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貿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壹、中俄貿易的歷史與現狀——總量分析十余年的中俄貿易呈現出兩階段特征:總量起點低,前期年度波動較大但趨勢平緩,2000年後呈現加速增長態勢。(1)階段特征1。總量起點低:中俄貿易額起點很低。從65438到0992,中國對俄羅斯出口23.36億美元,俄羅斯對中國出口35.26億美元。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加起來不超過50億美元;兩國對對方的出口分別占當年各自出口的2.8%和6.9%。應該說5%以下的出口不會構成壹國貿易政策的重要關註點。2.初始年度波動較大,但趨勢平緩:1993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為76.73億美元,增長率為41.26%;但兩國貿易從前壹年的峰值大幅下滑至1994年的50.76億美元,下滑幅度為33.84%;並且在之後的六年中,除了1996的貿易總額達到68.44億美元之外,其余年份都在50-60億美元的區間。3.加速增長期:自1999以來,中俄貿易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大部分年份增速在30%以上。中俄貿易平均增速快於中俄。在16期間,中俄貿易的階段性發展特征非常明顯,幾乎所有關於中俄貿易的研究文獻都有提及,但對於形成這壹特征的原因卻眾說紛紜。我們認為,由於中國經濟在此期間保持了持續穩定的高水平發展,俄羅斯國內經濟條件對雙邊貿易的影響是這種明確的階段性發展的主要原因(見表1)。——中俄雙邊貿易第壹年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采取的激進改革措施。相當壹部分國有企業產量下降,國內生產大幅下滑,gdp快速下滑,國內市場物資極度匱乏。國民生產和生活嚴重依賴外國商品的進口。中國和俄羅斯是壹衣帶水的鄰邦,所以這種需求信號可以很快傳遞到中國,使得這壹時期中俄貿易發展比較快。然而,這種快速發展期的背後也隱藏著壹些隱患:俄羅斯建國之初,國內政局不穩,對外貿易機制和法律體系不健全,難以有序管理迅速發展的各種形式的貿易,因此這壹階段雙方的貿易基礎十分薄弱,缺乏進壹步發展的後勁。這個缺陷在下壹個發展階段就充分體現出來了。隨後的波動和持續在低位徘徊,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經濟長期低迷。從表1可以看出,在這壹階段的6年中,除了1997正增長0.4%,1999正增長3.2%外,其他年份均為負增長。俄羅斯國內經濟發展不足對雙邊貿易產生了多重影響。第壹,國內經濟條件的惡化使得國家經濟政策的重點只限於首先解決這壹迫切問題,而忽視了貿易環境和貿易方式的發展和促進。二是作為雙邊貿易的壹方,國內經濟不景氣,難以發揮其經濟潛力,在雙邊貿易中有所作為;第三,對於貿易夥伴而言,對方經濟形勢惡化,貿易風險增加,難以擴大和深化貿易。在此期間,不僅中俄貿易,而且俄羅斯的整體外貿形勢也受到同樣的影響。1999之後,俄羅斯經濟終於走出危機,進入恢復性增長期。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值(GNP)除了2001年增長5%和2002年增長4.3%外,其他年份都保持6%以上的高增長。國內市場越來越活躍,對外貿商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金融秩序有所改善,支付能力有所提高。因此,這壹時期兩國進入貿易發展的快車道,以年均29.46%的速度快速發展。值得壹提的是,政府行為也是影響中俄貿易的重要因素。比如第壹階段,俄羅斯因為經濟危機陷入僵局:壹方面缺乏生產商品的投資資金,另壹方面因為市場無序而缺乏資金來源。當時俄羅斯國內物資極度短缺,店鋪庫存被民眾搶購壹空,貨幣極不穩定。中國政府實施了壹系列鼓勵對俄貿易的優惠易貨政策,促進了兩國貿易額的增長。同時,為緩解國內供應不足的壓力,俄羅斯完全放開外貿體制,采取自由化貿易政策,鼓勵零關稅進口外國商品,為雙邊貿易的發展打開了大門。但在第二階段,俄羅斯重點發展與西方國家的對外貿易,中國也重點發展與日本、美國、韓國等國的雙邊貿易。