿伽藍”。
寺廟有傳播佛教的功能。佛陀在世時,講經的地方叫“講經堂”。講堂原本是寺廟的建築之壹,就像今天的教室壹樣。僅在佛陀時代,園中就有72個講經堂。可見廣建講堂最初是佛祖倡導的,後人直接將該寺稱為講堂,成為該寺的別稱之壹。
寺院也是佛道修行的地方,所以也叫道場。隋朝時,楊迪皇帝頒布聖旨,明確將天下的寺廟改名為道場,將宮中修行佛法的地方稱為內道場或內殿。
寺,又稱“趙體”,起源於北魏石光元年(424年)設立伽藍,史稱“趙體”。它的意思是四方僧房,意思是四方僧人可以借宿的招待所;後來被稱為* * *和尚有什麽,可以被大眾用作“招和尚”或“四面和尚”。
還有人把佛教建築稱為“浮圖”,後來逐漸轉而指高塔。也有叫“廟”的人。因為佛教寺廟前有立“廟”的習俗,所以寺廟被稱為寺院、佛寺、梵天寺、金殿或名剎。南韓仍然使用“寺廟”的名稱,如銅都寺、海印寺和宋廣寺。臺灣省佛光山還有壹個分支叫澎湖海天佛寺。今天的和尚們互相交談時,都恭恭敬敬地稱對方的寺廟為“寶殿”;南宋高宗年間,十五座寺院被合並為“五嶽十寺”。
在日本,寺廟稱為“方”,根據寺廟的主從關系,說繼承祖法的根本寺廟是本寺和本山,其下屬寺廟稱為末寺和末山;在壹座大廟的疆域內,附屬於該廟的小廟稱為分院、分院、支院、中廟、內廟、塔頭;分布在遠處且沒有另設居所的寺廟,稱為同方、斯通、紙坊、邊代、行所等。這座山的分廣場叫他院,叫禦廣場。
此外,據《唯園圖》記載,該寺又稱為清凈院、法界院、俗世院、清凈無量園、金剛寺、寂靜道場,遠離惡、親近善。近代又稱為會館、學舍、蓮社、佛禪社、居士林、禪經中心、布教中心等。甚至在古代,Xi安女子居住的道場稱為“安”或“愛道堂”,男子住持稱為“寺”或“壽堂”。甚至按教派分,還有寺廟、法寺、純寺、禪寺等。其中,禪寺又叫“叢林”,意思是和尚和和尚和睦相處,就像樹木聚集而不無序生長,說明他們有規矩,所以叫“叢林”。
叢林,如大冶路宏,是修道者陶冶性情、學道、辦道的練功之地,故古稱“佛門選場”。寺廟也是學校,重視普通民眾的文化教育。因此,寺廟是社區重要的精神文化中心,是民族生活、風俗習慣的聚集地,是現代信徒信仰的中心。
在佛教日益普及的今天,佛教傳播佛法的空間擴大了,寺院的功能應該得到具體發揮,因為人們來寺院是為了滿足宗教生活的需要,在更高層次的文化中,寺院具有各種教育作用。現代寺廟設立圖書館,供人們閱讀佛教經典;提供視聽中心和簡報室,介紹佛教文化古跡;有會議室,可以討論、討論、開會;有講經堂,人們可以在那裏傳授佛法,舉辦活動,引導人們行善,達到凈化社會的效果。這樣壹來,寺廟就可以發揮多項教育、文化等功能,服務大眾,廣植佛性,成就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