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嶺南文化,秦漢時期嶺南文化的演變,秦漢時期嶺南文化的演變

嶺南文化,秦漢時期嶺南文化的演變,秦漢時期嶺南文化的演變

嶺南文化,秦漢時期嶺南文化的演變,秦漢時期嶺南文化的演變

(1)秦始皇進軍嶺南。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滅楚,六國只剩下齊國,已經是疲憊不堪,岌岌可危。秦始皇決定大軍占領楚國,敵人來了五嶽優勢。他下達了“南征百山王”的命令,任命魏圖舉率軍前往嶺南。《淮南子仁訓》對秦軍入嶺南之戰有詳細的描述:秦始皇為了得到犀牛角、象牙、玉石、珍珠等財寶財富,派魏圖舉率領五十萬大軍分五路進攻嶺南。秦裝備精良的勝利之師,在激烈的戰鬥中,將士三年不解甲,不松弩。為了及時運送武器和糧食,石魯被派去組織大量的勞力和士卒挖靈渠溝通湘江,汲水。在這場戰役中,雖然秦軍殺死了的君主宋,但越南人並沒有投降。他們潛入深山老林,與動物相處,推選出壹批勇敢善戰的勇士為首領,采用夜襲戰術,最終打敗了秦軍,殺死了魏圖舉,並造成秦軍屍血數十萬。秦軍對嶺南的第壹次進攻以失敗告終,南越人民充分展示了他們勇敢不屈的精神。

秦始皇又派任濤、趙佗為將軍,統率水師五萬艘,重入嶺南。任濤和趙佗吸取了魏圖舉失敗的教訓,采取了收服兼施的策略。壹方面,兵分三路進入嶺南,分別從大玉嶺、七天嶺、孟珠嶺,但以水師為主力,從綿水順流而下,直抵嶺南腹地番禺(今廣州)。另壹方面,他們采取步步為營的戰法,每占領壹地就築城防備危險,對越南人民實行綏靖策略,不輕易殺人,並要求士卒幫助南越人民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最終取得了較為順利的統壹嶺南的軍事勝利。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嶺南設南海郡(今廣東省大部)、項峻郡(今廣東省西南部、海南省和廣西南部及越南紅河三角洲)、桂林郡(廣東西部和廣西大部)。當時南海郡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最高,於是秦始皇專門任命任濤為南海郡長,郡址設在番禺。趙佗被任命為龍川縣令(當時南海郡由番禺、四會、龍川、博羅四縣組成)。

從此,嶺南被納入秦朝封建勢力的行政體系,結束了奴隸制社會的歷史階段,開始了封建社會時期嶺南文化與中原中華文化融合的歷史進程。

(2)秦統壹嶺南的深遠意義。

秦統壹嶺南,是歷史上第壹任中央政府開發嶺南的開始。從文化上講,應該是嶺南文化由原始向再生轉變的新起點。秦朝派駐嶺南各郡的官員大多忠於職守,在嶺南的開發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改變嶺南落後的面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秦始皇為了穩定局勢,發展嶺南,不僅下令攻占嶺南的軍隊長期駐守嶺南,還下令將數十萬死人、丈人、賈等人等所謂“罪犯”押解到嶺南,在那裏越境。這不僅增加了嶺南的人口,增加了開發建設所需的勞動力和能工巧匠,而且極大地改變了嶺南人口的構成,提高了嶺南人的文化素質。南海縣龍川縣讓趙佗做了壹件有趣的事,讓駐軍在嶺南安家落戶。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趙佗曾向秦始皇索要三萬沒有婆家的女子,以為他的士兵會提供衣服。秦朝的皇帝可以是壹萬五千人。“所謂‘衣補’,就是給未婚士卒當老婆。由此,嶺南在中原地區增加了1.5萬個由中國人組成的新家族,這對地廣人稀的嶺南地區無疑是極為有利的。

