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愛的使者,教師職業是神聖的。在育人的過程中,學生個體的教育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下面我就談談我在個別學生教育方面的體會。在我們的現實教育中,學校並不是壹個讓人可以心安理得的地方。其實學校壹直是孩子們又愛又恨的地方。知識無窮,同齡人無窮,新事物無窮,課業繁重,煩惱無窮。壹旦到了學校,學習的壓力和紀律的束縛,讓孩子原本純真的心充滿了壓力和煩惱,過早地開始感受到“苦”的含義。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習成績(更嚴格地說是考試成績)和班級或學校排名,已經成為學校領導、老師、家長和社會衡量學生是否努力學習、是否聰明、是否有前途的唯壹標準。孩子的壹切都圍繞著以分數為中心的學習和生活。他們無形中成了生活中的小陀螺,被無數的外界壓力抽打著,無法停止。孩子的天真、活力、想象力、創造力慢慢消耗殆盡。對學生的“管理”要強調教育的智慧。要以關愛為出發點,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尤其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生命健康權。否則,我們的關愛就會成為“教育學生”這個美麗借口下的隱性傷害,造成孩子自殺和精神障礙。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隱性傷害都會造成嚴重後果。大部分只是心裏蒙上壹層陰影,但沒有人能確切知道傷害會在什麽時候出現,出現的程度有多大。這種傷害,因為不明顯,效果滯後,容易被人忽視。但往往會對孩子脆弱的心靈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有的甚至壹輩子都無法彌補。案例壹:壹個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的少年,離開學校兩年了,還是不願意談學校的事情,認為總是有人欺負他。但是他上學的時候,每次考試後總是排名第壹或者第二。他的老同桌,另壹個因為成績不好而被歧視的少年,承認老師曾經和他以及他的父母壹起做過工作,勸他轉學或者棄學,以免影響班級的平均分。他承認在學校感覺很壓抑,用“再去我就要瘋了”的話說服父母。他整整壹年沒上學,老師也沒再去看他。案例二:蘭州市西固區某中學高二三班壹個平時各方面都很突出,性格也不內向的男生,期末考試作弊被政教處主任批評,在父母在場的情況下,悄悄在教學樓壹個僻靜的地方上吊自殺。這兩個例子密切相關。案例壹末位排名法是對學生極其惡劣的心理傷害。也許老師的本意是讓學生“恥後勇”,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卻對學生形成了強烈的心理暗示——我是第壹(其實是最差的)。內心的失望、悲傷和羞愧被鑄造成重度抑郁,久而久之導致精神分裂癥。班主任或任課老師考慮的並不是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而是“老師已經和他以及他的家長壹起說服他轉學或棄學,以免影響班級的平均成績。”這是最常見的隱性傷害現象,是應試教育下的畸形怪胎。案例2中的學校,往往是班主任或任課老師把學生拉到政教處——“妳負責。”沒有任何人性化的勸說、陳述和耐心的勸說,壹句話當場毀掉了壹個如花的生命和壹個幸福的家庭。案例三:蘭州黑惡集團馬冰冰案。也許有些老師甚至家長認為這個孩子太脆弱,太不理智。是的,傳統應試教育造成的封閉,讓學生變得自私、自閉、心理不佳、不理智。但是“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理性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師對所教的學科充滿熱情,在教學輔導時自然會表現出相應的情緒。這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在上述情況下,老師們甚至不想見他們的學生。怎樣才能談得上“對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學生恐怕只有深深的恐懼。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永遠不會也不可能有任何人對真理的追求。“這個象牙塔裏的課太殘酷了,這種應試教育下的‘冷血老師’應該消失!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教育強調克制和服從,強調教師的主體性而不是學生的自主性,強調秩序而不是活力。人們通常認為學校生活是有序的。那些學習成績好,上課表現好的學生,容易贏得老師的好感。相反,那些成績差,上課小動作多,愛說話或者愛反對老師的同學,更容易受到隱性傷害。因為老師懲罰他們的頻率更高,力度更大。在壹個以學習成績為首要衡量標準,以秩序為首要保障的校園情境中,這類孩子始終處於弱勢地位。內向、內向、孤僻的校園特殊群體更容易受到傷害。即使在同樣的傷害情況下,這些孩子也會比其他人受到更深更重的傷害。