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禮儀的起源: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被譽為“禮儀之邦”。中國人也以他們的禮貌風格而聞名。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內容非常豐富。禮儀涵蓋的範圍很廣,幾乎滲透到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古至今,人們對禮儀產生的時間和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討論。總結起來,關於禮儀的起源,基本上有以下幾種學說:
1,諸神的禮儀,
2.禮是天地合壹。
3.禮源於人性。
4.禮是人性與環境矛盾的產物。
5、禮生於理,始於俗。什麽是禮儀?禮儀就是禮儀和儀式。
(二)禮儀的發展
1,萌芽時期——原始社會時期,這也是周口店的穴居人,飾曾骨,散於死者身上。
2.創新時期-新石器時代、半坡遺址、仰韶文化等。,是卑微有序,男女有別。
3.形成時期——青銅時代,原始社會解體,奴隸社會過渡,勞動活動升溫。殷朝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周朝的“李周”,它系統地把人們的行為和心理情緒納入壹種平等有序的模式,要求人們按禮辦事。
4.發展初期——西周末年,出現了所謂的“禮崩樂壞”。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等思想聖人相繼出現,發展和創新了禮儀理論。孔子認為:不學禮儀,不能立,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在他的《論語》中,有74點是禮儀要求人們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行為,所以他是主張以禮治國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古代禮的內涵分為兩個方面:壹是法規制度,如各個朝代的法規制度,二是社會所有人的行為舉止,是法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形成。
5.激化衰落期(公元前221)(唐宋明清)
秦始皇吞並六國統壹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王朝,成為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礎。漢代、唐代、宋代的禮儀研究成果豐碩。明代交友之禮完善,忠、孝、節、義等禮儀越來越多。特別是宋代家庭禮儀的發展是壹個特色,以司馬光(北京史家)、朱熹(南宋理學家)為主要代表,朱子嘉之禮。
晚清時期,清朝政權腐敗,人民貧困,古代禮儀盛行。引進了壹些西方禮儀,北洋新軍的軍隊開始用西方軍隊的舉手儀式代替不合時宜的千錘百煉儀式。
二,禮儀的概念
1.禮儀歷來為世界各國所重視。這是因為禮儀是指導和協調個人與群體、民族與民族、外交事務乃至國家之間關系的準則,是處理社會交往中相互關系的言行準則。
2、禮儀是指不同歷史、習俗、宗教、制度和潮流等方面的人。,在各種具體的社會交往中表現出相互尊重的外貌、儀容、禮儀、儀態等方面的既定規範和程序。禮儀也是壹種禮儀,壹種美德,壹種教育。
3.“禮儀”指的是稱呼的儀式。比如“禮儀小姐”就是負責禮儀和儀式的女士。“禮儀”和“禮節”的含義完全不同。“禮”的“禮”是指中國古代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是社會法律、規範和儀式的總稱。
4.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而形成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儀禮》、《周立》、《禮記》合稱為“三禮”。《三禮》是中國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禮儀著作。
5.禮儀通常是指在大型或隆重場合為表示重視、尊重和敬意而舉行的禮貌和禮儀性的要求和儀式。1.會議禮儀1。問候禮儀:黨政官員稱為職務,商界的同誌稱為職務、先生、小姐、女士。所謂禮儀,壹般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敬謙之心,尊重和關愛他人的行為,待人接物的禮儀,廉潔節儉的作風,文明儒雅不卑不亢的方式。總之,禮儀既是人的外在美,也是人的內在美
6.禮儀是指處於壹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們在交往中所認同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標準。禮儀素養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對行為規範和標準的認知水平和層次。
7.禮儀是指人們與他人和社會交往的程序,以及實施交往行為時外在表現的行為規範,更多地表現為壹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禮儀涉及的內容非常復雜,範圍也很廣。
8.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範。中華民族被稱為禮儀之邦,而泰莎在歷代都非常推崇禮儀。荀子在《荀子修養》中強調“人不生而無禮,物不生而無禮,國不自在而無禮。”
三、禮儀的本質:
