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如何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銷售合同範本

賣方(或供應商,即另壹方):(以下簡稱甲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

買方(或收貨人,即我方):(以下簡稱乙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

甲乙雙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經充分協商,就乙方購買甲方產品達成如下銷售合同條款。

壹、產品名稱、型號和數量

第二,產品質量

1.質量標準:這裏需要強調壹下,供應商承諾保證三年質量的具體內容等等。

2.乙方對產品質量的特殊要求:

3.乙方對產品包裝的特殊要求:

4.乙方如對產品質量有異議,應在收到產品後五天內提出書面異議,並通知甲方;逾期未提出異議的,視為甲方產品質量符合本合同約定的要求。但若乙方使用甲方產品,則視為甲方產品符合合同規定的要求,無上述期限。(法律要求您及時通知的義務)

第三,產品價格

1,產品單價和總價:

上述貨物的含稅價格為:總價為:

2.甲方產品的包裝費、運輸費、保險費及交貨時發生的費用按以下約定承擔:

甲方產品的包裝由提供,包裝費用由承擔。

甲方主要產品的運輸由辦理,運輸費用由承擔。

甲方產品的保險由辦理,保險費用由承擔。

乙方應在甲方發貨前將上述費用壹次性支付給甲方。

第四,產品交付

甲方產品的交付方式為:乙方提貨/甲方發貨/甲方代發貨..

產品交貨地點為甲方所在地,交貨時間為合同生效後天。如乙方對甲方產品有特殊要求,甲方應在乙方提供相關確認文件後天內發貨。但若乙方未按約定付款,甲方有權拒絕交付,若乙方未及時提供相應文件,甲方有權延期交付。

如因甲方違約未能在約定期限內及時交貨,產品丟失或損壞的風險由甲方承擔;如果甲方在產品交付後拒絕或延遲交付或乙方違約,產品的損失或損壞風險由乙方承擔..

動詞 (verb的縮寫)價格結算

本合同簽訂之日,乙方向甲方預付人民幣元,甲方發貨前支付人民幣元,余款在收到甲方產品之日起日內支付。(雙方可在此協商)

乙方應以現金、支票或即期銀行承兌匯票向甲方支付價款。

雙方同意,甲方產品的所有權仍屬於甲方,直至乙方未付清全部貨款。

不及物動詞合同的解除和終止

經雙方協商壹致,本合同可以終止履行。壹方根本違約,另壹方有權終止合同,但應及時書面通知對方。

七、商業秘密

甲方的所有信息(包括技術信息和商業信息等)。)屬於甲方的商業秘密。

無論本合同因何種原因終止或解除,乙方同意對在本合同簽署和履行過程中知悉的甲方商業秘密保密。未經甲方書面同意或為了履行本合同項下的義務,乙方不得使用或披露甲方的商業秘密。

如乙方違反上述約定,乙方應賠償甲方因此遭受的壹切損失。

八。違約責任

本合同簽訂後,任何壹方違約,應承擔人民幣的違約金。如果違約金不足以彌補守約方的損失,違約方應賠償給守約方造成的所有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可獲得利益的損失和主張權利的費用等。).(此處也可詳細約定雙方責任,或約定10%的總貨款作為質量保證金,三年保修期滿後,如無質量問題,壹次性付清等。)

九。不可抗力

因火災、戰爭、罷工、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合同無法履行的,雙方應終止履行合同,並各自承擔損失。不可抗力消失後,如雙方需要繼續履行合同,雙方另行協商。

因不可抗力終止履行合同的壹方,應在事件發生後天內向對方提供主管部門出具的證明,並及時通知對方。因未盡到通知義務導致損失擴大的,有過錯的壹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X.其他約定事項

1.在本合同履行過程中,乙方的聯系人或授權代表向甲方作出的任何承諾和通知對乙方具有約束力,且不可撤銷。

2.在本合同簽署或履行過程中,未經甲方書面同意或確認,乙方向甲方任何人員發放的個人貸款不構成乙方向甲方的預付款或已付款項..

3.如果乙方的聯系地址和電話號碼發生變化,應及時通知甲方。在乙方通知甲方之前,如甲方無法按本合同所列聯系方式聯系乙方,乙方應承擔相應責任。

4.本合同未盡事宜,雙方另行簽訂補充協議,補充協議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簽訂本合同時,乙方應向甲方提供其合法經營的證明文件,作為本合同的附件。

6.簽署本合同時,雙方確認的合同附件是本合同不可分割的壹部分,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XI。糾紛調解

因履行本合同而產生的任何爭議應由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向甲方(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十二、明示條款:

甲、乙雙方已充分閱讀本合同條款,充分理解每壹條款的真實含義,並願意簽署和遵守本合同的所有條款。

十三。本合同經雙方蓋章或授權代表簽字後生效。

十四。本合同壹式四份,雙方各執兩份。

甲方:(簽字或蓋章)乙方:(簽字或蓋章)

委托代理人:(簽字或蓋章)委托代理人:(簽字或蓋章)

電話:電話:

傳珍:傳珍:

年月日月日月日。

  • 上一篇:江蘇省勞動仲裁辦法規定
  • 下一篇:李小龍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