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廣西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廣西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第壹條為了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規範農村宅基地申請和審批程序,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維護村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結合本自治區農村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村宅基地,是指農村村民在城市(含縣城)規劃區外依法取得的用於建造房屋及其附屬設施的集體建設用地。

本辦法所稱“戶”,是指公安部門核發的戶口簿上登記的所有家庭成員。在戶口簿上登記的所有家庭成員為壹戶。

本辦法所稱村民,是指戶籍地址依法為行政村或者鄉(鎮)社區的農村集體組織成員。

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所有農村宅基地的申請、審批管理。

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村宅基地申請的審批,報有審批權的人民政府批準。

第四條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審批管理應當遵循統壹規劃、合理布局和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

嚴格執行農村宅基地“壹戶壹宅”制度,村民新建房屋後應及時拆除廢棄舊房,復墾恢復綠化。

禁止占用基本農田建房。嚴格控制占用非基本農田建房。

禁止村民在已查明的地質和其他自然災害隱患區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禁止建設區域內建房。

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買宅基地和建房。

第五條村民申請使用農村宅基地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規劃。鼓勵村民結合舊村改造和土地整治,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內宅基地和未利用地建房。村內有未利用地、空閑宅基地、學習所,不得占用耕地建房。

第六條符合下列條件之壹的,可以申請農村宅基地:

(壹)村集體組織成員因婚姻等原因確需分戶的(分戶後父母身邊必須有壹個子女),分戶後無宅基地需要建房的;

(二)村集體組織成員需要建房,且無宅基地或原有宅基地面積不符合標準並承諾在宅基地標準面積內擴建房屋的;

(三)因自然災害和事故、新農村建設、移民安置、規劃調整、征用原有宅基地等原因。,需要搬遷並新建住宅;

(四)遷入村集體組織並作為正式成員落戶,在原籍無宅基地的;

(五)因自然原因和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喪失原有宅基地的;

(六)因人口增加,現有宅基地面積不能滿足居住需要的。

第七條村民申請宅基地,應當向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有審批權的人民政府審批。具體程序如下:

(壹)村民向村(居)民小組提出申請,填寫《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居民住宅建設用地申請表》;

(二)村(居)民小組討論同意後報村(居)民委員會,經村(居)民委員會同意並在村(居)民小組公示15天,報鄉(鎮)國土資源所和鄉(鎮)人民政府審查無異議;

(三)鄉(鎮)人民政府同意後,由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報市、縣(市)人民政府批準;

(四)農村宅基地經有審批權的人民政府批準後,由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出具《農村宅基地建設用地批準通知書》,村(居)民小組或村(居)民委員會在當地張貼批準結果。

第八條村民申請宅基地應提交的材料:

(1)申請人戶口簿和身份證復印件;

(2)《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居民宅基地建設申請表》;

(三)規劃建設部門核發的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

(4)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考慮廢棄舊住宅基地的復墾和農民新居建設的安排,組織引導農民集中居住,逐步提高農民居住集中度,集約安排農村宅基地。村民申請異地建房,必須與村集體組織簽訂保證書,拆除舊房,承諾收回並恢復原宅基地。同時提交原宅基地註銷登記申請,原宅基地註銷登記與拆舊建新用地審批手續同時辦理。

第十條對新農村建設或自然災害、事故等整體搬遷的舊村,村集體組織應統壹復墾,復墾的耕地要重新調整承包給村民耕種。

村民異地申請建設新農房並入住後,應當拆除舊農房並收回。復墾土地原則上由村集體組織承包給原宅基地使用者耕種。

本辦法實施前,已經批準異地新建住宅的原有宅基地,應當及時辦理註銷登記手續。

第十壹條新建農村宅基地,應當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在自治區下達給市、縣(市)的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中安排,並切實保障村民住房建設的合理用地需求。

第十二條農村宅基地面積,平原地區和城市郊區不得超過每戶65438±000平方米,丘陵地區和山區不得超過每戶65438±050平方米。

市、縣(市)人民政府在農村宅基地面積標準上,根據當地實際,確定農村宅基地的具體面積標準,報同級政府批準。

第十三條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負責市轄區範圍內農村宅基地的審批;縣(市)人民政府負責轄區內農村宅基地的審批工作。

農村宅基地建設涉及占用農用地的,應當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縣(市、區)人民政府每年向有審批權的人民政府逐級提出農村宅基地農用地轉用規模申請,經批準後由縣(市、區)人民政府逐宗組織實施。實施情況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按年度匯總,報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村民申請宅基地,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受理。不涉及農用地轉用的,經審核認為符合申請條件、提交材料齊全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自受理農村宅基地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受理;情況復雜的,經審批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10個工作日。涉及農用地轉用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申請用地納入年度農村宅基地審批計劃,並按照本辦法第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辦理相關手續。

經審核不符合申請條件的,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回復申請人,並說明理由;提交材料不齊全的,應當當場或者在5日內壹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

農村宅基地申請和審批的文書格式由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統壹制定。

第十五條村民申請宅基地,有下列情形之壹的,不予批準:

(壹)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的;

(二)原有宅基地面積已達到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的面積上限標準;

(三)農村宅基地申請土地權屬爭議;

(四)現有農村宅基地面積能夠滿足子女單獨立戶的需要;

(五)原有農村住房(宅基地)出租、贈與、轉讓或已納入當地政府規劃改造範圍的;

(六)法律、法規或政策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條村民建住宅經批準占用的土地,由市、縣(市)人民政府組織開墾同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予以補充,落實耕地占補平衡任務。

第十七條村民申請宅基地占用林地,應當先向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審批,然後按照有關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規定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第十八條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規範農村宅基地檔案管理,及時歸檔宅基地申請材料。

第十九條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宅基地的申請條件、審批程序、審批權限、審批時限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予以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第二十條農村宅基地審批應當堅持“三出席”原則,即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或者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接到農村宅基地用地申請後,應當組織建設、規劃等相關部門人員赴實地審查申請人是否符合農村宅基地申請使用條件,擬用地是否符合農村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確定的地類。農村宅基地依法批準後,應盡可能在現場用解析法核定宅基地的面積和位置;住宅竣工後,要到現場查看是否按照批準的面積和要求使用土地,是否取得建設工程規劃核實證明和竣工驗收證明,並按規定辦理土地登記。

第二十壹條在農村宅基地審批過程中,應當加強監督檢查。有下列情形之壹的,屬於違法行為:

(壹)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農村宅基地審批過程中弄虛作假、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

(二)無權審批的單位或個人擅自審批的;

(三)超越批準權限批準的;

(四)違反法律、法規和政策批準的。

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要依法追究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非法批準農村宅基地的,除處理當事人外,應依法撤銷批準文件,收回宅基地。給村民造成損失的,有關單位和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二十二條城鄉規劃建設用地範圍以外的國有農場、林場屬於住宅用地的申請、審批管理,可參照本辦法執行。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 上一篇:疫情開場白四篇範文
  • 下一篇:國發201530號文件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