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皇位世襲制、分封制和以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度。
(2)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為了有效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1)分封:周王把王姬以外地區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皇族、英雄和古代帝王的後代,以便建立諸侯國,保衛皇族。
(2)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義務保衛周天子的領土,與周天子並肩作戰,朝貢朝覲。
(3)諸侯以自己的政府,與卿大夫再分封;青博士將重新分封進士。
3.分封制的主要特征:分封制的層次性和嚴格的等級制度。
二,君主專制在中央集權中的形成和發展
(壹)秦朝建立了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
1,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體現了世襲皇位和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壹個重要特征。
(1)嬴政,秦王,將和五帝的名字合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為封建王朝所用。
(2)秦始皇統治時期,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權力全部被皇帝壟斷。
(3)中央和地方官員由皇帝任免。
(4)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準,由皇帝控制和發布。
(2)秦始皇建立了壹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治組織。
①在中央,設立丞相、禦史、太尉三個最高官職。宰相是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國政;禦史是副總理,掌管大臣奏折,發布詔令,負責監督官員。邱主管全國軍事事務。宰相之下有大臣,掌管國家的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全面實行縣制。
秦在全國推廣郡縣制。縣令、縣令、縣令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的。
功能: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有效控制。
2.影響:
形成於秦朝的中央集權,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用,並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二)科舉制度的發展:
(1)科舉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隋文帝年間,廢除九品中正制,以科試方式選官。
②楊迪在楊迪時,政府開始設立科舉部,科舉制度形成。
③唐宋元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度。
(2)功能:
(1)科舉制度是封建選官制度的壹大進步。它將讀書、考試與為官緊密聯系在壹起,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員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2)科舉取官位,將選拔人才、任用官員的權力從貴族家庭手中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壹制度為歷代所用,影響深遠。
(3)清朝設立兵部,將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推向了頂峰。
1,軍部設置為雍正帝。軍機大臣級別不高,但都是國王任命的。每天被皇帝召見,跪下做筆記。皇帝掌管所有軍事事務。
2.功能: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2)國家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得到加強,中央集權進壹步鞏固,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③中國多民族統壹的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D)權力集中的影響
1,積極作用:自秦朝開創中央集權以來,在壹定歷史時期起到了鞏固領土、維護國家統壹、促進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經濟發展等積極作用。
2.負面影響:由於皇權至上,後來中央集權發展,君主專制不斷加強,阻礙了中國。
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
議題2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和發展
壹、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壹)古希臘民主
1,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為雅典的民主奠定基礎。
(1)背景:雅典城邦舊氏族貴族的暴虐統治引起了新興工商業者和普通民眾,以及社會的不滿
矛盾很尖銳。
(2)內容: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進行改革。
(1)根據財產的多少來劃分公民的等級;(2)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各階層公民均可參與;
(3)成立壹個400人的理事會;(4)建立公民陪審法庭;⑤廢除債務奴隸制等。
(3)功能:
它動搖了舊氏族貴族的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2.基督教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民主在雅典建立。
(1)內容: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裏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1)建立10個區域部落,舉行部落選舉;(2)成立500人的議會,各部落輪流執政;
(三)成立十人委員會;⑷繼續擴大議會的權力;⑤實行“陶流放法”等等。
(2)功能:
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基本根除,公民參政權利空前擴大,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確立。
3.對雅典民主的評價:
雅典奴隸制民主的理論和實踐奠定了西方現代政治制度的最初基礎。民主氛圍營造的空間,讓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2)雅典民主是小國寡民的產物,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3)過度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和社會動蕩的隱患。
(二)古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
1,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1)公元前5世紀中葉,羅馬頒布了《十二銅表法》,這標誌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2)意義:使審判和量刑有法可依,貴族任意解釋法律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障。
保護,但也保留了壹些較為野蠻的習慣法。
2.羅馬法體系終於完成了:
6世紀編纂的《民法全集》標誌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3、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
羅馬法為國家權力提供了法律基礎,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
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穩定帝國統治。
(3)羅馬法還保護奴隸制,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4)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壹部比較系統完整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
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⑤近代資產階級根據羅馬法中的觀念制定法律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還利用和發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為反對封建主義和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二、現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國家政治制度(政體)的重要法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權利法案1689
美國聯邦制和政體* *美國憲法1787
(壹)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1.頒布《權利法案》:
(1)英國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頒布了壹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利的法案。其中,1689的權利法案影響最為深遠。
(2)意義:
(1)以明確的法律規定,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和財權。它否定君主的神權,君主的權力是法律賦予的,並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
(2)議會的權力越來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亡”的地位,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和作用:
(1)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壹而不可治。
(2)功能: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於發揚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
3.代議制的含義和作用:
(1)代議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
(2)作用: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防止專制。
4、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國王的作用:
作為國家元首,國王是國家統壹的象征;同時,他也是英聯邦的首腦,在維護英聯邦聯系方面發揮作用。
(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度和政治制度。
1,美國獨立之初面臨的嚴峻形勢:
獨立之初,美國名義上是壹個國家,實際上是13個州的松散聯盟,所謂邦聯。國家無權征稅或控制軍隊。國家權力弱,而各州權力大。
(2)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蕩加劇,美國對外貿易也處於劣勢,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2.1787美國憲法及其評價。
(1)主要內容:(見教材中的圖P41)
①規定美國是壹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於州權力。每個州都有壹定的自治權。
②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國家行政權並對憲法負責,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
(2)特點:
(1)美國聯邦制建立了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權力結構。既加強了集權,又避免了過度集權。
(2)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相互獨立、平等、相互制約,體現了防止專制的分權原則。
(3)簡而言之,美國憲法1787體現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
(3)評價:
①1787憲法是第壹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它強調國家權力的加強,在權力結構上突出“分權制衡”原則,避免權力過度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3)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在印第安人和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嚴重,後來以修正案的形式補上。
3.華盛頓開了壹個先例,美國總統的任期壹般不超過兩屆。後來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第壹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侵略戰爭。
1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開始從壹個獨立的封建國家變成壹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重要的矛盾。
4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名的革命任務是反對自己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著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了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起來鎮壓中國人民的抵抗。
