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識分子的* * *身份標準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分子。其中大學教授、作家、媒體人占絕大多數。知名人士往往社會責任感很強,以治理天下為己任,所以對壹些所謂的公共事務非常關註,以為自己真的排除了個人利益,站在集體或公共利益的立場上。因此,人們發現名人在許多問題上站在公眾壹邊,批評政府,從而贏得很高的公信力。
但也有很多關於“眾所周知”的悄悄話,說他們看似公正博學,以審判世界為己任,視官民為諸多問題,認為自己有啟蒙的責任。其實他們搖擺不定,肩膀不鐵,骨頭不硬,令人失望,網絡輿論甚至稱他們為“知識媽媽”。且不說這個評價是否包含了所有的“已知”,就其癥狀而言,其實只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壹個老問題。美國法學家波斯納提出了當代美國和西方社會的“公共知識”現象,並對其弊端進行了批判。“公共知識”精神最早是由我國國內媒體提出並倡導的。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別策劃了“影響中國的50位知識分子”,稱這些先生們是“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分子;是壹個講社會,參與公共事務的演員;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德責任的理想主義者。”著名評論家曹宗國在《知與士日》壹文中說,無論他們是否配得上這個評論,就這個定義本身的內涵而言,它恰恰是中國儒家所提倡的“士”的精神。並指出“公共知識分子”這個詞似乎有現代民主和“精英治國”的味道。事實上,幾千年來,中國都是按照儒家所倡導的“士”的精神來培養和要求壹切士子的,可以說中國最有“公共知識分子”的文化傳統。
曹宗國在文中詳細論述了中國幾千年來都是按照“公共知識”的要求來培養學者的。古代孔子的培養目標是“士”。他的學生精通“六藝”,當然是“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分子”。他帶領壹群研究生遊說其他國家,也就是“建議社”。他自己擔任魯的大臣,號召大家“學而優則仕”,無疑是壹個“參與公共事務的演員”。後來的儒生在《大學》中提出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明確了“士”的人生道路和社會責任。孟子說“士”就是“恒心不恒產”,即“士”要超越實際利益的考慮,不依附於任何政治經濟利益集團,保持獨立的人格。他還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儒家甚至把這個問題上升到“舍生取義,殺生為仁”的“弘毅”高度,超越了人的生命價值,但後世和當代大多數人只尊孔子而輕孟子,刻意忽略了“士日”這個問題。其實,孔子的“身”和孟子的“骨”合在壹起,才是壹個學者的完整形象。尤其是後來,壹些憂國憂民、尋求真理、追求社會正義的精英提出了“為天地存壹顆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萬世太平”的主張,表達了“公共知識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歷史使命。
在知識專業沒有劃分的古代是這樣,在知識專業劃分的現代,他們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傳統壹直在影響。可以說,“公共知識”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也是中國知識分子走向世界的價值目標。這應該說是壹件好事,也是壹種優秀的文化傳統。但問題是,代表社會精英的公共知識分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逐漸發生了變化。說壹個人是“公共知識”是嚴重貶義的,甚至衍生出“知識分子之母”的惡名。原因是什麽?