其實送到嶺南的幾十萬罪犯,大部分都是無辜的,沒有嚴重罪行。所謂“亡人”,即逃亡者,包括秦滅亡後六國的貴族、官員及其家屬、親屬,更多的是逃亡反抗秦始皇暴政的平民;“丈人”是到妻子家做丈夫的人,“賈”是商人。按照秦朝的法律,這些人都是觸犯法律的罪犯。其中商人也要牽連全家和已不經商的後代。這樣的“罪犯”包括六國傑出的政治家和官員,知識淵博的民眾,擅長商業和貿易的商人,以及大量掌握先進農耕技術的農民和有技能的工匠。大部分人從周代開始接受禮樂教育,文化素質較高,為嶺南提供了大量急需的農業、手工業、學校啟蒙等方面的人才。這樣的“罪犯”給嶺南人帶來了更加先進多彩的中原中華雅俗文化,以有形無形的方式培養了南越人。華夏民族和南越族在中原的民族融合、文化碰撞、交融和重構也由此開始。

在先秦時期,絕大多數南越人還生活在氏族和部落中,分散在密林深山之中,各自為政,各自為戰,缺乏完整的制度文化。秦朝在嶺南實行郡縣制,將分散無序的南越人民改為郡縣,標誌著南越人民混亂松散的社會生活的結束,這無疑為嶺南的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社會運行機制。

五嶺險峻,造成了嶺南與中原交通、貨運、人際交往的不便。秦始皇統壹嶺南之初,就下令駐軍和派往嶺南的數十萬移民,在武陵的許多山谷地區修建了幾條全國統壹規格標準的“赤道”(當時稱“新道”),並修建了橫浦、黃溪、陽山、漵浦等重要關隘和城堡,使南北之間的險要之地暢通無阻,使嶺南獲得了大量的稀缺農業。嶺南與中原之間天然屏障的改善,加速了中原與嶺南文化交流、互補和融合的進程,更有利於嶺南文化向再生的轉化。尤其是嶺南開發較早的南海縣,人口相對密集,經濟相對發達,成為嶺南第壹個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的地區,番禺(今廣州)的中心地位也得以確立。

秦朝的暴政很快擊碎了秦始皇的千古王朝夢。因此,秦朝對嶺南采取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既不實際,也沒有完全落實,也沒有顯現出明顯的效果,但卻是嶺南文化新的歷史進程的重要開端,意義深遠。

(3)趙佗與南越王國。

趙佗的南越國建立於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元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丁原第六年)被漢朝軍隊征服。* * *存在了95年。其中趙佗執政70年(公元前206-137年),是嶺南社會發展碩果累累的時期,也是嶺南文化由原始型向再生型轉變的良好開端。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壹全國後,只當了12年的“始皇帝”,然後就死了,他夢想建立的“千古王朝”在三年後(公元前207年)就崩潰了。南海郡龍川郡太守趙佗,在秦亡漢立的大變局中,借機建立了南越王國。

據《史記·南越列傳》、《漢書》、《西南粵朝列傳》等相關史料記載,趙佗是河北正定縣人。當他在秦二世時,南海郡的指揮官任曉病危,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下令把南海縣龍川縣令趙佗請來,向趙佗分析中原逐鹿秦國爭霸的形勢,指出南海縣是“險要之山,阻千裏”,在大量中原人的幫助下,是建立他國的理想之地。建議趙佗不要失去自立為王的機會。最終,任濤親筆寫下了任命趙佗為南海郡太守的文件,並交給了趙佗。任濤死後,趙佗果然辜負了他的期望。他迅速出動親信,關閉了南北通道的幾個關口,用秦律殺了壹批還忠於秦朝的官員,把親信安插在各個空缺;外國軍隊攻占並吞並了桂林縣和襄縣。公元前206年,就在劉邦登基稱帝改漢之際,趙佗也宣布建立南越王國,自立為南越王。番禺是南越王國的首都。這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初期最早的獨立王國。

劉邦是鑒於多年戰亂和漢初中原局勢不穩,人民急需休養生息,才決定承認趙佗的南越王國的。漢高祖十壹年(公元前196年),劉邦派陸賈到嶺南見趙佗,正式封趙佗為南越軍事王,劃定與長沙的北部邊界,並要求趙佗必須與之媾和,以免成為漢朝南部邊界的禍害。趙佗接受漢高祖稱號,實際上是外來諸侯,表示願意歸順漢朝。後來,趙佗開放了北方關隘,恢復了邊境貿易。漢朝特許向南越王國供應鐵制農具、牛、馬、羊。南越還不時向漢獻帝頂禮膜拜,獻上馴象、會說話的鳥(鸚鵡)、珍寶等貢品。