1,禮儀的本質是待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衍生物。人們認為萬物都是被看不見的鬼神操縱的,而表演禮儀就是為了取悅鬼神以獲得快樂。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特殊體現。
四、禮儀的特點:
壹般認為,禮儀具有普遍性、同質性、傳承性、差異性和時代發展性的特征。
五、禮儀原則:
我們應該遵循尊重、遵守、適度和自律這四個基本原則。
六、禮儀的研究對象:
禮儀主要以禮儀規則、禮儀規範和禮儀活動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七、禮儀研究的內容和學習目的。
禮儀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禮儀的歷史、禮儀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個人禮儀、社交禮儀和外事禮儀。
通過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道德感、責任感和規則感。提高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和禮儀理論水平,掌握的知識具有實用性、及時性和可操作性。
八、禮儀的作用
總的來說,禮儀的作用是表達人與人之間不同地位的關系,調節和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壹種手段。禮儀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功能
尊重的作用是對對方表示尊重和敬意,同時對方也回禮。禮貌,禮貌的交流行為,包含著相互尊重。
2.約束的作用
禮儀作為壹種行為規範,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有很強的約束作用。禮儀壹旦制定和實施,久而久之就成為壹種社會習俗和社會行為準則。任何人生活在壹定的禮儀、習俗和規範環境中,都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禮儀的約束。自覺接受禮儀的人是“成熟的人”的標誌。不接受禮儀的人,會受到道德和輿論的約束,甚至用法律手段強制。
3.教育的功能
禮儀具有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方面是對禮儀的尊重和制約。禮儀作為壹種道德習俗,對整個社會的每個人都有陶冶作用。另壹方面,禮儀的形成、完善和固化,會成為壹定社會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傳統”的力量,從老壹輩傳到新壹代,壹代接壹代,代代相傳。在社會進步中,禮儀的教化功能意義重大。
4.調節的功能
禮儀具有調節人際關系的功能。壹方面,禮儀作為壹種規範、壹種程序、壹種文化傳統,在時間上起著規範、約束、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模式的作用;另壹方面,壹些禮儀形式和活動可以化解矛盾,建立新的關系模式。可見,禮儀對於處理人際關系,發展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
九、禮儀的發展前景
中國歷來是“禮儀之邦”,禮儀既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形式。禮儀不僅反映了壹個人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壹個單位、壹個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隨著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世界各地的禮儀和習俗不斷得到融合和發展。高校應將大學生禮儀教育納入培養過程。
(壹)、大學生與禮儀
(二)、保山禮儀
(3)禮儀在中國
(4)、國際禮儀
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和吉米·多南的成功戰略都推導出了相同的公式:個人成功=15%專業技能+85%人際交往和社交技能。
十、說說禮儀現狀。
市場起源於西方,中國的儒家文化並不是最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土壤。現在,如果我們想將傳統的儒家信用體系移植到市場經濟中,我們肯定會面臨許多重建的問題。中國是壹個傳統的禮儀之邦,但是現在,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卻沒有找到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支點。以前我們經常說西方世界“欺騙、貪婪”,現在看來,它遠比我們禮儀之邦誠實。如:假冒產品泛濫、虛假廣告、欺騙、偷稅漏稅、偽造假賬、惡意拖欠等現象。
隨地吐痰,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在禁煙區吸煙,無時無刻不在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做出侮辱他人的動作或言語。我不禁要問,這是媒體炒作出來的禮儀之邦嗎?那是幾百年前的唐朝。中國有句老話,英雄不提當年勇。為什麽媒體厚顏無恥的拿出來宣傳過去?更何況我們國家的現狀哪裏能看到壹個禮儀的字眼?如果我們家門口真的是禮儀之邦,為什麽要在2008年之前為佛腳補習,開始全國學習禮儀的活動呢?
