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服刑改造是壹個改造自己的過程,是壹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漫長過程。大壹新生總會經歷痛苦。在這個痛苦的轉化過程中,罪犯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自我”和“新自我”之間徘徊。對犯罪心理結構的徹底粉碎和原始重建,對消極人格的徹底否定和肯定,必然帶來心態和情緒的頻繁起伏,表現為屢教不改、違反規章制度、抗拒管理和教育,甚至自殺逃跑。作為肩負監管改造罪犯責任的我們,必須了解和把握這壹規律,通過言傳身教和危機幹預,減少罪犯心理的矛盾和沖突,促進罪犯形成改造心理的良性循環。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明確罪犯改造良性循環的具體環節。即認罪服法——遵守紀律——積極尋求改造——獲得可預見的獎勵積分——被監獄管理局獎勵——被人民法院獎勵——積極尋求改造...對於這種良性循環,不僅我們警察要建立穩定的認知,罪犯也需要自己建立這種認知,形成自己的穩定認知和改造意誌。人的行為和心理遵循著知-情-意-行的運動變化規律。只有形成認知,我們才能對具體事物產生感情,進而產生行動的意圖和目的,最後作用於我們的身體,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來實施自己的認知。知識是這個運動過程的第壹步。知識的形成有兩種方式,即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罪犯性格與監獄環境的碰撞和磨合形成直接體驗,警察的明確教育形成罪犯的間接體驗。顯然,後壹種方法比前者更有益。相比較而言,對民警進行科學清晰的教育,減少了罪犯改造的挫敗感,減少了監管安全的隱患和漏洞,大大提高了監管的安全系數。
2.積極努力創造罪犯改造良性循環的外部環境。罪犯改造的良性循環需要壹個良性的外部環境,尤其是在監獄這壹特殊的監管環境中。外界因素的強制灌輸和外界環境的潛移默化比其他環境更為突出。人的改變和罪犯的改造最終是由內在因素決定的,但在監獄的特殊環境中,外在因素起到了強行啟動和促進罪犯內在因素變化的作用。營造壹個良性的外部環境,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力。壹方面,要努力營造公正、嚴格的執法環境。監獄是國家刑罰執行機關,刑罰是監獄與罪犯之間的基本紐帶。因此,我們在具體工作中是否公正或嚴格地執行刑罰,直接關系到監獄機關的職能和刑罰的作用。在我們的具體工作中,刑罰的執行不僅僅表現在罪犯的減刑假釋環節,更應該理解為對罪犯的每壹次獎懲,對罪犯的每壹次加分扣分以及日常工作中紀律的點點滴滴。公正嚴明的執法環境是罪犯改造良性循環的基礎,對罪犯的每壹個小小的獎懲,每壹個獎勵點的加減,都是這個基礎的基本要素。因此,公正和嚴格體現在日常工作中,可以讓罪犯直接感受到刑罰和法律的公正和嚴格。在這樣的執法環境中,罪犯能夠以確信的態度接受獎懲的結果,能夠自覺地進入法律規定的監獄改造的良性循環。另壹方面,要努力營造體現人文關懷的管理環境。監獄體現了國家暴力的威嚴,刑罰的無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刑罰執行和監管改革是監獄的主要任務,但我們的工作不能僅限於此。監獄是社會的壹個組成部分,各種社會思潮、觀點、社會變革對監獄的滲透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而且這種悄無聲息的滲透是存在的,時有發生。以人為本、人文關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應有內涵,從社會精英的呼聲中逐漸成為大眾的壹種知識。黨章和憲法的修改也從黨和國家政策的高度肯定了人本思想。文明管理也是我們監獄工作的壹個目標。給予罪犯更多的人文關懷,在公正、嚴格執法中體現人文精神,對於罪犯順利、順利地度過漫長的監獄生活有其獨特的作用,也是改造罪犯的應有手段。目前我們工作中的問題是,不僅要關心所有的罪犯,更重要的是要形成這種觀念,並體現在日常工作中,以促進犯罪集團良性主流文化的形成,進壹步發揮文化在罪犯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穩定中的作用。
第二,用壹切手段切斷犯罪分子進入惡性循環的途徑
人與新環境之間有壹個沖突、磨合、適應的過程。在犯人改造後的很長壹段時間內,他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必然會與新的環境發生沖突,而這種沖突必然是犯人服從監管改造的結果。我們要註意的是犯人個體與監獄環境的沖突、磨合和適應過程。這個過程永遠充滿監管和安全隱患,永遠是犯罪分子為自己的行為付出巨大代價的過程。很多罪犯在適應了監獄環境後,往往會後悔在這個過程中的損失,往往是以付出更大的努力和等待更長的時間為代價。大多數罪犯都能挺過挫折,也有不少罪犯在這種信念中崩潰,進入惡性循環,與監獄設定的改造道路背道而馳。切斷罪犯改造的惡性循環,培育罪犯改造的良性循環,是我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1.