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是指對國家秘密信息、法人、其他組織和公民的專有信息、公共信息、存儲、傳輸和處理這些信息的網絡資源和功能組件進行分級安全保護,對網絡中使用的安全技術和管理制度進行分級管理,對網絡中的信息安全事件進行分級響應和處置。
隨著時間的推移,等級保護制度也在逐步發展,進壹步修訂完善了分級指南、基本要求、實施指南、評價過程指南、評價要求、設計技術要求等標準,以適應新形勢下等級保護工作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NPC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2016 11.7通過,並將於2016 1.7起施行。
1.《網絡安全法》對中國互聯網有以下影響:
1,等級保護體系越來越重要。
現在在網上直接曝光的網站,比如門戶網站,主要是公司、單位宣傳、辦事的窗口。內部系統多種多樣,且大多涉及公民隱私和敏感信息,或涉及金融、財務等重要業務。然而,這些網站和系統往往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護,容易導致黑客的針對性攻擊和惡意入侵,造成系統篡改或數據泄露。在公安部的領導下,多年來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評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越來越多的系統開展了等級保護評估和安全建設整改工作,改善了網絡安全整體狀況。
2、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行重點保護。
目前,關鍵基礎設施、重點行業的信息系統、國家和社會層面的重大活動、政府機構的敏感信息是高級持續威脅攻擊(APT)的主要目標。
3、網絡產品、安全產品和服務標準化,符合國家標準。
現階段,部分網絡產品、安全產品和網絡相關服務不符合國家標準,存在壹定的安全隱患。《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應當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強制性要求。關鍵網絡設備和網絡安全專用產品應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在網絡產品采購中,特別是關鍵網絡設備和網絡安全專用產品的采購中,要特別關註相關銷售產品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是否具有銷售許可證,是否經過有資質的機構進行安全認證或安全檢測;選擇的網絡服務和安全服務必須具有符合國家標準的相應資質。
4、網信部門統籌安全監測預警和信息通報、應急響應等工作。
過去公安部、密碼局、銀監會、衛計委、互聯網應急中心等。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彼此缺乏必要的交流。隨著《網絡安全法》的頒布,明確由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網絡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網信部門與其他相關網絡監管部門的職責分工明確。
5.重視網絡信息安全。
《網絡安全法》第四章“網絡信息安全”集中闡述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相當於壹部小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了網絡運營者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規範了網絡信息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
二、網絡安全主要包括系統安全、網絡安全、信息傳播安全和信息內容安全。詳情如下:
1,系統安全
操作系統安全是指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重點是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避免由於系統的崩潰和損壞而導致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的破壞和丟失。避免因電磁泄漏造成信息泄露、幹擾或他人幹擾。
2.網絡安全性
網絡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密碼認證、用戶訪問控制、數據訪問控制、模式控制和安全審計。安全問題隨之而來。計算機病毒預防、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絡上信息傳播的安全性是指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性,包括信息過濾。重點是預防和控制違法有害信息傳播造成的後果,避免在公共網絡上自由流通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第三,維護網絡安全的工具
網絡上信息內容的安全性側重於保護信息的機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洞進行竊聽、冒充、欺騙等對合法用戶有害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維護網絡安全的工具有基於本地或雲端的VIEID、數字證書、數字簽名、殺毒軟件等。
1,互聯網防火墻
它可以增強組織內部網絡的安全性。互聯網防火墻負責管理互聯網和組織內部網絡之間的訪問。當沒有防火墻時,內部網絡上的每個節點都暴露在互聯網上的其他主機面前,極易受到攻擊。這意味著內網的安全性是由每臺主機的牢固程度決定的,安全性等於最弱的系統。
2、視頻
在這個網絡生態系統中,每個網絡用戶都可以信任對方的身份,網絡用戶也可以選擇是否擁有電子簽名。除了增加網絡安全性,電子標誌還可以使網絡用戶創建和應用更可信的虛擬身份,使網絡用戶可以記住更少甚至根本不需要記住煩人的密碼。
3.數字證書
CA中心采用以數字加密技術為核心的數字證書認證技術。通過數字證書,CA中心可以對互聯網上傳輸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密、解密、數字簽名和認證,同時可以保證在數字傳輸過程中不會被不法分子入侵,或者即使被入侵也無法查看其內容。
法律依據
網絡安全法
第二十壹條國家實行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絡運營者應當按照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護網絡不受幹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絡數據被泄露、竊取或者篡改:
(壹)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絡安全負責人,落實網絡安全保護責任;
(二)采取技術措施,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絡攻擊、網絡入侵等危害網絡安全的行為;
(三)采取技術措施監控和記錄網絡運行狀態和網絡安全事件,並按照規定保存相關網絡日誌不少於六個月;
(四)采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