劉邦的和平綏靖政策既維護了國家的統壹,又省去了打仗的負擔,使嶺南局勢穩定,中越兩國人民和睦相處,邊貿繁榮。這確實是明智之舉。劉邦對趙佗治理南越的功績也很滿意,稱贊在天下大亂的時候,趙佗把南海郡治理得很好。遷居嶺南的中原人不消費,越南人互相攻訐的惡習逐漸停止,都是趙佗的功勞。可惜劉邦死後,他的妻子呂後上臺,聽信了壹些目光短淺的官員“請取締南越鐵器”的錯誤主張,違反了漢高祖劉邦與南越締結的協議,禁止漢朝商人向南越供應鐵器、馬匹、牛羊等重要物資,進而下令切斷邊境貿易。趙佗於是趁機自立為帝,從漢高祖賜號的南越吳王,變成了與漢高祖平起平坐的南越武帝。他派兵攻占了長沙邊境的幾個縣,並在邊境駐軍,威脅漢朝南疆的安全。呂後任命龍擔心侯周早帶領軍隊征服,它恰逢炎熱和潮濕的氣候。士卒皆病,不能過五嶽,只得無功而返。而趙佗則以軍事力量稱霸邊境,賄賂閩越、甌、珞珈等地。擁有財產,並試圖擴張自己的領土,從東到西覆蓋壹萬多裏,並以天子的身份發號施令。呂後的禁酒政策得到的回報是壹個叛逆而強大的敵人,這是她始料不及的。

公元前179年,在呂後死後繼承王位的中國皇帝劉恒決定對南越王國實行綏靖政策。壹方面派人到趙佗的家鄉,安置兄弟,或為官,或送禮,並修整趙佗父母的墳墓,任命專職守墓人,按時舉行祭祀;另壹方面,又派漢高祖時期曾被派往南越的陸賈,任命他為太中大夫,再次派他去南越,並讓他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去見趙佗。盧佳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趙佗最終廢除帝制,發誓終身臣服於漢武帝,永不反叛,並自稱皇帝。趙佗為了表示自己永不反叛漢朝的忠誠,特意修建了壹座朝漢臺。農歷初壹、十五,他必須上臺祭拜遠道而來的漢獻帝。據專家考證,目前,在廣州市解放北路的香崗山上,當年的朝漢臺遺址仍依稀可辨。這個“趙佗歸漢”的故事,也成為嶺南人永恒的美談。

趙佗為南越國王70年,政績卓著,對嶺南文化的轉型功不可沒。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郡縣制的實施,使原本互不隸屬的部落居民逐漸轉變為南越王國的編戶和人民,活躍了社會群體的生活,增強了開發嶺南的整體實力,加速了嶺南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發展。趙佗是秦朝派往嶺南的中原將軍。他入嶺南後任龍川縣令時,積極推行秦制龍川縣制,頗有成效,受到賞識。趙佗作為南越皇後,很快接受了漢高祖的稱號,投降了漢朝,而劉邦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也就是所謂的“漢隨秦制”。趙佗既然自願成為漢朝的諸侯,自然在自己的王國裏沿襲了漢制。實際上,南越王各級行政官員和建制的設置、官銜和職責與漢朝所轄郡縣是壹樣的。作為壹個王國,它的規模、等級、規格、官制、權威等。都像漢朝的同姓異姓王國(內部諸侯)。漢朝采取的壹些政策、法令、規章制度,趙佗都盡量遵循。為了倡導尊老敬老的風氣,漢高祖曾經頒布法令,規定凡是7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以皇帝的名義獲得賜杖的榮譽,從此成為壹種制度。趙佗的南越國也以南越王的名義制定了給老人送棍子的制度。

為了抵抗呂後,趙佗吞並了閩越、Xi甌、洛粵,將地域擴展到閩東、桂西南,將除南海郡外的所有嶺南人納入郡縣。在當時起到了漢朝難以達到的和諧、團結、教化的作用。這為嶺南社會發展不平衡狀況的不斷改善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其次,制定了更加開明的民族政策,保證了漢越民族和諧地交匯融合,極大地提高了嶺南土著民族的文化素質,進壹步交流融合了中國和南越文化,營造了適宜的環境氛圍。

