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人的自然。克勞德·弗羅洛年輕時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勤奮好學,求知欲強,知識淵博。他有責任感。父母去世後,他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大哥勝過慈母。他也很有同情心,收養了卡西莫多,壹個被認為是魔鬼的醜陋的人。以上都足以說明克勞德·弗羅洛是壹個人性正常的人。
(2)不可避免的社會性。在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是最強大的封建主集團,也是封建主階級進行精神統治的工具。在西歐國家,幾乎每個人都是天主教徒,從出生到死亡,從思想到行動,都離不開天主教會,並受其統治。克勞德·弗羅洛作為聖母院的副主教和主教代理人,既是宗教惡勢力的代表,也是封建統治階級實施獨裁統治的工具。他體內的汙濁空氣只會變得更糟。他生活的社會背景和特殊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的思想和行為。
(3)無法控制的動物本性。克勞德·弗羅洛愛上了埃斯梅拉達,但當時的統治階級奉行禁欲主義。他的禁欲主義是虔誠的,同時也摧殘了他的身心,扭曲了他作為自然正常人的靈魂,失去了正常的人性。當他看著愛斯梅拉達被絞死時,他的獸性和在他身上顯露出來的宗教邪惡勢力的本性暴露得淋漓盡致。
這些方面,在他頭腦中激烈沖突,使他幾乎瘋狂和痛苦。他最後的死證明了他既是宗教勢力的代表,也是宗教的受害者。
但仔細閱讀原著,我們可以看到克勞德·弗羅洛是壹個正常人,甚至是壹個優秀的人,但他最終還是被推入了邪惡的深淵。正常人的性被扭曲了,禁欲主義變得不那麽宗教了,以至於表現出無法控制的獸欲!為什麽會這樣?僅僅是他個人的原因嗎?
把握克勞德的形象有助於我們理解《巴黎聖母院》的內涵。
正常人的自然性
壹開始,不可否認克勞德是壹個正常人,甚至是壹個優秀的人。
他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在當時被稱為優等公民或次等貴族。按常理來說,他可能有壹種不學無術、好大喜功的大師脾氣。但現實恰恰相反。他是壹個聽話、勤奮、好學的人。他在父母眼裏是個好孩子,在別人眼裏是個優秀的牧師。
獻身神職並不是他個人的意願,這壹切早在童年時代就被父母決定了。他開始學習用拉丁文讀寫,養成了低頭閉眼、輕聲細語的習慣。小時候被父母送到大學城的托爾斯學院。他深居簡出,在經典和字典中長大。對於壹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來說,能夠做到這壹點是多麽可貴啊!
這個孩子天性憂郁,但總是誠實、不茍言笑、勤奮,而且理解能力很強。課間遊戲時,他從不出聲,也不跟法瓦爾街的醉鬼鬼混,更不知道什麽遊戲是打耳光,扯頭發。即使在1463年的暴動中,他也沒有參與。他很少嘲笑夢特嬌的窮學生,不會因為他們戴著兜帽和短鬥篷而使他們得到傻的綽號,也不會嘲笑休眠學院的公費學生,盡管他們剃著光頭,穿著《四冠教堂紅衣主教書》中提到的湖綠、寶藍、紫三色花呢制服,都是極好的笑話。這表明他是壹個品質優秀的好學生。這種思想道德,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多見的。“他是善良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學習上,他也是壹個勤奮好學的人。他經常去各種規模的學校。山谷裏聖彼得教堂的牧師,每次去聖旺德日爾學校開始宣講教堂法典時,他首先註意到壹個總是靠著壹根柱子站著的學生,那就是克勞德·弗羅洛。我看見他背著爪墨水瓶,用嘴咬著鵝毛筆,墊著破舊的膝蓋唱片,冬天用手指呼吸。每周壹早上,學校壹開門,牧師就看到壹個氣喘籲籲的聽眾,克勞德·弗羅洛。因此,雖然這個年輕的神的學生只有十六歲,但他在神秘主義方面比得上宗教議會的牧師,在經院神學方面比得上巴黎大學的博士。除了法典,他還精通醫學和各種自由學科,學習了草藥學和膏藥學,成為發熱、扭傷、骨折和癤子方面的專家。文科方面,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他還學習語言,學習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當時很少有人能夠進入三大神壇。他如饑似渴,不斷獲取和積累知識財富。到十八歲時,他已經完成了四所大學的所有課程。十八歲了,多少人還年少無知!但他已經成為壹個知識淵博的人。當今社會這樣的人有多少?!他在學習和知識方面是傑出的!
