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曾經是中國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大量漢人受到滿清政府的迫害,湧入雲南省。18世紀,壹個漢族移民的後裔成為克幹山的地方勢力,後被封為世襲的果敢郡,效忠中國。
19年底,大膽並入英屬緬甸,成為緬甸以漢人為主體的地方郡縣。1959年土司制度廢除後,緬甸毅然陷入長期動蕩。
擴展數據
果敢地區歷史介紹:
緬甸果敢地區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耿馬兩縣接壤。這壹地區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英簽訂《關於延續滇緬邊境事務條約的補充條款》之前,壹直屬於中國雲南的領土。勇氣也被稱為馬利巴。
關於“果敢”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果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殖民統治者引用的新名稱,英文名“Kokang”,來自克幹山的音譯;“大膽”壹詞來源於撣族語的音變,“果”在撣族語中是第九,“大膽”是戶口,表示這個地區由九個家族組成。
明朝末年以前,果敢地區壹片荒蕪,只有少數“老葫蘆人”居住,原始森林茂密,毒蛇野獸遍布。清順治十五年(1658),南明帝朱由朗逃往緬甸。在緬軍和清王吳三桂的夾擊和圍剿下,他的部分隨從和士兵逃到克幹山深處避難。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國邊民徒步遷居克幹地區謀生,或按籍貫或民族組成部落,各自獨立,互不隸屬。楊,漢族,南京應天府上元縣柳樹灣大石板人,明末遷居大理,娶順寧(鳳慶)商人之女,生下。明末清初,遷居克幹定居,踏足火寨,屬“興達戶”部落。“興達虎”部落是所有部落中發展最快的,勢力逐漸增強,成為後來大膽發展的根據地。
1730,楊穎之子楊炎被選為首領。乾隆二十三年(1758),楊有才去世,長子楊繼位。此時他的管轄範圍已經超過了興達湖的三倍。乾隆六十年(1795),楊維星長子楊有根繼父,次子楊有攀輔政。隨著管轄範圍的擴大,周邊部落紛紛要求保護,楊有根即將把“興達虎”改為“果敢”。
道光二十年(1840),楊有根之子楊國華攻滇期間,雲南巡撫閱知其保衛邊防有功,封楊國華為“世襲見義勇為縣令”,並頒發印信。?同治十三年(1874),之子楊春榮即位。此時,他大膽地統治疆域,東至尖山寨,南至滾滾,西至蒙水星長青山,北至木臺、紅巖。
自清初以來,果敢地區的漢族逐漸增多。楊最終成為壹股地方勢力,並采取了鄰近土司的做法,統治當地其他少數民族。雍正八年(1730),楊以“冊封大夫”的名義行使職權。道光年間,楊被正式授予“世襲果敢縣令”稱號,從而獲得了漢族土司的合法主權,果敢地區的獨立也由此形成。原來的鎮康戴土司既沒有放棄直隸這塊地盤,實際上也控制不了漢族豪邁的、新崛起的楊土司。
1885第三次英緬戰爭後,緬甸錫袍國王被英帝國主義者流放到印度西海岸。5438年6月+次年10月,緬甸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劃歸印度壹省。1887年,英軍北上至慕邦(鄧恩),慕邦土司降英。英國和緬甸北部的白衣地區都在它的管轄之下。在其管轄下,有48個毛紮(小酋長),幾乎覆蓋了整個北部撣邦。
《慕邦之》中也包含了勇氣。雖然英國任命果敢土司為“世襲果敢教官”,但果敢土司仍然堅持自己的獨立自主。1890年,英軍挺進瓦瓦山,進入果敢、特務邊境,計劃向鎮康、耿馬推進,企圖占領我國邊境領土。英國殖民者利用慕邦土司和果敢土司的良好關系,策動慕邦土司拉攏果敢土司,投資英國。
在光緒二十年(1894)簽訂的《中英延續滇緬邊境事務商業條款》中,將果敢和北丹列為中國。在中國清政府將吳萌和烏德割讓給法國後,英國以清政府違約為借口,迫使清政府重新考慮邊界條款。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英兩國在北京重新審議並簽訂《中緬條約補充條款》,將果敢和北丹尼納入英屬緬甸版圖。
至此,隸屬於中國雲南省鎮康、清末曾壹度獨立自治的果敢正式成為英屬緬甸的壹部分。各族果敢人,以漢族為主體,風俗文化與鎮康相同,成為英屬緬甸國民。?
1948 65438+10月4日,緬甸獲得獨立,果敢土司楊蔡鎮當選緬甸首任上院議員兼撣邦財政部長,楊振聲被任命為果敢地區下院議員。在緬甸第壹次國會上,楊二提出“果敢是緬甸的領土,果敢人民應享有緬甸的合法權益”的動議。該法案由國民議會通過,並載入緬甸憲法。1962年2月,中緬劃界,果敢正式納入緬甸版圖。
1966,大膽進入其歷史上最動蕩的時代,反政府武裝與日俱增。65438年至0965年,被政府軍擊敗逃往泰國的楊率部返回果敢,與聯合抵抗緬甸政府。擁有150多名親政府武裝人員的與政府軍聯手包圍了楊和彭。於是,勇氣逐漸形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
百度百科-勇敢的人
百度百科-勇氣
百度百科-勇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