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論文《錘煉道德品質塑造完美人生》

論文《錘煉道德品質塑造完美人生》

1.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要求社會主義道德的知識內容和道德要求,是對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觀、價值觀所闡述的知識內容和現實要求在道德領域的延伸和具體化,是踐行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行為規定和價值規範。它基於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貫徹了黨的“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體現了“以德育人”與“以法育人”相統壹的基本精神,有助於大學生全面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在闡述人類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即社會生活、職業生活、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道德要求的同時,也闡述了這三個領域的法律要求,提供了從具體到壹般的邏輯途徑,構建了從道德到法律的橋梁,也體現了道德與法律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不可分性,形成了理想或思想到道德、從道德到法律三個方面。其次,從各自的特點和功能及其互補性來看,就理想或思想部分和道德部分而言,如果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占主導地位,則是人的精神面貌的綜合呈現,而道德是具體行為活動的準則,旨在解決人的行為選擇的“應然”問題,提供人在具體行為選擇中的價值取向。顯然,兩者的互補性體現了從壹般到具體、從虛到實的邏輯方式。同樣,就道德部分和法律部分而言,如果說道德主要訴求於人們行為活動的“應然”,而這個“應然”是相對而言的,主要是通過內化人們的觀念、情感、意誌和信念,喚起人們的道德良知和榮譽感,矯正人們行為選擇的動機來實現的,那麽法律就以強制的形式,以“他律”的硬性方式面對人們行為的“結果”, 法律通過喚起人們對自身權利和義務的關註,讓人們明確自己的行為只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從而強化人們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角色觀念。 所以,從理想或思想→道德→法律,我們進行了這樣壹種邏輯方式:理想是靈魂,是先導,行為是血肉,行為的結果是判斷和裁決的最終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的和諧首先是法律秩序,然後是道德秩序,最後是對意義或價值世界的追求,這是壹個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運動。但從壹個人的道德和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來說,卻是相反的。它應該首先關註意義或價值世界的建構,然後才是行為體系的建立,最後才是關註行為的法律後果。這就是古人反復強調做人要先立誌,先勵誌,以恥為戒的道理。這也是鄧小平提出培養“四有”新人的表述順序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原因。這是壹場從玄學到玄學的運動。本書的邏輯體系是在雙向運動的互動中建立起來的,立足於大學生人生的特殊階段和實際情況與問題。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是從壹般道德理論知識到社會主義道德;從社會主義道德與人類道德文化優秀遺產的歷史聯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從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則到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最後,確定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道德修養意識的途徑和方法。二、影響道德品質形成的因素道德品質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通常稱為品格、品行、品德、道德或美德。道德品質是壹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和凝結,是壹個人的壹系列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特征和傾向。道德是壹個人人格的核心組成部分,與個體的存在和發展密切相關,是個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壹個自發的過程,而是在主客觀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發展的。大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個人主觀努力的影響。(1)社會環境的影響馬克思主義認為,“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這些個人從事活動,生產物質,所以他們在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壹定的物質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壹定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水平對道德行為的產生和發展,甚至對道德行為的手段和內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生產關系和不同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不同的道德活動。因此,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首先受到社會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沒有社會既定的客觀條件和壹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任何現實的個人都不可能存在。人的行為和認知水平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資料水平有關。在生存需要的驅使下,人類開始在壹定的社會條件下從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人類的行為不僅滿足了生存的需要,而且產生了享受和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行為的動力來源於與生活物質水平相適應的享受和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類發展的空間和領域越來越廣闊,對個人道德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社會化和廣泛化。因此,社會發展不僅要求個體道德品質的發展適應社會規範,而且要通過意識形態、輿論和媒體宣傳強化對個體道德品質的要求,從而促進個體道德品質的發展。(2)學校教育的影響不同於壹般社會環境的影響。它是壹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影響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教育形式。