趙佗雖然是中原華人,但對越裔似乎沒有民族偏見。從進軍嶺南之初,他和任濤就關註和聚集了數百名越南人,對被征服的南越人民采取了友好的綏靖政策。正因為如此,趙佗才能夠在秦末天下大亂、生靈塗炭的嚴峻時刻,贏得中原人民和南越人民的支持,封關招兵,攻占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王國。趙佗自立為南越軍事國王期間,尊重南越人民的習俗,帶頭盡可能按照南越的習俗生活和處理政治事務。他自稱“蠻子大”,改穿異裝,“棄冠帶”,“發髻”(兩腿叉開高髻坐著),並不覺得卑微。趙佗還帶頭娶李越女子為妻,並鼓勵中原的中國人和南越人通婚。在當時,這確實是壹項大膽而開明的措施。也許趙佗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決定極大地加速了華夏和南越的融合進程,開創了金代大量中原移民進入嶺南與土著通婚的先河。

趙佗還積極辦學,鼓勵南越人讀書寫字,註重培養、提拔、任用南越人參與政權管理,擔任各級官員。趙佗還在征討項峻郡的羅仁,安陽皇後大膽地任命了兩位安陽王的使者,分別負責交典和九鎮的大政方針。

趙佗開明的民族政策主要是尊重南越人民的生活習俗,不實行苛刻的法律法規,不強求壹律,而是靈活、寬松、引導,從而促進了嶺南社會的穩定。“忠縣人不消費所失,粵人互相攻訐,有利”(《漢帝紀》)。

第三,南越人民奮發向上的意識不斷加強,勇於接受中原華夏民族和漢朝的先進文化,加速了走向封建文明的進程。趙佗除了與漢朝締結友好互市協定,保證南越急需的鐵制農具、工具、牛等生產資料的供應外,還創辦冶鐵、煉鐵等手工業,積極推廣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逐步改變了“火耕水耕”的落後狀態。自上而下,逐步推行壹系列提高南越人民文化素質的措施,如漢朝的禮樂條例、推廣漢字等。在長達近百年的南越國時期,中國先進文化從物質到精神逐漸滲透到南越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明顯的移風易俗和認同中國文化的效果。到目前為止,在廣州發掘的南越國時期的古墓中,沒有現存的單獨由南越人埋葬的墓地,而全部是我國南越兩個民族根據等級和地位的不同而合葬的墓葬。所有的陪葬品都是中國人和南越人。

令人欣慰的是,1983年6月,南越文王趙佗的繼承人(孫子)趙梅之墓,在廣州舊城北門湘鋼被發現。墓葬沒有被挖掘或破壞,從而為我們提供了南越國時期文化發展水平的完整畫面。從墓葬的結構和所有的隨葬品來看,可以確認在南越王國時期,它仍然保持著比較濃厚的南越文化特征,但卻清晰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主體風貌。

南嶽王文墓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等級和規格最高的漢畫像石墓。該墓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除了南越國王趙梅的主墓外,還有六座烈士墓和陪葬品。趙的朽骨幾乎完好無損,有壹套絲綢衣服,腰間掛著幾把鐵劍,頭上戴著金鉤玉佩,胸前掛著壹串金玉佛珠。玉衣上布滿數十個直徑約30厘米的大玉寶。骨架周圍還有八枚金、玉、象牙印章,其中壹枚是巨大的龍鈕金印,上面刻有“溫蒂興Xi”字樣;另壹個刻有“趙梅”字樣的玉璽清楚地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在其余六座墓葬中,有1000多件禮品、音樂、酒器、器皿、食器、竹木器皿、漆器、絲綢制品等。被清除了。其中包括完整的樂器,如青銅編鐘和石編鐘。更值得註意的是,早在漢高祖統治時期就明令禁止的人殉這壹邪惡習俗,在南越國依然存在。墓中發現了七具骨架,分別是嬪妃、廚師、宮女、奴隸等。,所有這些人無疑都是殘酷埋葬制度的受害者。