此外,他正常人的自然也體現在對弟弟的疼愛和教養上。
1466年盛夏的瘟疫,是他壹生中面臨的壹次危機。這場災難奪去了他父母的生命,使他成為孤兒,同時也使他成為父母。這突如其來,對於壹個原本只有讀書、求知的人生來說,是多麽大的沖擊。但他還是毅然接受了現實,勇敢地肩負起哥哥和父母的重擔。從此,他的生活中又多了壹份牽掛和留戀,弟弟成了他生命中的另壹半(另壹半是知識)。所以他把所有的愛都獻給了小約翰(他的弟弟)。何況他天生壹副癡心,性格沈穩,虔誠專註的樣子。他把孩子當成壹個很脆弱很珍貴的東西,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遠勝於壹個哥哥,成為了壹個母親。“從那時起,克勞德感到責任重大,非常認真地對待生活。讓壹個小哥哥占據他的心智,不僅成了他的娛樂,也成了他學習的目的。他決心對上帝負責,全心全意為孩子的未來奉獻自己。他決心壹輩子不生女不生孩子,只為保證弟弟的幸福和未來。從那以後,他更加致力於教學的使命。由於他的品德高尚,學識淵博,又有直接隸屬於巴黎主教的封地,教會的大門自然為他敞開。20歲時,他得到教廷的祝福,成為壹名牧師,成為聖母院最年輕的牧師。主持人稱最新的彌撒為‘懶壇’。”④36歲成為巴黎主教團第二號頭目,巴黎聖母院副主教(主教代理人)。
面對被遺棄、被收養且醜陋的卡西莫多,克勞德對他表現出了深深的同情。在收養卡西莫的時候,他偷偷許下壹個願望,為了對弟弟的愛,他會把孩子撫養成人。不管小約翰將來犯了什麽錯誤,他都會以自己的名義做這件好事來贖罪。這是克勞德為弟弟積攢的壹份恩情。這是未雨綢繆的善行投資。以防小約翰以後調皮搗蛋。雖然這是壹種同情、善良、憐憫的行為,但更多的是對弟弟小約翰的愛。
以上都可以說明克勞德具有正常人的自然性。壹開始,不可否認克勞德是壹個正常人,甚至是壹個優秀的人!
(二)無法擺脫社會性
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單獨存在,都有自己的社會生活背景。這種社會性是他的根本屬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具有社會性。
據史料記載,在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是最強大的封建主集團,也是封建主階級進行精神統治的工具。15世紀以來,天主教會日益腐敗,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貪得無厭,揮霍無度,成為西歐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天主教會擁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壹的不動產,在自己的領地上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搜刮錢財需要各種手段,如征收什壹稅、大赦稅、出售贖罪券等。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宣揚天主教神學,給封建制度披上神聖的外衣。在中世紀的西歐國家,幾乎每個人都是天主教徒。因此,從出生到死亡,他們都與天主教會有著密切的聯系,甚至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會的嚴密控制。
巴黎聖母院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統治階級幾乎人人都是邪惡腐朽的。
就像審判卡西莫多的總統。總統是政府官員,擁有審理和裁決爭端的權力,是被正式任命主持法庭或審理和裁決爭端並執行法律的人。這種人應該是那種正氣凜然,機警公正廉潔,秉公執法的人。然而,在聖母院審判卡西莫多的總統是個聾子!
“彼得說總統大人耳聾。對於壹個總統來說,這當然是壹個瑕疵。盡管他的耳朵不聽使喚,勞裏安(卡西莫多審判的主席)仍然決定案件,他總是能夠恰當地做出最終判決,沒有上訴。的確,作為法官,假裝聽案就夠了。這是公正判決的唯壹主要條件,總統完全符合,因為他的註意力絕不會受到任何聲音的幹擾。”⑤
“這壹次,勞裏安大人正在仔細閱讀書記員提交的針對卡西莫多的案件。過了壹會兒,他似乎已經思考了壹會兒。每次提問,他總是采取這樣謹慎的步驟,去搞清楚被告的姓名、身份、罪名,這樣他就能心中有數,被告會如何辯解,如何反駁自己。不管審判有多曲折,他總能從容應對,不露聲色。對他來說,案卷就是導盲犬。即使他的殘疾表現出來,他說話也語無倫次,或者問出令人費解的問題,讓壹些人覺得深奧,另壹些人覺得愚蠢。不管是哪種情況,都無所謂,因為壹個法官被認為愚蠢還是高深都無所謂,生怕人家知道他是聾子。所以他對任何人都極力掩飾自己重聽,平時也裝作很像,連他自己都有錯覺。這種自欺欺人真的比人們想象的要容易。”⑥
“彼得說,在他徹底了解卡西莫多的情況後,他把頭往後壹仰,瞇起眼睛,以增加自己的尊嚴和公正,但結果是,他又聾又啞。沒有這兩個條件,他就不是壹個完美的法官。就是帶著這樣的尊嚴,他開始要求表白:“姓名?”“好。年齡”“那麽,職業呢?”“好吧。“——被告壹聲不吭,審判長泰然自若,以為被告回答了三個問題,然後接著說:妳被控來本庭,罪名如下:壹、夜間擾亂公共秩序;第二,行為不端,對壹個淫蕩的女人無禮,‘侮辱妓女’;第三,密謀反對陛下的帝國巡邏隊。”
法律,多麽嚴肅的壹個詞;天真是如此莊嚴的事情。但是,把壹個人的清白和法律的嚴肅交給壹個聾啞人去判決,會有多不尊重呢?!那會對壹個人的清白有多不負責任?!那會有多不可思議?!那會有多可笑?!那會是什麽樣的諷刺呢?!
