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在這些節日裏大家都應該是開心的,但是在某小學的壹個班級裏,出現了老師公然欺負壹個女生的情況。這段視頻曝光後,引來了很多人的熱議。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演出的時候,班裏壹個男生站在臺上,用飽滿高亢的聲音朗誦《滿江紅》。但是因為男生聲音太大,坐在前排的壹個女生覺得不舒服,就捂著耳朵,不時回頭看站在後面拍視頻的老師,但是她的幫助並沒有換來回報。
男孩表演完後,老師表揚了他,並對前排的女孩進行了嚴肅的批評,說批評可能不夠準確。嚴格來說,這是在欺負她。
她首先批評了女孩的行為,並稱視頻中“充斥著妳令人討厭的場景”。對此,女孩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但老師還是堅持尖叫,“讓妳媽媽看看妳的德行,父母看著妳都煩。每壹個鏡頭都在回眸,人們拋開了表演,妳也拋開了耳朵。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嗎?”
這個時候女孩很無奈,完全不知道該怎麽辦。壹旁的老師也不阻止,不停地催促女孩:“快點,別耽誤我的時間,大家的時間,快點,別讓我拖累妳。”
就這樣,女生被帶走了,整個過程,老師還煽動了其他同學的情緒,以至於全班同學紛紛效仿,把責任推到女生身上,指責她影響了別人的表演。
女孩的父母看到這個視頻,非常氣憤。家長表示,如果孩子犯了錯,可以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但可以讓女孩壹個人去辦公室,這樣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指著女孩,多次用“滾”字侮辱孩子,確實不妥。同時他也表示,孩子自卑或者被其他同學排擠的後果,誰來承擔。
本來,這件事本來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老師可以適當提醒正在表演的男生小聲壹點,或者讓他往後站壹點,或者讓前排的同學往後坐壹點。總之有很多辦法,比現在的辦法好。
為什麽這個視頻會吸引這麽多家長的關註?主要是大家都能感覺到這個女生被欺負了,而且欺負人的還是老師。
其實很多人分不清孩子和老師是被批評還是被欺負,孩子是被欺負還是被欺負。我們不應該認為這種暴露是個別現象。事實上,有報道稱,美國有多達65,438+00%-20%的人在求學期間在校園裏遭到過欺淩。
挪威心理學家丹·奧比斯(Dan Obis)將“校園欺淩”定義為學生長期反復暴露在壹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中。這些“負面行為”可能包括身體或言語攻擊、人際交往中的抗拒和排斥,也可能類似於性騷擾、談論性或嘲諷、評論或嘲笑身體部位。
1.妳欺負弱者嗎?
如果雙方在體力、智力、力量、人數或性別上不對等,而且是強者壹方的行為,就可以成為“校園欺淩”。如果雙方勢均力敵,那就是打架違紀,不是欺負。
2.有傷害的意圖嗎?
“校園欺淩”是指壹方試圖給另壹方造成痛苦,並從中獲得滿足或快樂。如果是誤傷或者無意,那就不是。
3.有沒有反復受傷?
霸淩事件不是偶然的,而是頻繁重復的,至少出現過兩次。
4.有沒有先挑釁的?
如果行為是正當防衛,自我保護,就不算“欺負”。只有那些沒有理由的攻擊,才能構成“校園欺淩”。
很多家長認為有時候孩子只是打架,遠沒有欺負那麽嚴重,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驕傲,看不出對孩子有什麽傷害。所以我們家長需要學會分辨孩子平時是和同學打架還是被欺負。
1,面部表情
小孩子打架的時候面部表情自然是愉悅的,但是欺負人的時候卻是猙獰痛苦的。
2.參與意願
打架的時候,孩子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參與,而霸淩是被強迫或被激怒參與的。
3.努力程度
打架的時候,孩子會控制自己的力量,擔心會傷到別人。欺負的時候會很激動,失去理智,想盡辦法攻擊別人。
4.角色有變化嗎?
孩子在打架的時候角色會依次變化,而欺負的時候雙方通常是固定的角色。
5、是否要在壹起?
打完架,孩子們還會在壹起玩,但是欺負完了,大家就壹哄而散了。
6.是故意傷害嗎?
7.是否反復發生?