在中國的壹些王侯墓中,發現過金線玉衣、銀線玉衣和銅線玉衣。在南越文王墓中首次發現絲綢玉衣。聯想到墓中大量的絲織品,可以看出當時嶺南地區的絲織已經相當發達,但仍是壹件珍貴的東西,所以國王死後穿的玉衣會是用玉片搭配絲綢制成的。從大量的禮器、音樂、酒器、印章分析,當時嶺南上層統治階級相當漢化,但墓葬制度的保存說明嶺南奴隸制的殘余依然存在。從各種器皿的精細工藝來看,嶺南地區的工藝水平和手工業都達到了當時國內的先進水平。

也許當時嶺南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就和水平只能體現在統治階級的上層,但南越王文墓裏的壹切畢竟是人民的偉大創造。為了讓全國更多的人了解南越國的燦爛文化,更好地保護這座古墓的無價之寶,廣州* * *撥出專項資金,在1988號墓原址修建了南越王墓博物館,對外開放,讓廣州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南方文化名城更具魅力。

(4)漢武帝統壹嶺南的文化意義。

趙佗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不眠之夜,不願吃飯,不顧人色,不顧鐘鼓聲”(《西南粵朝傳》)的精神,贏得了南越王國的長期繁榮穩定,創造了嶺南壹道耀眼的文化景觀。但是自從他死後,南越王國就沒有繼承人了。趙魏,壹個平庸懦弱的孫子,繼位為文王,在位不過十年;趙梅死後,他的兒子趙()繼承了皇位,但他連皇位都沒能保住。趙戚穎原是趙梅在位時送給漢武帝的人質(這是西漢皇帝制約諸侯的制度)。他即位後,很快就沈迷於奢侈放蕩的生活,很早就去世了(公元前113,漢武帝丁原四歲)。華裔妻子的兒子趙興繼承了王位,但在強大的越族呂佳集團的策劃下,爆發了武裝叛亂。於是漢武帝派軍隊進入越南,很快平定了叛亂,取締了南越王國。公元前111,南越王國滅亡。漢武帝將嶺南分為南海、蒼梧、玉林、合浦、交電、九鎮、日南、雨兒、朱雅九縣。脫離漢朝直接統治95年後,嶺南終於回歸。

嶺南回歸漢朝有著深遠的文化意義。

南越國的建立實際上是秦統壹嶺南後的壹種分裂現象。劉邦允許趙佗稱王,是當前形勢下的權宜之計。雖然趙佗承認漢朝的統治權威,並以外國諸侯自居,但南越並不是漢朝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只要不反叛漢朝,不制造邊境事端,不按規定納貢,漢朝對南越的政務也不過問。南越興衰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南越統治者的治理和決策是否有效。嶺南文化在中原遠遠落後於華夏文化。社會基礎薄弱,農業生產落後,人民文化素質低下,地理位置孤立的不利條件,使其難以獨立加快社會經濟發展。漢朝雖然可以支持和幫助嶺南的經濟文化發展,但同時也是壹股強大的抑制力量,讓趙佗感到了壹種無時不在的威脅。例如,在呂後獨裁期間,趙佗的反應極其敏感和激烈。事實上,它也對嶺南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南越雖然擁有優良的海港,先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在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也有壹定的優勢,但僅僅依靠嶺南,在資源、市場和人才方面都極度不足,難以取得大的發展。南越急需鐵器來發展農業。早期只能依靠漢朝的供應,但遠遠不夠。只好從貴州、四川水運過來補充。雖然後期發現了壹些鐵礦,建立了自己的冶鐵煉鐵工業,但規模和數量都滿足不了“火耕水缸”大規模變革的需要。

趙佗雖然實行了相對寬松的民族政策,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而獨立已久的南越人民的封閉排外意識,是無法在短時間內轉化和消失的;秦初吐蕃軍隊進軍嶺南的慘烈景象,至今仍深深印在南越人民的心中。秦始皇派往嶺南的數十萬中原人被迫帶著恐懼進入嶺南,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壹些不情願和不同程度的民族偏見。此外,已經在趙佗官邸的越國貴族呂佳,在南越王趙默之後的幾代國王中,繼續擔任宰相的高位,造成南越上層貴族集團的勢力,最終導致南越王國的崩潰。說明當時民族關系和諧,還缺乏天然的基礎和條件。