《羊城晚報》2004年6月19日發表文章指出,其實在20世紀60年代+098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作為壹個獨立的社會群體已經初具規模。在1990年代,這些知識群體相繼消失。與此同時,作為知識生產空間的學院開始迅速擴張,成為最大的知識工廠。由於學院的擴大和學院制度的完善,知識生產不再僅僅是壹種純粹的精神活動,而是與生產者的利益密切相關。通過職稱評定、職務評聘、科研項目立項、學術經費分配等壹系列行政手段,將大部分知識分子嚴格限定在學院系統的範圍內。另壹方面,現代學院的學科高度細分,知識的完整性不復存在。公共知識分子問題所涉及的壹系列相關概念,如市民社會、公共領域、公共性質、知識生產與傳播、公共利益、社會知識等,本身就是知識高度細化分工的產物。正如學者徐繼林(微博)所指出的:“這種學術專業化趨勢,形成了知識分子內外的雙重斷裂。在其內部,原本統壹的知識領域被分割成壹個個蜂窩狀的小專業領地,不同學科的知識分子不再具有相同的語言、領域和知識旨趣。對外,因為職業知識分子改變了寫作態度,面向學院,面向大眾,他們與大眾讀者的有機聯系也被打破,他們再次成為壹個封閉自戀的階層。”
事實上,始於21世紀初的關於公共知識分子的密集談論,是對學術知識生產和知識群體轉型的嚴重不滿。人們呼籲知識分子重新進入公共事務領域,關註公共事務。他們不希望這些受過精英教育的群體在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面前集體失聲。
但從2011開始,公共知識分子開始在網絡和大眾媒體上被稱為“知名”。從“公共知識分子”被稱為“知名”的那壹刻起,這個名字就被嚴重貶低了。
縱觀中國歷史和現實,從“士”到“眾”的文化傳承和時代變遷,曹宗國認為,中國知識分子之所以知道自己要做“公”,是“學術背景和專業素養”是次要的,主要是缺乏具有批判精神和道德責任的正直人格和“士天”。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邢寫道,當代中國需要的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
首先,知識分子不應從“學官”的立場出發,而應以從政為理想目標。“無欲則剛”。只有遠離實際權力,才能保持對社會公權的質疑立場和批判力量,保持對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的關懷,對社會公權的濫用保持警惕,從思想啟蒙和思想批判的立場出發,投身於社會的法制建設。對於公共知識分子來說,進行超越個人利益的憲政啟蒙和社會拷問,應該是壹種社會責任。這是鑒別中國知識分子真相的試金石。
壹般來說,與專業知識分子相比,公共知識分子的內涵有著明顯的差異。第壹,共產黨和共產黨的知識分子具有相對獨立的思想和批判精神;其次,他們以自己的理想和觀念看待現實社會,是現實社會的批判者;第三,他們把關註世界、國家、人類、民族和社會的公益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社會義務和道德責任;第四,他們是否把對人類社會的人文關懷付諸實踐,上升到個人道德的標準,即所謂“鐵肩擔道義”;第五,他們對現有的知識體系和觀念體系有壹種本能的懷疑和批判;第六,他們往往借助專業平臺傳播自己的思想觀念,從而影響社會各階層的思想選擇和價值取向。他們自己在大眾眼中也成為了社會良知和社會理性的典範;第七,他們更多的是從社會契約理性的高度,以壹種徹底的精神去探尋終極答案和完美境界。具有這些特征的公共知識分子,有可能成為壹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能量,代表著現代法治社會的社會良知和人類理想。
其次,公共知識分子應該是具有優秀職業道德的知識分子。公共知識分子的道德評價標準不僅體現在他們對信仰和理想的堅定性和實用性上,還體現在他們思想和批判的獨立性上,還體現在他們個人的道德表現和職業操守上。由於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他們成為公眾人物,公眾對其個人道德和職業道德標準的要求遠遠高於普通職業知識分子,往往從社會道德的角度,到了個人道德必須對社會負責的地步進行審視和評價。公眾不能容忍壹個職業道德敗壞的知識分子在各種媒體上談論對社會的人文關懷,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的重要性,社會的公平正義。批判和分析職業知識分子的職業道德缺陷是公共知識分子的重要社會責任。要成為壹個公共知識分子,妳必須面對大眾的審視和批判,妳必須有勇氣向大眾公開坦白自己的道德缺失。因為公共知識分子對社會的影響是公開的,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公眾的審視和監督。公共知識分子壹方面無法享受公眾人物的“紅利”,另壹方面又拒絕承擔公眾人物的道德責任。作為公眾人物,知識分子的道德造假最受公眾鄙視,他們認為這是對現代文明的公開褻瀆。
第三,作為社會良知和理性的代表,公共知識分子不僅要展示自己的思想魅力,更要通過行動去踐行。他們的教育和知識使他們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有著比其他社會成員更高的認識。他們的人文關懷基於人類的基本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從而表現出對人類、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前景的深切關懷。這種憂國憂民意識是公共知識分子人文關懷的核心內容,具體表現為對人類生存現實的憂慮、對現行社會秩序的批判、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對特權群體的監督。公共知識分子在各種場合表達人文關懷時,從思想、理論、制度的高度對現實社會秩序進行批判,指出改進的途徑和應該實現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