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地舞佛教徒的當代生活——從李丹的《拉經》談起

地舞佛教徒的當代生活——從李丹的《拉經》談起

妳好,我是YUKI。

在我們談經典之前,我們先來談談李的生日。

大家壹定對李丹很熟悉。這幾年大家都看到了他的人氣,我就不壹壹贅述了。這壹年,他以光速打臉,在《齊元朔》裏這樣說:

他是佛嗎?

壹個咬牙切齒站在臺上,言辭犀利,壹針見血的知名媒體人,說自己是佛?

以前很少看這種年輕媒體人寫的智書,打開“拉經”也只是機緣巧合。

但不得不承認,讀起來真的很好。簡單幽默,充滿聖誕解構、倒置、荒誕。用它來說也不是沒什麽。他覺得妳笑的時間夠長了,壹個回馬槍似的小片段就讓人落回現實的地面。

拉京的背景是壹座寺廟。肚子裏有錢的佛寺,吃羊肉芹菜包子的和尚。

比起壹個寺廟,它更像是壹個充滿江湖氣息的商業慈善機構。

.....壹個慈善機構,所有收集到的錢都用來養自己的和尚。

這奠定了這本書的整體氣質:明明是出生地,卻始終在紅塵中。

這可能也是李丹本人的氣質吧。

李的生日無疑是壹個年輕人創造的標準的經濟環境和新時代的文化氛圍。他是,我們也是。

如妳所見,與前幾代人相比,我們這壹代人開了很多玩笑。

比如《臘經》裏的這些片段:

當然,這都是玩笑。妳不能把它看得太重。

但有時很嚴重。

我認真的時候妳不能和我開玩笑。

而且,在我們的世界裏,這是不成文的規定。前者,如果妳太認真,妳不知道怎麽讀空氣;後者,妳跟我開玩笑,是對我認真的壹種蔑視。

讀air這個詞,我們都知道它來源於日語的“空”字。日本是壹個非常註重能不能讀懂空氣的國家。“空”的反義詞是“空”,意思是人讀不懂大氣,說不出話來。現在在社交網絡上廣泛傳播和使用。它的英文縮寫是KY。

七八年前我剛接觸社交網站的時候,人們就開始用KY這個詞了,但那時候KY的使用遠沒有現在流行。近年來,閱空、KY等詞匯在各大社交平臺迅速傳播,並被大眾廣泛接受和使用。這說明了壹個現象:我們這壹代人比上壹代人承受了或者被動承受了更多的社會壓力。

其次,與上壹代相比,我們的“自尊邊界”更窄了。

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時候,怎麽也不會想到,幾十年後的互聯網時代,這個理論會被各行各業、各領域的人反復提出。

在我們國家,大部分年輕人不再擔心自己的生存,而開始考慮更高層的建築:個體的獨特性和自我認同。從幾天前《齊帕的故事》總決賽辯論題目“我不合群,我該不該改變”的回應可以看出,更多的人更註重構建自己的“獨特性”而不是“合群”,更傾向於尋求對自己群體的認同。我跟妳是認真的,妳不能跟我開玩笑,只是更註重自我認同的表現。

這是因為我們的基本生存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當我們少了對溫飽的擔憂,就會考慮這些以前人們沒有考慮的問題。這些東西不是某些人眼中的“沒事找事”、“對別人要求過高”、“自我意識過度”,而是中國整體發展帶來的壹個方面。

以上,是從《拉經》中得來的。我們這壹代人“嚴肅和玩笑規則”的誕生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最後說壹下佛教青年。

事實上,《臘經》分為兩個方面。壹個是講述寺廟成員的日常生活,壹個是講述主角和小北的情感故事。

人生和情感雖然是兩個方面,但和書中描述的壹樣:佛系青年對人生和情感的態度是非常統壹的。他們...不,或者我們。我們有時冥想,有時跳舞。

從上面幾段可以看出來。有時候我們嘲諷,有時候我們哀慟,有時候我們沖動,我們想踏實的做點什麽。

我是從《臘京》想到這個地方的。今天先說生活,下壹篇再說情緒。

00後開始上大學,90後開始逐漸步入社會。作為佛教青年的主體,已經步入或即將步入社會的90後壹代,面對越來越現實的生活,也越來越佛教化。

佛教是什麽概念?我們都知道,但我們都不太明白。百度百科對年輕佛教徒的定義是:提倡壹切隨波逐流、不苛求、主張得過且過、不太在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年輕人。維基百科對佛教的定義是壹種人生態度,是什麽都有,貶低壹切,無欲無求。

綜上所述,佛系青年是壹群欲望意識淡薄,不願意輕易折騰的人。

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這群自稱“佛系青年”的人,會在某個瞬間突然覺得這樣平庸的生活真的很無聊,會想去拼搏壹次,做壹些改變,充滿熱情。

我個人喜歡開玩笑說自己的生存狀態是:“斷斷續續的進步,連續的混吃等死。”

我不想代表大多數人,但現實是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我不想簡單的說是因為90後處於尷尬階段,太籠統了。

說點現實的。不知道現在有多少90後在為房子問題發愁。作為壹個90年代中期出生的標準,雖然身邊大部分人還在為找工作和轉行發愁,但那些最早結婚或者準備結婚的同學們,已經開始為房子發愁了。

就拿我身邊最常見的例子。我的壹個初中同學,畢業壹年結束了和男朋友五年的戀情,開始結婚。兩個人結婚買房,雙方父母出壹半首付,小兩口按月還。

兩個人生活在三線城市,做著穩定的工作,拿著穩定的收入。他們經常開玩笑說自己是佛,佛無所求。

但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結婚前,女孩其實有很多追求:每天做中學老師,但心裏並不快樂。日復壹日的重復環境讓她不知所措,想到自己未來幾十年的生活都會是這樣,眼前壹片漆黑。她喜歡做設計,哪怕只是按照甲方的要求壹遍又壹遍的修改稿子。她喜歡低著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為了孩子,拋棄自己的淑女形象,每天拼命的大喊大叫。

但她最終還是屈服了。她說男方父母希望她能在學齡時生個好寶寶。

她對我說,太現實了。當他們告訴我這些的時候,我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現實。

然後開始了佛教生活。

妳叫她佛嗎?

她非常信佛。她做著穩定的工作,每天混日子。就算學生生氣了轉頭開始打坐,算了,什麽都不會發生。

但是大家都知道,原來的不是這樣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

上面這位姑娘應該是我們這壹代最早向現實屈服的人之壹。

然而,我們越來越多的人還在其中搖擺。

在大城市的小隔間裏拼命加班的人,有時候會用咖啡思考,或者算了,回家找個作息正常的工作,也可能活著重要。

在研究室做了幾個月實驗毫無進展的研究生,有時候會想,還不如周末抽空投個簡歷tm研究。

在這個就業的冬天,在無數企業的門檻上遭遇過斷然拒絕的人,有時會絕望地撕掉自己的簡歷。或許,還是聽父母的話,考個公務員比較踏實。

我們不是那麽信佛。如果可以,我們也想做自己想做的,可以自由做的事情。

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做不到...

我們很想跳舞,但大多數人只會打坐。

我們最後都成了佛教青年。

或許,從根本上來說,很可能是因為我們不夠自由。

換句話說,沒有人是足夠自由的。

結束

  • 上一篇:備考初級會計效率低怎麽辦?學習進度怎麽安排?
  • 下一篇:2018森林防火宣傳標語橫幅大全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