經濟上,外來侵略勢力向沿海省份擴散,向內陸延伸,方便了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材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禦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沈重的剝削導致了階級矛盾的激化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災難和嚴重的自然災害。
“天朝天目制”的歷史意義及其無法實施的原因
歷史意義:它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突出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農民幾千年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
原因:1。客觀上沒有穩定的環境來保證野戰壹師計劃的實施。
主觀上,關於平均分配土地、生產生活資料統壹入聖庫的規定,都是烏托邦,根本無法實行。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及成就
原因:1主觀上講,首先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第二個是戰略錯誤。
客觀地說,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共同絞殺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任何壹次農民戰爭都沒有遇到過的新情況。
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充分表明,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可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壹場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優點:
1.加速了清朝乃至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
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還肩負著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對外國侵略者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鬥爭,迅速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殖民中國的企圖。
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對後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期提出了第壹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計劃。
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中國人提出的最早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計劃,反映了當時先進中國人向西方求實、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迫切願望。但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未能反映當時農民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所以根本沒有實行。
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
時間:65438+60年代到90年代。
叫做:向外國人學習,提升自己。
前期:以自強為旗幟。後期:求財為旗
前期建立的工廠:曾國藩-安慶內軍機器所、李鴻章-江南制造總局、左-福州船政局、滿清貴族崇厚-天津機器制造局。
後期建立的工廠:李鴻章-中海招商(上海)、李鴻章-開平煤礦(天津)、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張之洞-湖北織布布局。
建立新學校和派遣留學生是最有遠見的措施。
失敗的象征: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
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出現
崛起的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
其興起時間:65438+9世紀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中國資本主義是革命的,也是妥協的:中國的資本主義工業是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從壹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因此,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要求。而我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由於資本少、規模小、技術力量弱,對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有壹定的依賴性。因此,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有向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妥協的壹面。
中日戰爭
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得到大力發展,國力逐漸強大。但由於日本仍保留著強大的封建殘余勢力,國內市場狹小,人民起義不斷。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找出路,因此制定了以侵華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戰爭時間:1894年7月
第壹階段:平壤之戰、黃海之戰。
第二階段: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
《馬關條約》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自《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
臺灣省和其他大片領土的割讓進壹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帝國主義國家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中國的民族危機進壹步加深。
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借大量外債,這就方便了外國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新通商口岸的開辟,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
日本投資獲準在中國設廠,其他列強爭相在中國設廠,援引“利益共享”條款,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對資本輸出和世界分裂的需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新階段,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運動的直接原因是德國占領膠州灣,進壹步壓迫山東人民。
義和團運動的口號:“助清滅洋”
“助清滅洋”的口號是愛國的,反映了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義和團運動針對的是外來侵略。但是,這個口號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於爭取官兵,但容易使群眾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可以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反帝鬥爭,但帶有普遍性和排他性的色彩。
《辛醜條約》的影響;
1的巨額賠償,是列強對中國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勒索;為了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百姓,使百姓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蕭條。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圈”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出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
《辛醜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第五章是新文化運動與中國* * *生產黨的誕生。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前期的主要內容和後期的新內容及意義。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扶持袁世凱當皇帝,加緊侵略中國。②經濟:壹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進壹步發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與民主思想的熏陶。
初級階段的主要內容:a、崇尚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b、倡導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①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被動搖,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民主和科學的洗禮,促進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③在五四運動中起到了宣傳動員的作用。(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救國、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⑤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2.簡述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口號和三大成就。
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口號:“外爭國家政權,內除國賊”,“廢二十壹條”,“拒簽和約”。
三大成果:①釋放被捕學生。(2)清除叛徒。拒絕簽署和平條約。
3.總結中國* * *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和重大意義。
歷史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②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③組織基礎:* *生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④外因:* *國際援助。
歷史意義: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壹個新的工人階級政黨。②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3)給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4)有了中國* * *生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壹新。
第六章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失敗
1,中國* * *產黨決定與國民黨合作的原因及兩黨合作的意義。
理由:①必要性:二二七慘案使中國* * *產黨認識到,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團結同盟,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敵人。(2)可能性:國民黨是有威望、有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民主派;孫中山因革命屢遭挫折,願意接受* * *產國際和* * *產黨的幫助,同意與* * *產黨以“黨內合作”的形式合作改組國民黨;* * *促進國際生產。
意義:有利於兩黨的發展和中國革命的進步;為大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條件。
2.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孫中山在國民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並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適應時代精神的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與中國* * *黨民主革命綱領的壹些原則是壹致的,這是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3.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1)原因:客觀上講,國內外反動勢力太強大,他們聯手扼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兩國合作被破壞。主觀上,年輕的中國* * *產黨缺乏革命的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央和國際代表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
(2)教訓: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②必須掌握革命武裝力量,堅持武裝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