壹方面,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課堂教學,如思想品德課、政治課、實踐課等。,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灌輸和培養的;另壹方面,教師通過自身的示範作用影響學生的人格塑造。因為學生對老師有壹種天然的信任,老師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權威地位,老師的良好品行很容易被學生模仿,尤其是中小學生。第三,學生通過在學校生活中建立的交往關系促進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在與同學、同伴、老師等人的交往中,學會處理與他人和集體的關系,養成合作、友愛、誠實、進取等道德品質。所以學校的良好教育,老師的示範作用,班級的友好氛圍,夥伴的友好合作,都會促進個體素質的形成。相反,如果學校忽視道德教育,老師做不了表率,校風不好,朋友粗心大意,也會對道德品質的塑造產生反作用。(3)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個體成長的搖籃,是影響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家庭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影響孩子:壹是父母的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壹言壹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比什麽說教都管用。孩子在與父母的朝夕相處中,不自覺地接受父母的道德觀念,模仿父母的言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模仿是人類學習的重要方式。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也是壹個學習和社會化的過程。父母良好的性格會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反之,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第二,家庭氛圍。家庭和睦、家庭關愛、相互尊重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外部條件。第三,父母教養方式。有學者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四種:專制型、民主型、溺愛型和放任型。當然,只有民主育兒才最有利於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4)個人主觀努力人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而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在個體道德的形成中,外部環境因素只能通過主體內部的認識發揮作用,而個體的主觀努力才是決定性因素。人具有自由自覺的選擇能力,在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能夠自覺地認識和選擇自身道德品質發展的方向。三、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在社會對個人的不斷教育和培養以及個人自身的不懈鍛煉和培養中形成的。道德品質的形成經歷了壹個從道德認識到道德情感,再從道德情感到道德意誌,最後通過道德行為的過程。(1)道德認識道德認識是人們對社會道德現象、道德規範及其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即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系以及處理這些關系的原則和規範的認識。道德知識有兩種形式:壹種是感性知識,即道德生活中的感受和體驗;另壹種是理性知識,即道德觀念和利用觀念做出的判斷。道德認識是壹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公物、愛社會主義的內涵和意義有了較好的理解,說明他們的道德認識達到了壹定的水平。道德理解包括道德觀念、道德觀念、道德信仰、道德評價等。其中,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是衡量青年學生道德認識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標誌。道德認知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的基礎和前提。越了解道德規範及其意義,越認同道德要求,越能自覺自願地踐行。相反,如果妳對社會規範及其意義沒有深刻的理解,不認同道德的社會作用,妳就不能按照社會的要求去做,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成為壹個完全不道德的人。提高道德意識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第壹步,但道德觀念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只能來自社會生活實踐。因此,作為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提高道德意識。(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壹種內心體驗,是人們基於壹定的道德認識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的愛憎、好惡的心理體驗和態度傾向。這種情緒不僅反映了人們的道德需要,也表現了人們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其道德需要的態度體驗。壹般來說,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或他人和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的道德認識或所維護的道德觀念時,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否則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比如我們對英雄模範人物有敬仰之情,對損人利己的人有厭惡之情,對自我犧牲的行為有欣慰之情,對自己疏忽的言行有羞恥之心等等。可見,道德情感是壹種自我意誌監督的力量,可以使人悔過自新,保持良好的行為。(3)道德意誌道德意誌是人們根據社會的道德要求,在作出道德選擇和行為時,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既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它體現在道德目標實現過程中支持和控制行為的力量,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道德行為是壹種高尚的行為,需要個體做出必要的克制或犧牲,所以這種行為不是人的自發行為,而是涉及到意誌。雷鋒是社會主義時期的道德模範。他能始終如壹地犧牲自己,幫助他人,這是沒有道德意誌參與無法實現的。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壹個人做壹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壹輩子做壹件好事而不做壞事。道德意誌可以使人抵制現實中的各種誘惑,無論外界環境如何,始終堅持道德行為。道德意誌的過程壹般要經歷三個階段:下定決心、樹立信心、持之以恒。大學生在鍛煉道德意誌時,要註意培養自己的獨立性、果斷性、堅持性和意誌力。