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如何閱讀壹本書》中的方法,首先要和作者達成壹致。
是不是顯得有點尷尬?我來問妳壹個問題,比如:法律中的法律是什麽?這是憲法。憲法為什麽重要?壹般來說,因為憲法規定了其他壹切法律的基本要求,所以憲法是其他法律的淵源。所有其他法律都不能超越和違反憲法。由此可見憲法在法律中的地位。
那個元規範就是規範中的憲法。這裏的六點可以說是所有其他自我管理行為的最基本要求。其實越基礎的內容看起來越簡單,但是內容的外延是極其廣泛的。所以入門很容易,但是很深奧,很難。把它付諸實踐需要很大的努力。
我們整體來看壹下這六個規格。
好在主動刻意的訓練是我掌握和實踐的比較好的規範。作品的聲音也在和永誠溝通後,在理解上有了升級。同伴力量和利他主義也是我的觀點。我自己也練過,也應用過。本質取向也是我最近學佛,開始追求“恒常法”時悟出的,所以可以全面的和大家分享壹下對這六種心法的理解和解讀,加上自己的案例作為輔助。
其實這個話題我寫過很多相關的文章,大家可以先壹起感受壹下。
即使現在看這些文章,也覺得滿滿的正能量。
在“主動性”上,永成提出了3+1的等級感,包括意願、資源、選擇、自決。
意誌:簡單理解為“妳想要的”,只有當妳想要的時候,妳才能真正去做壹件事。當意誌達到壹定程度,就會發生奇妙的變化。我後面會在這裏解釋對願意程度的理解。
資源:有誌者事竟成。永誠在這裏提到了壹個概念:“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每個人的資源都很充足”。100%同意。我在蘭州的時候也跟@Sandy說過同樣的話。尤其是俱樂部的小夥伴,因為俱樂部不僅價值觀壹致,溝通也很順暢。更重要的是,這裏有各行各業的小夥伴,有各種愛好的朋友,有各種年齡和性格的朋友。在我看來,在俱樂部,妳可以做任何事情!
選項:如果想深入了解這個層面。妳意識到妳正在做壹個又壹個的選擇。如原文所寫:
用我的話來說,當妳遇到壹些事情的時候,妳是選擇放棄還是繼續前進?妳是選擇抱怨還是選擇處理問題?壹切都取決於妳。當妳決定積極主動時,妳會意識到妳的決定的能量。這件事會有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妳開始喜歡主動選擇,但妳可能沒有意識到妳在做選擇。但是漸漸的,當妳看到別人做出負面選擇的時候,妳就會開始思考,開始轉身。妳開始意識到妳和周圍人的不同,妳開始強烈地意識到選擇的來臨,意識到妳的選擇給自己帶來的能量。然後,妳會回到那個無意識的狀態。因為妳已經把積極的選擇內化了。當妳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妳會意識到,突然轉身,回歸真實的自己。
自決:其實我更常用的詞是“自我實現”。我們會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甚至有人說,我們的期望加速了我們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妳的意誌越強,妳就越積極,妳就越會感受到力量。這個自決確實和前面三個層次不壹樣。但經過以上三個層面的綜合作用,壹定會產生自決的效果。
關於主動了解,永誠舉了幾個優秀的層面來說明其中的微妙關系。但我的理解略有不同。從壹個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我會更加關註這幾個層面綜合作用後的效果。關於這個效果,我在《進針反思(二)》壹文中有非常詳細的描述。
我想說的是第壹個讓我深深意識到這件事情重要性的案例。我參加了2015的課程《做自己的CEO》。
因為渴望改變,我對“做自己的CEO”這門課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後記:其實不要單純的依賴壹門課程,要相信自己的改變。但當時確實對我影響巨大。結果也很有效。所以,我當時選擇了當組長。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這樣壹門課程上。妳可以想象我有多願意。
人壹旦有了足夠的意誌,就開始想行動。為了當好團隊領導,我開始給朋友打電話溝通。當時只是覺得熟悉氛圍會更好,群體會壹起成長(其實利他主義和同輩力量已經出現)。我開始想辦法調動資源。在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通過電話交流和順從內心的恐懼不打電話之間,我選擇了前者。