因此,雖然這壹時期中俄關系發展正常,但並沒有什麽重大措施有效刺激兩國貿易發展。同時,在此期間,為保護國內產業盡快恢復,俄羅斯開始大幅提高關稅,從而在壹定程度上抑制了雙邊貿易;相應地,本世紀初以來,在中俄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發展穩定關系的情況下,兩國政府在“戰略夥伴關系”的政治基礎上,開始將兩國合作的重點轉向經貿領域。2000年,兩國簽署了《中俄政府間貿易協定》2001-2005,2001,又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極大地促進了兩國經貿發展,豐富和深化了兩國經貿合作內涵,豐富了合作形式。同時,為了加入世貿組織,俄羅斯大幅削減關稅,這也給雙邊貿易的發展帶來了好消息。自此,中俄貿易在經歷了十年的磨合期後,終於走出低迷。這在壹定程度上說明中俄貿易還處於政府行為導向階段,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二)貿易結構和貿易逆差1。貿易結構。中俄貿易的另壹個特點是貿易總額長期偏低。直到2005年,在經歷了37%的高增長率後,中俄貿易仍僅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占俄羅斯對外貿易總額的不到6%。2006年,這壹份額再次下降。原因之壹在於貿易結構的初始特征。兩國的貿易主要集中在最終產品的交換上,並沒有深入到要素市場成為可以通過工程可持續地向對方出口的國民經濟組成部分。在產品貿易的發展中,兩國都利用了資源的比較優勢。俄羅斯對華出口轉向能源和原材料,不僅比中國生產成本便宜,而且有些產品是絕對優勢,而中國沒有相應的產品。可以想象,如果俄羅斯不是單方面向中國出口原材料,而是跨境延伸自己的能源和材料工業生產鏈,當輸油管道引入中國時,就會像英國bp公司在美國設立加工廠那樣催化裂解原油,然後拉長產業鏈向美國消費者提供石油服務,從而呈現出工程推動的產業鏈跨境延伸的特征,貿易結構將從產品市場深入到要素市場。在全產業鏈序列的各個環節與中國進行貿易,結果是貿易總量因結構性擴張而增加,因出口導向型的國民經濟成分而具有可持續存在的潛力。中國對俄貿易也應采用上述方法。這也是中美、中歐、中日貿易占中國貿易大部分的結構性原因。其次,擴大貿易不僅是產品市場貿易的瓶頸,也是解決體制問題的需要。正是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對外開放起步較晚,兩國的對外貿易制度和法規不健全,無法為雙邊貿易從產品市場向要素市場轉變提供良好的環境。第三,中俄雖然相鄰,但由於幅員遼闊,鄰國的優勢並不十分突出。中國的經濟重心在東方,而俄羅斯的經濟重心在西方。兩地相距甚遠,壹定程度上增加了雙邊貿易的成本。但如果雙方的貿易通過工程項目擴展到要素市場,這種成本劣勢就會改變。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夥伴美國、歐盟和日本在地緣政治利益上與中國並不壹致。如果中俄貿易能達到壹個更高的水平,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無疑就有了壹個可以依靠的、有地緣優勢的戰略夥伴。2.中國持續的赤字。自從兩國貿易發展以來,中國壹直處於超越他人的地位。造成這壹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大多集中在重工業和能源等高價值商品上,而中國主要出口低價值的輕工業產品。貿易貨物價值的差異使中國長期處於被排除在市場之外的地位。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價值逐漸增加。例如,機械和電子等高附加值產品已成為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主要項目(見圖2)。從這種貿易結構來看,中國的逆差主要反映了兩種力量的對比:世界油價上漲帶動的俄羅斯能源、原材料等出口商品的價格上漲,以及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推動的高附加值、有競爭力的出口商品的出口增加。
上一篇:街頭防火宣傳計劃下一篇:酒店銷售經理的工作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