像富比斯這樣壹個軍官,壹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可敬的貴族小人。整天穿著整齊神聖的軍裝,穿著軍靴,騎著大馬,嘴裏除了甜言蜜語欺騙人的感情之外,全是惡心的臟話。在某些人面前,他是壹個虔誠的奴隸;在某些人面前,他也是個地痞流氓。對愛斯梅拉達來說,他開創了混亂,又拋棄了混亂。憑借他華麗的外表,他騙走了愛斯梅拉達對他的迷戀。但他只是把她當成玩物。雖然我壹直愛著妳,但我從未想過要為她承擔任何責任。他沒有受重傷。當愛斯梅拉達被法庭審判時,他本應出庭證明她的清白,但為了自己的尊嚴和前途,他寧願看到他對他癡情,把他當作自己生命中唯壹心愛的女孩,冤死也不願出庭作證。更有甚者,他甚至親自帶兵捉拿所謂的女巫,還率領騎兵血洗圍攻聖母院的民眾,以救愛斯梅拉達。他的身上體現了敢做不敢為的社會性,霸道,虛偽,自私。
這就是克勞德的人生背景!
管中窺豹可見壹斑。從富比斯和聾子法官可以推斷出這個社會背景是多麽的腐敗和黑暗!克勞德作為在當時社會中生存下來的壹員,不可避免地具有那個社會的社會性。同時,作為巴黎聖母院主教團中的第二號頭目,巴黎聖母院副主教(主教代理人)既是宗教惡勢力的代表,也是統治階級實施獨裁的工具。他身上的那種汙濁空氣只會更糟糕。這壹切都是由社會背景和他特殊的社會地位決定的。這是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這是獨立於他個人意誌的!
這壹切決定了他有壹種永遠無法擺脫的社會性——腐朽、黑暗、殘忍!他以後所有的想法和行動也是由這壹切決定的!
(三)無法控制的野獸
壹個人,只要是正常人,都會對異性有壹種愛,這是壹種天性,壹種本能。而且,每個人都有愛美之心。面對美好的事物,每個人都會開心,每個人都會喜歡。
在美面前,有壹種愛斯梅拉達是真的,善良的,美的。連三分人性的卡西莫多都會喜歡忘我,壹反常態,更何況是很有人情味的克勞德。他就不能有愛美之心嗎?站在正常人性的壹面,克勞德對埃斯梅拉達的愛也是合情合理,可以理解的。因為愛斯梅拉達是壹種美,克勞德也是壹個人!當愛斯梅拉達第壹次出現在他的視野中時,他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對無與倫比的美麗,他的人性,埋藏在內心最深處的人性被喚醒,他深深地愛上了愛斯梅拉達。
克勞德對愛斯梅拉達的愛,在開始的時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執著而真摯的,至少在開始的時候,比起貴族反派富比斯來說是這樣的。為了她,他願意放棄對上帝的虔誠——這原本是他生命的壹半;我甚至付出了我生命中的另壹半——我的小弟弟約翰。看到弟弟被卡西莫多從樓上扔下,腦漿迸裂,他很無助。為了她,他獻出了自己的靈魂和至親。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對愛斯梅拉達的追求和迫害,當然主要源於被人類自然本能扭曲的低級動物欲望,但這並不能摧毀他的自然人性。
壹個正常人對異性的愛是壹種自然,是壹種本能。但當時的社會統治階級實行禁欲主義。這種禁欲主義使他的自然本能成為壹種瘋狂的野獸。
克勞德作為壹名牧師和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在禁欲主義方面是虔誠的。在追求和迫害埃斯梅拉達的過程中,他的禁欲主義道德與他的自然本能欲望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他不是達爾迪夫那樣的偽君子,禁欲主義只是招牌和面具,隱藏的卻是極其卑劣的情欲和色欲。克勞德真心把對身體的愛視為可恥。壹旦他放松了對性欲的約束,他就把自己視為良心的叛徒和上帝的敵人。起初,他還把自己對愛斯梅拉達的占有欲視為可恥的、非常痛苦的事情,經常偷偷向上帝祈禱,懺悔。甚至他還禁止愛斯梅拉達來到聖母院前的廣場,認為如果見不到她,就可以恢復聖潔的生活,重新皈依上帝。