結果讓我很意外,因為我的主動,這件事產生了良性循環。另外,我也有很多經驗。還有社交電話系列之壹——我打電話的故事和社交電話系列之二——還有兩篇關於如何分幾個步驟打電話的文章。
簡單來說,就是“越好越差。”
我看到的正面效果主要是這些:與其他“元規則”的協同,壹個沒有抱怨的世界,能量增強。
當妳真正理解“主動性”這個詞的時候,妳會驚訝地發現,妳所有的行動都會和其他幾個元規則壹起應用。
比如對於永誠的“如何閱讀壹本書”的活動,我看到這個活動的本質是引導大家去實踐提高閱讀和思維能力的方法。第二,我積極地想要真正地學習。於是我做了刻意的訓練,做了初步的嘗試,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我積極的想到了利他主義,和朋友在微信上交流。得到的正面反饋比較多,很多人想壹起練。於是我們馬上組建了壹個微信群,開始準備活動。同行實力得到了充分體現。在策劃活動時,它借鑒了利他主義和工作之聲的規範。當然,活動還在醞釀中,後續會逐步發布。
積極主動的人不太可能抱怨。不是因為他/她強迫自己不去抱怨,因為他/她的字典裏沒有“抱怨”這個詞。
我和身邊的好朋友有個約定,當我們開始抱怨的時候,要互相提醒。後來漸漸的,我們都忘了抱怨,進入了壹個積極良性的循環。那種感覺和效果對人類來說是不夠的。如果壹定要形容的話,我覺得就是三個字“高能”!
差不多到了談主動的時候了。是不是覺得自己情緒飽滿,有壹種想做大事的沖動?
別急,卷起袖子擦幹就好。讓我們看看倡議背後都藏著哪些大坑。
說到主動,妳會想到什麽?如果想到成功的場景,那些伸開雙臂的人。如果妳想起那些談論壹件事的人,妳會興奮地與侃侃交談。從未真正做過的人。那麽恭喜妳,妳錯了。
主動不是打了雞血就頭腦發熱開始拼命做某件事。
我理解的主動是壹種心態,壹種思考後做出的選擇。“意誌”“資源”“選項”完全絕緣,壹想到這些詞就雞血發燒!恭喜妳,看來妳要開始了。
打了雞血或者頭腦發熱之後,特別容易出現放棄的狀態。俗話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渴望減肥,辦壹張健身卡,買健身的衣服、鞋子、襪子,甚至內衣。美其名曰準備充分。結果運動了三天,腰酸背痛。去體重秤後,我徹底崩潰了,發現自己長胖了!(註:這是正常現象。長期不運動的人,在常規訓練的前期會發胖。然後我就自暴自棄了,健身卡被束之高閣,健身服再也沒穿過。
這樣的行為是主動的嗎?這種行為只是發燒後恢復原狀,是“打回原形”。不主動。什麽是積極主動的態度?其實是壹種“靜而不斷”的心態。
俱樂部裏有很多小夥伴,每個人性格都不壹樣。有的人熱情奔放,比如姚山,比如蔡毅,而有的人低調內斂,比如,比如永。主動性只是瑤山這種小夥伴的專利嗎?
其實剛才說的性格和行為都是表象。外貌的變化別人很難琢磨出來。比如壹個人選擇參加壹項活動,因為時間有限而放棄另壹項活動。這個人是不是對後面的活動不積極?
永誠之前已經明確表示,主動權是“意誌”、“資源”和“選擇”。這些和主動沒有關系。比如孫姐,寫的文章好像沒有我多。但孫姐姐壹直以自己的專業能力為俱樂部服務,繼續組織鄭州線下的活動。堪稱“低調持續增長的典範”。但我剛接觸她的時候,並沒有感受到她在行為上的主動。但是經過長期的接觸,我才真正了解了孫姐姐。
所以,積極主動不是什麽事情都搶在前面,也不僅僅是行為的簡單表現。這些都是表象,心態更重要。對我來說,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爭做元規範的第壹解釋者。但是因為我的意誌,我真的覺得有必要去解讀,去表達,去梳理自己的想法,順便給別人壹些幫助。因為這種意誌和選擇,當內在需求外顯的時候,就體現在這麽長的壹段話裏,而且是看了永成的話不壹會兒就寫出來的。
很多俱樂部的老人更是如此。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實踐這種“元規範”,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長和服務社區。站在壹年、兩年、三年甚至更久的時間維度上,他們才是真正活躍的人。
關於主動性就寫這麽多吧。如果您有更多的案例和想法,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