嶺南復漢,正是西漢經歷“文化風光之治”後,漢高祖劉徹的統治時期。漢武帝文誌的武術有兩個特點和成就。壹是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為儒家經典,成為實現和維護國家統壹的政治和倫理的理論原則和思想核心,為今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導精神作出開創性的決定。二是增強國力,開疆拓土,開拓發展對外關系。漢武帝征服匈奴,平定西部羌人,征服朝鮮,征服西南,溝通西域,打通了從Xi安經新疆(古代西域)到西亞羅馬的西北絲綢之路,使漢朝的名聲遠播,華夏民族被中外祖輩奉為漢族(《呂振玉:中國民族簡史》)。因此,嶺南歸漢對嶺南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制度文化上,嶺南九郡的建立,穩定和完善了秦在嶺南開創的郡縣制,延續了兩千多年。可以說是起於秦,成於漢,從而保證了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嶺南再生文化的實現和發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漢朝能夠運用強有力的行政手段,設立太學機構,灌輸和傳播儒家文化。於是,很多嶺南人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逐漸培養出以封建王權正統為核心的大壹統國家觀念。也為漢朝培養了壹批學有所成的人才。據方誌欽主編的《廣東簡史》記載,江祖遠,番禺人如鄧彌,綿陽人如何丹,是西漢時期被記載為“在當地升學而居”的嶺南人。到了東漢時期,不僅官學已經在嶺南紮根,私學也開始建立起來。屈大均《粵新語·民語》極力推崇東漢建安初年為的士。“且為列郡四兄弟,公長壹州。偏於萬裏,百蠻震服”。漢朝委派到嶺南的各級行政官員,也積極向嶺南平民灌輸儒家倫理道德,有效地改變了嶺南“民風淳樸”、“無知學義,懶於練兵”的落後狀態(《後漢:官員列傳》、《欒霸列傳》)。

在物質文化方面,也發展很快。

在農業方面,漢武帝在新設郡嶺南建立鹽鐵專賣機構時,保證了中原、荊楚、巴蜀等地的鐵農具源源不斷地輸入嶺南,使嶺南的耕地面積不斷擴大,農耕技術大大提高。在番禺地區,除了大量使用牛和鐵農具外,還有壹些灌溉和排水設施。水稻產量從壹年壹季提高到了兩季。甘蔗、水果等經濟作物在品種和數量上都有很大發展,其中龍眼、荔枝等嶺南特色水果也成為指定貢品。嶺南以水稻為主,同時也搞多種經濟作物的多元農業文化,是在回漢以後才形成的。

在商業上,嶺南壹直很活躍,但受到南疆封閉格局的極大制約。由於再次成為漢朝統壹大國的行政區域,南北交通順暢,商業活動優勢迅速顯現。漢武帝時代,番禺是中國十九大城市之壹,也是中國九大商業都市之壹。《漢書·地理》特別提到,嶺南臨海,眾多犀牛、大象、毒龜、珍珠、銀、銅、水果、布匹匯集於此,去中國(中原)商賈者發家致富。番禺,城市之壹。“當時番禺(今廣州)已經是壹個十萬人口的繁華都市,中外商人眾多。在逐利者中,曾有“南下越界,北上越界”之說。早期開發的港口城市徐聞、合浦,不僅深受希望脫貧致富的商人歡迎,而且成為漢武帝組織大型商船隊多次漂洋過海,實現商業交易和文化交流的最早海港。漢朝成為嶺南中心,才有可能在迅速成為海內外商品集散地的番禺設立黃門翻譯官,負責對外貿易;只有漢武帝,以其過人的才華和巨大的權力,才能組織龐大的商船隊從合浦、徐聞跨過南海,直達印、斯、黃之、蔔城等七海諸國,實現中國最大規模的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打通嶺南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嶺南文化中的開拓性、務實性、重商性和具有海外文化精髓的優勢也從此邁出了極其重要的壹步。

回望復漢後的嶺南文化,由於被納入封建專制的強大統壹軌道,依托漢文化根深蒂固的支撐,開始形成嶺南文化早期的主要優勢和特點,如開放、兼容、多元、實用、重商等。

  • 上一篇:歷史文化研究論文:文明來自西亞北非。
  • 下一篇:畢業論文《外國人在中國民事法律地位的發展與完善》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