以上標準不僅需要家長理解,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提及。如果孩子上過小學,甚至初中、高中,他就有了壹定的判斷力,他有權利知道別人對他的行為是正常的社會打鬧還是欺淩。
如果他被欺負了,他需要向老師和父母求助。
那些內向的孩子不敢向老師和家長表白。這個時候,家長需要觀察孩子日常生活的變化。比如孩子會不會無緣無故跟妳說“我不想上學”或者“我不喜歡某某同學或者老師”;生活會不會整天垂頭喪氣?身上會不會有壹些不知名的傷口或者淤青?成績是否持續下滑,甚至失眠、厭食、做噩夢等等。
如果是這樣,建議妳花時間去了解孩子的遭遇,給他支持和幫助。
1,情緒穩定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發現他們被欺負的時候,他們會很生氣,很煩躁,但是我們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我們的生氣和憤怒,否則孩子不僅會害怕,還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導致家長情緒不穩定。
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需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用堅定、支持、傾聽的態度陪伴。
2.引導孩子說事情。
很多被欺負的孩子,其實是不敢告訴父母和老師的。他們會覺得這是壹件很丟人的事情,可能會覺得別人幫不了自己,所以寧願不說,默默忍受。
那麽當我們的孩子遇到壹些奇怪的事情時,我們可以試探性地問他們:“妳最近為什麽不想上學?”“我看得出妳最近心情不好。怎麽回事?”
妳要給孩子壹種信任感,讓他覺得妳的關心是真誠的,讓他覺得妳可以通過告訴妳壹些事情來幫助他,而不是聽之任之。
只有孩子向妳敞開心扉,妳才能更好地了解真相,更好地幫助他們。
3、帶孩子* * *
如果妳的孩子仍然對妳有戒心,不想告訴妳,妳不應該用威脅或強迫的方式讓孩子說出來。可以壹直陪在孩子身邊,也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在工作或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類似的經歷。
讓孩子知道,其實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類似的情況,他也不例外。而且,妳也可以和孩子聊聊妳當時是怎麽解決這些困難的,讓他知道妳是壹個值得信賴的人,從而和孩子實現* * *的。
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說話,妳也不用跟他說太多。妳可以選擇陪他做壹些他喜歡的事情,打球,畫畫,看書,用另壹種方式讓他感受到妳的可信和安全感。當妳和他建立了信任感,妳自然會願意告訴妳他的想法。
4.給他壹個堅強的後盾
很多孩子選擇不說話,主要是覺得丟人,覺得自己被打了,是壹件很丟人的事情。而且,他們可能覺得即使說出來,父母也不會相信,或者認為是自己的問題。既然是這樣,不如不說。
讓孩子有這種感覺,可能是父母平時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或者是父母之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和幫助,所以會責怪孩子,所以他會認為妳不值得依靠。
這個時候,妳需要讓他覺得,無論他遇到什麽,妳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無論發生什麽,他都可以依靠妳。
另外,妳可以和孩子壹起看壹些類似的新聞,告訴他們如果我的孩子發生這種事,我會怎麽做,讓他們知道妳是壹個會保護他們的人。
除此之外,妳還可以告訴妳的孩子,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被欺負的人其實是受害者,不應該感到羞恥和羞辱。應該被羞辱的是惡霸。只有把孩子從這種錯誤的認知中糾正過來,他才會勇敢地站出來指出那些人。
當然,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這些事情,所以,我們不要等事情發生了再去解決。我們可以提前給孩子心理保護。在這裏,強烈推薦家長們看看這套反欺淩兒童繪本。
這本繪本包含8冊,包括《我不喜歡被說假話》、《我不喜歡被搶》、《我不喜歡被亂摸》、《我不喜歡被人使喚》、《我不喜歡被人推來推去》、《我不喜歡被人排擠》、《我不喜歡被人嘲笑》,都是關於孩子的。
因為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從來沒有過群體生活,從來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發生時也不知道怎麽處理,也不知道這些事情是正常的還是不正常的。我們提到告訴孩子,是讓他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遇到這些不良行為,他們有權利大聲說“不”。
當然,也要教育孩子不要欺負人。如果他們看到別人被欺負,也可以主動去幫助,為孩子營造壹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如果家長發現以上措施無效,那麽孩子的病情可能會更嚴重,應該考慮借助他人的幫助,比如學校老師或者專業的心理治療師。
我們不希望任何壹個孩子遇到類似的事情,但是真的很不幸。我們要學會如何給孩子提供幫助和支持,把傷害降到最低,陪伴孩子早日走出來,迎接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