此外,他剛剛聽到女子絲紗蟋蟀的吱嘎聲,他馬上拉下頭罩遮住眼睛。⑦他甚至不允許公主參觀修道院。他引用了黑皮書,上面說禁止老人和婦女進入聖母院...克勞德作為聖母院的副主教,研究的是否定人的宗教神學,對人的世俗生活毫無幫助。作為牧師,他還奉行違背人性、逃避世俗生活的宗教禁欲主義,養成了壹種禁欲主義道德,反對享受世俗生活的快樂,視男女之愛為洪水猛獸,甚至拒絕接近女性。盡管如此,現實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對上帝越虔誠,內心的矛盾和鬥爭就越激烈。虔誠的禁欲主義摧毀了他的靈魂和身體。禁欲主義的宗教觀使他在36歲時頭發花白,面容憔悴...就像壹個老人。
禁欲主義對他的破壞不僅表現在身體上的變化,還表現在精神和心靈上的破壞。他想把生命獻給上帝,但他也是壹個有血有肉的自然人,他也有正常的人性。他也有愛,也有恨;他也有自私和嫉妒的心理;他也有別人的欲望...他們之間的矛盾不斷沖擊著他已經憔悴的心靈,仿佛有壹百只蟲子在咬他的心。當“埃斯梅拉達”和“上帝”輪番轟炸他的大腦時,他突然站了起來,默默地把這個希臘單詞的字母——ANARKH(命運)刻在了墻上。主教轉過身,坐在椅子上,雙手抱著頭,就像壹個發高燒的病人。想象壹下當克勞德寫下命運這個詞的時候,他是多麽的痛苦和無助!
禁欲主義的道德觀和生活方式使他失去了正常的人性和情感,扭曲了作為自然正常人的靈魂,變得陰郁可怕。當他低著光頭慢慢走的時候,人們在他面前顫抖。但是,再嚴格的禁欲主義,他還是有壹些正常人滅不掉的東西,還是有正常人的本能和欲望。越是嚴格虔誠的禁欲主義,越是壓抑他的道德觀,越是愛愛斯梅拉達,他內心的沖突就越激烈,最終導致他人性的畸形發展。他對愛斯梅拉達的愛也變成了迫害和破壞,最後變成了獸欲。
他愛愛斯梅拉達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妳真的愛壹個人,就應該讓她幸福。然而克勞德對愛斯梅拉達的愛,當初如果說是人之常情,後來卻超出了壹個人的範圍,簡直發展成了禽獸!甚至抹殺了他的自然人性。他還把對愛斯梅拉達的愛變成了迫害!他嫉妒富比斯(埃斯梅拉達愛富比斯),在這種嫉妒的驅使下,為了達到目的,追求變成了迫害。他搶劫道路,殺人栽贓,造謠惑眾,與政府勾結,導致埃斯梅拉達被捕,最終將她送上審判臺。在埃斯梅拉達受審時,他抱著壹把劍坐在審判席上,用壹把鋒利的刀劃著自己的胸口,企圖用自我懲罰來平復自己的良心,進壹步希望讓埃斯梅拉達把“愛”轉移到他身上。然而,他的詭計最終失敗了——愛斯梅拉達把他打得招供了!她被判了死刑!他使用威脅和利誘,當壹切都失敗後,他親自把受害者交給劊子手。最後,我甚至站在巴黎聖母院的塔樓上,帶著猙獰的笑容看著受害者和我心愛的女孩被絞死。
禁欲讓他變成了瘋狂的野獸,他變得壹點人性都沒有!當他帶著猙獰的笑容看著愛斯梅拉達被絞死時,他所揭露的宗教惡勢力的兇殘本質暴露得淋漓盡致!
在小說中,作者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創造了驚心動魄的場景,詳細描述了卡西莫多從高樓墜落時克勞德臨死前的驚恐和痛苦,使他得到了可恥的下場,受到了無情的懲罰。他死在自己養大的卡西莫多手裏,這也是對他的無情諷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死在自己手裏,也死在當時的社會制度手裏!
“正常人的自然性”、“不可逃避的社會性”和“無法控制的獸欲”這三個方面在克勞德心中交織碰撞,使他生不如死,最終走向死亡。
克勞德死了,我們卻隱藏了自己的想法。埃斯梅拉達只是喚醒了他的正常人的自然性。他對她的愛是正常的,但是愛情的自私和非人化人性的禁欲主義讓他把正常的追求變成了殘酷的迫害。他的死是他唯壹的方向;也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