第壹,中國人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海外旅遊隨意抹口香糖,上廁所不沖水。
第二,損壞文物,在宗教場所玩耍,不尊重當地風俗。
第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是不尊老愛幼,爭搶擁擠,排隊擁擠,不守規則。
四、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便坐臥,衣冠不整,罵人粗魯。
第五,無視禁煙標誌,浪費自助餐,不給服務人員小費,愛占小便宜。
這些事情表面上都是小事,但確實形成了壹種觀念,形成了中國人的壞形象。中國發展越來越快,經濟越來越發達,但是質量越來越差。這裏說的是,除了壹些不可避免的文化差異,我們真的應該反思自己,捫心自問。中國,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國度,現在還是禮儀之邦嗎?
八、禮儀常識
(壹)、禮儀的作用(修養)
1,人際和諧,相互尊重互助2,增強自信,行動自如3,註重外表,受人尊重4,入鄉隨俗,成功5,註重原則,捍衛民族尊嚴。
(2)、談話的禮貌原則
1,貶低自己尊重別人的準則2,恰當稱呼的準則3,說話溫和的準則4,委婉求同的準則5,道德言行的準則。
(三)、交談的基本技巧
1.不要驚慌。仔細聽著。2.說話之前先想想。註意妳的反應。3.選擇壹個主題。試著推測壹下。4.巧妙的說贊美的話。真誠得體。5.要幽默風趣。6.進行眼神交流,互相理解。7.輕聲說話。寬以待人。8.使用敬語。顯示禮貌。9.尊重習俗,註意禁忌。
(4)、古代禮儀常識
1.中國傳統禮儀在道德規範上可以概括為“四維”和“八德”。“四維”指的是禮儀、禮、誠、恥,“八德”包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對禮儀的理解是“守禮”的基礎。其次是“守禮”,真正的“知禮”最終會通過守禮表現出來。禮是個人綜合素質的表現,是個人修養的暴露。現代“禮”要求我們與人為善,尊老愛幼,愛護公物,遵守秩序,助人為樂,保護弱者,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維護國家利益。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準法律的角色。
2.祭祀時九拜:磕頭、點頭、空弓、振動、吉祥拜、兇拜、奇拜、贊拜、蘇拜。
3.祭祀先賢:漢魏以後,周公為賢,孔子為師;唐代以孔子為聖人,顏回為師。唐宋以後,“釋酒”儀式壹直作為學習的儀式,也是祭祀孔子的儀式。南北朝時期,每年春秋兩次舉行放酒儀式,全國各地的縣校也設立孔廟和嚴廟。在明代,孔子被稱為“至聖之師”。清代,盛京(遼寧省沈陽市)建立了孔廟。定都北京後,京師國子監被選為國子監,設立文廟。孔子稱其為“大成至文生玄的先行者”。曲阜的廟堂制度、祭祀器皿、樂器、禮儀都是以北京國子監為藍本的。鄉村飲酒儀式是祭祀先賢的產物。
4.見面禮:下級見上級,要相互拜謁,官員之間要相互拜謁。官員們見面時,侯和徐會互相致意。下屬會先在西邊祭奠,上級會在東邊祭奠。平民相見,老少行禮,幼者行禮。告別外四拜,就近祭奠。
5.軍禮:包括征服、征稅、狩獵、建築等。
6.生日儀式:從女人未懷孕時的求子,到嬰兒的第壹個生日,所有的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百歲這個主題。生日儀式自古以來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生日儀式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壹年”。“三朝”是嬰兒出生後的三天。“滿月”在寶寶壹個月大的時候剃胎毛。在“百日”儀式中,這位叔叔被認出並被命名。“壹歲”時,要把握周禮,預測孩子的命運和事業。
7.成年禮:又稱加冕儀式,是男性步入成年行列的加冕禮儀。中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人禮,如拔牙、染牙、穿裙子、穿褲子、紮發髻等。
8.五祭:指對門、戶、井、竈、中房進行祭祀。周代春拜戶,夏竈,六月徘徊,秋拜門,冬拜井。漢魏時期,按季五祭,孟冬三月,共祭。唐宋元時期采用“七祭天帝”說,供奉司明(宮中小神)、鐘繇、郭航、(野鬼)、胡、棗。明清時,仍有五祭。清代康熙以後,門、戶、中、井的專項祭祀被廢棄,竈臺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祀,與臘月二十四竈神講天的民間故事相吻合。國家祭祀儀式采用了民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