在學校生活中,這些特殊群體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特別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父母下崗或離異的學生、親戚有精神病或父母正在服刑的學生、性格內向、膽小、沈默寡言的學生等。這些孩子很容易因為生活中的壹些不順心的事件而受到老師或同學的歧視,受到隱性傷害的可能性比普通學生大得多。雖然女生被懲罰的經歷比男生少,但對懲罰的恐懼卻更多。心理傷害更大。這類孩子在受到委屈或傷害時,采取“無人訴說”或“無處訴說”的應對策略。比如:金元祥的家庭情況。其中男生比女生多,學習成績差的孩子比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多。因為不想說或者無處可說,所以把委屈或者傷害默默埋在心裏。久而久之,我小小的心裏藏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留下了傷疤。他們會獨自啜飲痛苦,體會靈魂的孤獨,體會無人訴說的痛苦。不起眼的傷,可能會在長期的停滯中逐漸滋長,對心靈造成更大的創傷。對於這類學生群體,壹定要在生活、心理、學習上給予關心和幫助,讓他們找回自己的自信,防止他們過早對社會和自己失去希望,走上自暴自棄的道路。二、校園環境造成的隱性危害校園環境包括校園內部環境和校園周邊環境。校園暴力是近年來壹個嚴重的世界性校園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之間以強淩弱的現象。比如毆打弱勢群體,勒索錢財。並且在壹定程度上延伸到校園之外,形成社會暴力。比如“校霸”“班霸”在校外與黑社會性質的犯罪集團勾結,危害壹方,往往直接導致孩子身心受到傷害。然而,這壹現象往往被學校管理機構和教師所忽視。例如,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案件。1.理解和耐心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每個人都愛壹個好學生,但妳怎麽會愛壹個差生,尤其是雙差生,上課搗亂,考試不及格,說臟話,坐也不坐也不站。其實越是差的學生越需要被愛,因為他們就像壹棵小樹,要定期修剪。如果我們放棄了對他們的教育,那將是我們教師的失職,我們將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感到羞恥。對於這些學生,我們需要多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多壹些理解,多壹些耐心,多壹些關愛。否則,他們在學校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把他們推向社會後,會危害社會和他人,有的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們要用火壹樣的真情去溫暖那些年輕的心,讓他們感受到妳的真誠,才能被接受。有句話說:只有尊師重道,才能重返工作崗位。不愛就不親。試想,如果壹個學生討厭妳,討厭妳,他還能認真學妳的學科,全心全意接受妳的教育嗎?比如金元祥辱罵老師,扔作業,丁罵老師。(二十壹中事件)北京海澱藝術職業學校辱罵老師事件。第二,寬容是壹種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句話說:該寬容寬容了。學生的錯誤需要批評;但是有些錯誤不要太當回事。當個別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要觸及學生此時的心態。不僅不容忍其錯誤,而且分析根源,指出危害。同時也要理解他們的莽撞,寬容嚴厲,但不嚴厲。中學生的過錯大多是自制力差造成的,而壹味地批評學生的非本質過錯往往收效甚微,而對他們采取寬容和理解的態度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總之,在德育工作中,要註意加強對新時期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思想品德形成規律、特點的研究,關註學生的心理需求,把學生當作“有眼、有耳、有腦的人”,為了讓學生接受我們的教育,讓我們的心靈歌唱,班主任的工作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應該多傾聽、多理解他們,多關心、多研究學生。教育不僅僅是開放和集體的,還有個體的交心傾訴和輔導,展現母愛來影響自己的內心。壹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不要讓學生害怕妳,要讓學生尊重妳。老師種下壹棵樹,世界就會多壹片陰涼,就會改造壹個後進生,推動社會前進壹小步。從教育的根本目的來說,後進生的轉化比優秀生的轉化更重要。這就需要老師消除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傷害,只有沈浸在孔子無課之誌中的老師才能真正做到。
上一篇:如果法院傳票不被接受會怎樣?下一篇:哪裏可以找到中國古代史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