堵住罪犯進入改造惡性循環的入口。罪犯對待挫折的態度決定了他們面對挫折時所選擇的行為,從而決定了罪犯是進入還是遠離改造的惡性循環。因此,當犯罪分子遇到挫折時,如何將強制措施的威懾作用與教育的引導作用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引導和迫使犯罪分子正確對待挫折,走出惡性循環的入口,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是我們必須科學處理的問題。要阻止犯罪分子進入改造的惡性循環,首先要保持制度的威懾力,保持高壓態勢。只有以國家暴力為後盾,制度威懾這壹新的要素才能有力地進入罪犯的心理結構,為罪犯心理結構的重建提供可能。其次,根據不同罪犯的不同情況,分析其犯罪心理結構的構成要素,對癥下藥,逐步改變罪犯心理結構,促進其形成穩定的罪犯改造心理,逐步進入良性循環的改造軌道。
2.理性看待罪犯改造的反復和波動。人類有改造自然的本能和改變周圍環境的原始沖動。罪犯在漫長的服刑生活中,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改變現狀的欲望,所以罪犯改造中的反復和波動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客觀現象,我們有美好的願望,但必須接受這個事實。從兩點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有它的好處。有壹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高速公路都是有輕微弧度的彎道,因為總是直路會導致司機的神經放松,連續的曲折大大降低了車禍發生的概率。罪犯改造的反復和波動,需要我們用司機的眼光去看待。罪犯的反復、起伏的改造,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阻力,給監管的安全帶帶來了隱患,對罪犯來說是壹種挫折。如果壹味地從我做起,會使監獄的強制功能發揮不出來,同時也會極大地限制監獄的其他功能,無法形成合力。靈活處理罪犯的重復,靈活運用“讓出”政策,會減少我們工作中的很多阻力,更有利於形成監獄各種因素推動監獄發展的合力。
3.提供罪犯改造的可能,幫助罪犯走出心理誤區和挫折陰影。面對漫長的刑期,沒有堅韌的意誌,正常的罪犯很難接受現實。絕大多數的罪犯還是素質低,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較狹隘。如何走出挫折的陰影,走出基於原有知識結構的心理誤區,需要我們像老練的外科醫生壹樣,壹層壹層地解剖罪犯的心理結構,給他們自由的希望,給他們提供改造的可能,引導他們走出惡性循環,帶領他們走向良性循環。
4.充分發揮心理咨詢、診斷和矯治的作用,幫助罪犯盡快愈合心理創傷。正常罪犯在入監初期會有滯留反應。面對新的環境,犯罪分子往往不知所措。從社會化的角度看,罪犯的社會化過程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在成長過程中,大多數罪犯都遭受過重大挫折或心理創傷,留下了心理陰影。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被長期關押在監獄裏,沒有自由的生活給罪犯增添了新的心理陰影。心理咨詢、診斷和矯治過程中特殊的談話方式和平等的交流環境,為罪犯發泄心理壓力、暴露心理創傷、消除心理陰影提供了有效的條件。不可否認,我們的心理矯治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甚至對心理矯治的作用還有很多爭論。加強心理學研究,加強對罪犯心理的科學分析,充分發揮心理矯治在教育改造中的作用,是監管改革從“安全模式”向“質量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第三,灌輸循環論的觀念,強化罪犯改造良性循環的認識
為了讓罪犯形成穩定的認知結構來轉化良性循環,在監獄的特殊環境下,警察必須向罪犯灌輸意識清晰、目的明確的循環論觀念。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硬件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軟硬件結合,宣傳灌輸循環論的理念。為了讓罪犯形成壹個穩定的循環論概念,可以從總會到小會,每件事都要時不時地講壹講,把各種監獄制度和對罪犯的獎懲結合起來,讓罪犯明白道理,體會這個概念。只有通過言傳身教和日常點點滴滴的教育灌輸,才能使犯罪分子形成認知的良性循環,自覺踐行良性循環,自覺避免惡性循環。
人是復雜的社會動物,改造人是更復雜的社會實踐。我們的工作充滿了變數,在不平靜的表面下,還潛藏著股票被我們控制和不被控制的暗流。充分發揮監獄的功能,完成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任務,需要每壹名警察的無私奉獻。改造人是壹項神聖的事業。為了國家的富強和社會的穩定,這條戰線上無數的前輩、無數的戰士、無數的後來者在壹個接壹個地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