不灰心,不氣餒,面對挫折不輕易屈服於外界壓力,就壹定要堅持下去。(4)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指壹個人按照社會道德規範所采取的言語和行動。它是道德品質的顯性組成部分,是實現道德動機和達到道德目標的手段。是衡量壹個人道德水平的主要標準。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行為技能和道德行為習慣,它們與普通的技能和習慣沒有本質區別,但在完成壹定的道德任務時具有道德性。掌握道德技能,有助於實現道德目標,會引導道德行為去做對他人和社會有道德意義的事情,不會好心辦壞事。道德意誌規範和控制著人們的道德行為,使其自始至終得以貫徹。經過反復練習,形成道德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道德形成的客觀標誌。古人說:“勿因小惡而為之,勿因小善而為之”,意思是加強道德行為,形成道德習慣,提高道德品質。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是壹個人道德素質結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互為前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壹般來說,道德認識是道德結構的思想基礎,也是道德情感的基礎。道德情感是壹種伴隨著認知的內心體驗。在壹定情境下,道德情感的激發會促進道德理解的提高。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的深化和融合產生了道德動機。道德動機是推動個體產生道德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它驅使人們以道德意誌進行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道德認知、情感和意誌的具體表現和外在標誌。道德行為習慣是在道德知識、情感和意義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個人道德循環中的最後壹環,也是更高循環中的基礎和基石。道德行為不僅可以檢驗道德知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圖,還可以加深和提高道德認識,增進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誌。知、情、意、行相互交融、相互制約,缺少任何壹個環節都會影響個體將社會道德規範轉化為個人道德品質。如果對道德概念認識不清,那麽在知、情、意、行上就會缺乏正確的思想引導;如果道德情感體驗不深,就會缺乏推動道德行為的動力;意誌不堅定,道德信仰就會動搖,情緒難以控制;如果不註重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可能會讓學生言行脫節,造成只說不做的局面。會出現大學生知行不統壹的問題。第四,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中世紀著名詩人但丁曾說過:道德往往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陷,但智慧永遠彌補不了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見道德的重要作用。愛因斯坦也說過:“單靠科學技術是無法引領人類走向幸福而高尚的生活的。人類有理由把崇高道德標準的發現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人無德不能立於世,德為先修身,思想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主力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世紀發展的歷史進程,對當代大學生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學生應該深刻理解社會主義道德及其巨大的社會功能和重要意義。這樣才能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接班人。通過深入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我們大學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和踐行其內容。(壹)培養和完善個體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培養和完善需要我們社會學校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但我們學過哲學,知道內在因素起著重大的決定作用,所以要從自身做起,完善道德人格。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第壹,努力學習。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選好的做,選壞的改。”通過不斷的學習,不僅可以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還可以發展我們的道德人格,進壹步確立我們的道德信仰。第三,積善。這是為了小心翼翼地保存妳的善行。戰國時期倫理思想家荀子曾說:“不積跬步,則千裏之外;不積小流,成不了江河大海。”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質不是壹朝壹夕可以培養出來的,它需要壹個長期的積善過程。第四,謹慎獨立。其實最內心的想法,最隱秘不為人知的行為,最微小的舉動,最能展現壹個人的靈魂。“禮記。《中庸》說:“不見其隱,不顯其無,故君子慎獨。”慎獨的修身方法,源於人們高度的道德覺悟和自覺精神。(二)大學生誠信道德包括兩個方面:誠實守信。誠實是守信的基礎,守信是誠實的外在表現。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規定,是壹種社會資本,會對日常經濟活動、人際交往、社會穩定等產生影響。新時期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的方法:(1)結合實際開展誠信教育。(2)建立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3)構建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4)建立相應的道德約束和懲罰機制。(5)培養完善的人格。(3)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是個體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這些優良的道德傳統可以概括為:(1)註重整體利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感。(2)崇尚“仁”的原則,追求人際和諧。(3)謙虛恭敬。(4)主張言行壹致,強調堅守誠信。禮貌,強調科克的傲慢與自大。(5)追求精神境界,把實現道德理想作為高層次需要。(6)重視道德實踐,強調自我修養的重要性,主張道德主體在完善自我中發揮積極作用。我們每個同學都渴望美好的未來和精彩的人生。歷史證明,只有為公益服務,使自己高尚的人,才是偉大的人;能讓大多數人幸福的人,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人。看看現代很多成功人士。他們高尚的道德人格實際上是促進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包爾生先生在《倫理學體系》壹書中提到的,“好人過得好,壞人過得不好。”
  • 上一篇:四字成語摘抄與解釋
  • 下一篇:焦作的主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